2019-2020年高中政治 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7732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学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三、设计思想教师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由学生围绕情境和探究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开展合作探究,启迪思维,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标。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注意使用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采用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寓教于乐!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事先收集准备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漫画、flash小动画等情境材料并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复习旧课,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收集有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面的寓言故事、成语、名言等(二)课堂教学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讨论:漫画中的人能钓到鱼吗?为什么?看漫画思考以漫画导入,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展示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新课教学设问: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讲的知识回答,也可作如下设问引导学生回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能这样区分的吗?我们应当怎样区分二者呢?)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借助教材P12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前者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后者则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展示材料: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1、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展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比较表填写表格图表式简洁、明了,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综合能力展示表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比较表(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设问:(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学生联系教材思考并回答选取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典型代表的著名观点,在具体事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得出: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材料一:泰勒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是希腊七贤之一。他首先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材料二:原子是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其一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其二是电子的发现。这一发现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展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表填写表格图表式简洁、明了,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综合能力展示表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表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设问:(1)“心”与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心”就没有世界吗?(2)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生联系教材思考并回答选取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典型代表的著名观点,在具体事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得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视为第一性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一:王阳明,明朝哲学家,称自己的哲学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即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决定并产生一切。 材料二: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混沦,不可分开”;“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继续引导: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反映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子呢?学生列举事例检验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主观唯心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等。 客观唯心主义:“上帝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尔:“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展示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比较表填写表格借助图表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综合能力展示表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比较表3、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过渡)设问:楚人能如愿找到他的宝剑吗?你认为他犯了什么错误呢?学生讨论并回答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播放flash动画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设问:寄生藤和主干树是什么关系?引用类比法、图示法,形象、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的关系:相对于前者斗争而言,后者之间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展示:寄生藤在自然界存在一种藤类的植物,它的生长必须要依附在主干树,以吸收所需的养分。离开了主干,它们就没法生存。展示:辨证的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的 辨证的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的延伸思考:对于如何评价一位同学,是否就看他成绩的优秀与否就可以衡量了呢?大家该如何去评价他呢?(提问)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讲知识点采用知识框架形式,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知识点展示本节课知识框架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扩展思维七、教学反思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附:1、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2、表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比较表派 别围绕问题分 歧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表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表(多媒体展示)唯物主义形态基本观点局限性或优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2、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表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比较表(多媒体展示)唯心主义形态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知识框架:哲学的两大阵营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对 立 课后练习: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物是观念的集合 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气者,理之依也 心外无物 存在即被感知 A、 B、 C、 D、 4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5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B.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C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6许多同学高考前找算命先生算命,或者去寺庙求签测前程,这种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7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8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 C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9.有人说,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D 2.D 3.C 4.C 5.A 6.C 7.B 8.B9答案要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重视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并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精神文明,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否则就会造成混乱。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其内容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再加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形式,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等知识点,使教学内容抽象而繁杂。但本课内容对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到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情境、体验、感悟、运用”是本课设计的最大特点。本课针对高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选择了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作为教学情境,并与学生相对感兴趣的漫画、flash动画视频等形式相结合来呈现,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运用教材知识点。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整节课在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过渡中完成,把时间和空间给予了学生,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很好地碰撞,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针对本课相似概念较多的情况,采用了许多图表法,便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各自的区别,把相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借助图表的方法得以较好地理清。在资源的选择上,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把教材现有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较好地为教材内容服务。总之,该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