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527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检测】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查内容,是在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的最高层次要求,它属于综合考查的范畴。这里所说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一种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的文章体裁和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不同,即有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明显直露,而有的文章却表现得 含蓄而曲折;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抽象的判断。分析概括时,要求我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作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的深入思考,从而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或对试题罗列的选项进行正确地判断。所以,这一类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网络透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但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索,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至此,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比较明显了。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方才谈得上“概括”和“分析”。具体来说,“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活题精析 】(例1)xx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文见考点12)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大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这道题的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中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从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当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经验教训。这三项均符合司马光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没有问题。只有B项,讲裴矩自隋人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正与司马光所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因而也是错误的。(例2)xx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试题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不过十。诸所催科,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衙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注)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催科:催收租 税。中贵:有权势的大监。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至于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它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把握的能力。项中“郡中上司求情”一说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郡吏为叩头请”, 郡吏, 郡中差吏。显然不是上司。其余三项则符合文意。 ( 例3)xx年春季高考上海卷试题 李 实 韩 愈 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 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奉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 政,杖杀之。 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道骑如故,播诘让道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进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注)李实:唐宗室,遭王元庆高祖李渊之子的四世孙。 李齐运:唐宗室,蒋王恽(太宗李世民之子)之孙。德宗朝,官至礼部尚书。 陵轹:欺负 压迫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李实对皇帝、官吏、百姓的不同态度。对皇帝 对官吏 对百姓 解析 本题需要考生根据原文去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作者叙述了李实的种种不是有下列这些: 夏旱乏食,他“务聚敛征求”,杖杀优人成辅端;路遇侍御史王播,他不肯避道,“陵轹公卿已下,随 喜怒诬奏迁黜”;明明灾荒严重,民不聊生,他奏对“今年虽旱,而谷甚好”,“有诏免畿内逋租”,他“不行用诏 书,征之如初”等。抓住这些文句便可概括出李实对 百姓、官吏、皇帝的不同态度。(参考答案) 弄虚作假,阳奉阴为 趾高气扬,任意 陷害 致力搜刮;残酷杀害 【过关检测】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第1题。 嘉善周震荣宰永清,尝书张乞人事。 张乞人,永清县南门外贫人也。父殁,行乞养母,止无庐舍,穴土为居。会天大雪,知县魏继齐过其处,闻歌声出地中,怪之。左右曰:“张乞人也。”呼出问之。答曰:“今日我母生辰,歌以劝餐耳。”命车载其母子到官廨。继齐母馈其母大布及粟,继齐馈乞人钱十缗。乞人叩头曰:“官母赐我母,不敢不受;官赐我,我不敢受。”继齐曰:“与其残杯冷炙,日夕沿门也?”答曰:“残杯冷炙,我母安之久矣,且无所污也。我遇民,不如此十缗,官何所受之?我母八十,我六十有一。为官清白,百姓足矣!”继齐惭汗下,不复强授焉。为营室于城内金花巷,将命居之。乞负其母去,不知所终。 乞而孝,难已;乞而廉,尤难。观齐人之受官母赐,不受官赐,其真视万钟犹呼蹴哉!惟孝,故能廉;不廉,不成其为孝也。虽然,乞入以乞养母,官以官养母,官母之赐乞母,何莫非官之所受以安其母?乞人特推其安母之心,以重官母,亦善为官也。官盍徐省其向所受之果克安母,母之安之亦如乞母乎?则无独为乞人难也,则犹幸比一宜之渐也。 (赵祜书永靖张乞人事)1从全篇来看,作者写知县魏继齐的方法是 ( ) A把他作为贪官污吏的代表,进行深入地揭露和严厉地鞭 挞。 B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揭露了他的污点劣迹,又称赞了他的善行和孝道。 C只是从旁触及他的污点,进行针砭,希望他知过能改。 D采取了基本上肯定的态度,没有揭露他的污点劣迹,却着重表现他的良心和孝心。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23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倜傥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并笃行则信义惠和,意罄如也。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至乃好妙赏文,独绝于世也。又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非直衔酒杯而已。嗟乎!斯才也,斯命也,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何如哉! (全梁文)2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不为章句之学 章句:剖章析句 B 春秋二十有八 有:与“无”相对C 俯眉暂仕 俯眉:俯首D奇功未遂 遂:成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讲述袁炳出仕,强调“俯眉暂仕”,以表明仕宦非其本意,非他所热衷者。