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II)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359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II)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II)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II)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II)人教版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置鉴赏点,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集体背诵或滚动式背诵。二、鉴赏课文课堂问答设计如下:1.提问:这篇传诵不衰的佳作,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学生分析、讨论。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起义军势单力薄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一箭双雕。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3.提问:上面所谈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明确: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天下震慑的威势。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城欲摧之势。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散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板书:教师总结:过秦论这篇华章之所以能蜚声文坛,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钦敬,绝非偶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以上这三点,供大家品味文章的佳美之处,进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学生讨论、明确。教师总结(多媒体逐条显示):(1)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像包裹一样 像布袋一样2.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 像声音一样3.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 向南5.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6.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即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5、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2)动词的活用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1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如2、3、6句;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如4、5句。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3)形容词的活用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1、2、3句。2.请分别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多媒体显示:(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陈利兵而谁何。(4)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学生明确:(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之”“而”“也”多媒体逐题显示:(1)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割膏腴之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有田忌之伦制其兵A./B./C./D./(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3)下面句中哪一句的“也”字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为天下笑者,何也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选三名学生回答。明确:(1)C(“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之”为代词,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为指示代词,“这一类的”)(2)AC(A、C两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E两项中“而”表修饰;D项中“而”为表结果的连词)(3)C(C项中“也”为表疑问的语气词,译为“呢”;A、B、D三项中的“也”表陈述)4.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归纳一词多义学生逐一回答。明确:四、课堂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学习这篇文章,在感受其爱国之情的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美的熏陶,在结构美、语言美、手法美的鉴赏中,我们会获得不少教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五、探究性思维训练在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组织学生对课文注解质疑,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比如以下几种意见,值得关注。学生甲:“齐有孟尝”,课本P82注:“孟尝君,齐国的贵族,姓田名文”,句中“的”字多余,应删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课本注:“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不妥当。注释性的文字不能再用通假字,“合从”应写为“合纵”,注解也同此。学生乙:“百越”。课本P83注:“古代越族居住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又说“桂林、象郡”“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可见古代“百越”还应含有“桂”。汉语大词典说“百越”“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依词典和课文的意思,上注应当删除“江”增加“桂”。“谪戍”,课本P84注:“指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此注不够准确。“谪戍”意为“封建时代官吏或人民有罪被遣戍守远方。”1989年版辞海即以本文为例。学生丙:“橹”,课本P85注:“盾牌”,全句意为“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此注不切实际。字典中“橹”有两条注释:(1)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2)书大盾牌。资料显示,盾牌乃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兵士作战时一手持盾牌以遮挡刀箭、防护身体;一手持刀剑以刺杀敌人。据此可推断盾牌是质地坚硬、一平方米见方的板块状金属,这样的金属是不可能浮于水面的。结合文章内容看,在第二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天下诸侯已困的惨败画面:数百万的兵士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流成了河,在血流成的河流之上,简直可以摇橹行船了,以此突出九国丧亡流血之多的惨败局面。所以,“橹”释为盾牌,与客观实际相悖,且有碍于文章内容的表达。正确的注释应该是:“血流成河,可以荡桨行船。橹,船前进的工具,指代船。”学生丁:“攻守之势异也”,课本P84注:“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根据课本注释,许多人把“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秦统一天下后不施仁义,所以使以前攻取天下时所向无敌的威强形势变成了后来治理天下时不堪一击的劣弱形势,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仔细斟酌这个注释,其实不够恰当。既是仁义不施而导致秦统一天下后的迅速灭亡,难道秦攻取天下时是施行仁义才有那样所向披靡的强大威力吗?可从文中看出,秦兼并天下时,从来就是以虎狼之威加于诸侯,以贪诈之术侵吞各国。为什么秦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沿用原先的方针政策,实行高压暴政,形势却发生了与原来截然相反的变化呢?“攻守之势异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攻取天下与治理天下的情势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情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应不同:夺取天下当然可行霸道,以力制敌,而治理天下则要改施仁政,以德服人。”综合以上分析得知,“攻守”不是特指秦的攻和守,而是泛指;“异”不是“变”,而应释为“不同”。“一夫作难”,课本P84注:“指陈涉起义。难,起事,首事。”这个注释欠妥。这里“作”为动词,“从事某种活动”意引为“发动”;“难”应为名词,“灾难、患难”意引为“战争、起义”。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西汉初年的背景介绍可简略。北宋年间,大宋王朝不断遭受辽和西夏的侵略,统治者不得不纳币输绢以求一时苟安。这种情形与先秦时六国赂秦以求苟安的做法相似,所以苏洵借古讽今,要宋王朝以古为鉴,抗击外侮以维护国家统治)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