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726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概括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的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2、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二、难点解析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2、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讨论明确: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还体现在“以直报怨”上(第八课14.34章)。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孔子“忠恕之道”(第五课5.12章、6.30章), 也是体现中庸之道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三、畅所欲言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联系第八则乡原即好好先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关于“中”,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可见“庸”的涵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普遍适用”之意。“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 “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具体地说,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四、练习巩固结合括号中的注释,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话翻译这段话。2、陈的始祖是谁?这个人和周武王有什么关系?陈和舜之间有什么关系?3、陈在哪里找到了肃慎氏之矢?这种箭有什么来历?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隼,鸷鸟也。楛,木名。砮,镞也,以石为之。八寸曰咫。楛矢贯之,坠而死也。)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惠公,陈哀公之孙,悼太子之子吴也。馆,仲尼所舍。)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肃慎,北夷之国,故隼来远矣。传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九夷,东夷九国。百蛮,蛮有百邑也。)使各以其方贿来贡,(方贿,各以所居之方所出货贿为贡也。)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监,视也。)故铭其括曰“肃慎氏之贡矢”。(刻曰铭。括,箭羽之间也。)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女。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满也。诸,之也。)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展,重也。玉谓若夏后氏之璜。)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陈,妫姓也。)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故府,旧府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椟,柜也。金,以金带其外也。如之,如孔子之言也。)(国语鲁语下,三国吴韦昭注)1、译文:孔子在陈国时,有一只鹰坠在陈侯的庭院里死了。楛木做的箭射穿了它的身体,箭头是用尖石做的,箭有一尺八寸长。陈惠公派人带着这只鹰,去到孔子住的馆舍询问。孔子说:“这只鹰来得很远呢,它身上的箭是北方肃慎氏制造的。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开通了去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道路,命令他们各自拿出本地的土特产进贡,使他们不忘记各自所从事的职业。于是肃慎氏就向周天子进贡楛矢和石砮,箭长一尺八寸。武王为了公开表明他使远方民族归附的威德,告示后人,让他们永远看到自己的权威,所以在箭尾扣弦处刻上肃慎国进贡之箭的字样,送给大女儿,并随嫁给虞胡公而带到他所封的陈国。古时候,帝王把珍玉分给同姓,用来表示血缘的亲近;把远方的贡品分给异姓,使他们不忘事奉天子。虞胡公是异姓,所以把肃慎国的贡品分给了陈国。国君如派管事的去旧府里寻找,大概还能找到。”陈惠公于是派人寻找,果然在用金装饰的木盒里发现了楛矢,像孔子所说的一样。2、陈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儿子胡满,周武王将大女儿嫁胡满,封于陈。所以胡满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3、陈在旧府的“金椟”(镶金的柜子)中找到肃慎氏之矢。这种矢是当年周朝平定肃慎,肃慎进贡,周王赐给异姓诸侯,以表示异姓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进贡。五、拓展阅读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唐时,将礼记分成周礼、礼仪、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六、视频欣赏欣赏有关视频,进一步感受中庸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