B袁炳既有清峻超脱,不合流俗、不拘常检的一面;又有忠信守义、仁惠温和、自处严整的一面,这说明这个人物的性格是矛盾的。C作者称袁炳与自己有青云之交,青云者,气概不俗之谓,于是作者自己的影子也隐然乎在。D、论语雍也载孔子弟子伯牛德行高尚而身患恶疾,孔子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又,史记伯夷列传因善人无善报而感叹道:“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本文结尾的用语、语气乃合二者而为之,尤显感慨深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第4题。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归。秦王不听,谬言曰:“合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天叹焉,即为之乌头白,马生庸。王不得已,遣之。)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4对“太史公曰”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话充分肯定了荆轲等人不辱没志向的操行。 B 这段话表明司马迁反对秦始皇,同情六国贵族的政治立场。 C这段话表明司马迁为荆轲杀秦王不成而惋惜。 D 这段话表明荆轲刺秦王是后人杜撰的。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56题。 玄宗宴于勤政楼下,巷无居人,宴罢,帝犹垂帘以观。兵部侍郎卢绚谓帝已归吕掖,垂鞭按辔,纵横楼下。绚负文雅之称,而复风标清粹,帝一见不觉目送之。问左右曰:“谁?”近臣具以绚名氏对之,帝亟称其蕴藉。是时林甫方持权忌能,帝左右宠幸,未尝不厚以金帛为贿,由是帝之动静,林甫无不知之。翌日,林甫召绚之子弟谓曰:“贤尊以素望清崇,今南方籍才,圣上有交广之寄,可乎?若惮遐方,即当请老,不然,以宾詹仍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子归而具道建议可否,于是绚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出为华州刺史,不旬月,诬其有疾,为郡不理,授太子詹事员外安置。 (明皇杂录)注掖:皇宫旁殿。 交广:交州与广州一带。 宾詹:皇太子辅佐官太子宾客、太子詹事的简称。 东洛:唐以洛阳为东都。5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则故事揭露了玄宗生活的侈糜无度。 B这则故事揭露了李林甫以重金巨财贿赂玄宗近臣的事实。 C这则故事揭露了李林甫忌贤妒能以固其专权的阴险手段。 D这则故事刻画了卢绚的贪图享受、逆来顺受的性格。6对李林甫的谈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林甫的谈话赞扬了卢绚的品行,流露了对他欲赋予重任的意向,表现了李林甫对卢绚的器重和关心。 B李林甫的谈话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卢绚竟未识破而受骗。 C李林甫借玄宗的旨意来达到排挤卢绚的目的,反映了他口蜜腹剑的性格特点。 D李林甫的谈话表面上是为卢绚着想,实际上是为排挤卢绚。【考题预测】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定州刺史,自陈久病,土温则盛,乞为恒州。帝为之徙恒州刺史陆睿为定州,以泰代之。泰至,睿未发,遂相 与谋作乱,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思誉、安乐侯隆、抚冥镇将鲁郡侯业、骁骑将军超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主。睿以洛 阳休明,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颐伪许泰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有疾,帝召见于凝闲堂,谓之曰,“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北人恋旧,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瓣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倘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肆兵击之。”行至雁门,雁门太守夜告云:“泰已引兵西就阳平”澄遭令迸发。右 丞盂斌曰:“事未可量,宜依敕召并、肆兵,然后徐进。”澄曰:“泰既谋乱,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干,度其所为,当似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先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睿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帖然。 注:魏主,北魏孝文帝。 7“穆泰谋为不轨”的原因是 A、帝甫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 B、帝为之徒恒州刺史陆睿为定州,以泰代之 C、泰至,睿未发,遂相与谋为乱 D、北人恋旧 8第2段中最能表明作者对所叙之事的态度的一句是 A、颐伪许泰以安其心,而密以状闻。 B、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 C、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 D、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睿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帖然。 9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洛阳,而宗室及代人仍留恋北方故土,因而激化了内部矛盾,出现了“南北纷扰”的情况 B、穆泰恃宠自由,借口久病怕热,不愿做定州刺史,要求到恒州当刺史。 C、朔州刺史阳平王颐被阴谋叛乱的宗室推为盟主,但他表面上答应,暗里却向孝文帝告密,于是孝文帝派任城王澄北上平叛。 D、任城王澄认为穆泰叛军的力量不强,不必“发并、肆兵击之”,只要迅速派人前去分化瓦解,就能稳操胜券。 魏武候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通“霸”)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蠢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祭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井者,政恶故也。从是现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哉!”武侯曰广善。吾乃今日闻蚤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注: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钵,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官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官不可以人废也。11对古注中所引史迁、扬雄的观点和注者自己的观点,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而否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史迁的意见。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而否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扬雄的观点。 C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D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表述方式不同而程度并无差异。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注:戴不胜:战国时宋国的大夫。 庄岳:齐国一个闹市区的名称。 薛居州:人名。 11从全文看,孟子与戴不胜谈话的用意是( ) A希望戴不胜要谨慎地选择生活的环境。 B希望戴不胜要向宋王多推荐一些善士。 C希望戴不胜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问题。 D希望戴不胜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人才。 12从全文看,对本文的寓意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B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人才。 C要鼓励人们择善而从。 D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