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词类的活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167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词类的活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词类的活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词类的活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词类的活用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教学内容:、学会分析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掌握鉴别词类活用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课时:3课时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地用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这三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是由一定分工的,也就是说,这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即词有定类。但是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充当别的词类使用,这就是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在今天也有,但比较少。)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素:一是“词有定类”,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是由其语法功能决定的,是客观存在。二是“临时改变”该词的属类,“临时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最重要的特征,据此,我们可以把它和词的兼类区别开来。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而词的活用是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一旦离开了这个语言环境,这个词仍然恢复它的固有的词性。如:铁了心了。“铁”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铁”的后面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动词的语法功能,换句话说,“铁”由名词活用成了一个动词。但是,一旦离开这个语言环境,“铁”仍然是一个名词。当然,也有个别的词,因为活用得久 了,活用的次数多了,这个活用的意义就被固定了下来,这个词因此也就成了一个兼类词。如: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丰富”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后面却带上了宾语,活用成了动词,“使丰富”。由于人们经常这样使用,这个活用的词便变成了一个兼类词,即兼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再如我翻译了一本书。他是一个翻译。“翻译”是兼词。但现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情况比较少,远没有古代汉语普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游泳”。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2、再次强调: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不同的,词的活用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知”:动词“知道”。草木有生而无知。知:名词“知觉”。由此可知:“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计:动词,考虑,计算。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计:名词,计谋,计策。可见,“计”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是兼词。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益:动词,涨水。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益:动词,增加。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益:形容词,富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益:名词,好处,利益。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某一类词,活用得久 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三、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张)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三个“起”都是不及物动词,“起”是主语发出的动作,属一般用法。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左传宣公十五年)“起之”是“使之(子反)起”,“起”是主语使宾语“之”发出的动作。“起”,由一般动词活用成了使动词,使起来。1、使动用法与“递系结构”(兼语式)之间的关系。所谓“递系结构”,实际上就是兼语式,其格式为:主语 +使+兼语+谓语+宾语 例如: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膑“田忌”既是前一句子的宾语,又是后一句子的主语。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从形式上来看,是动宾结构,但翻译过来的句子,却是递系式(兼语式)。例如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想使孙膑当(成为)将。这个句子是个兼语式,也就是递系式。可见: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动宾结构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使动用法用得很多,而递系结构却用得很少,这是读古文时应该特别注意的。2、古汉语的使动用法,还与“使成式”有关。所谓“使成式”就是谓语动词后面带一个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作它的结果补语。如百日而饿死。战国策秦策三荆轲坐定。史记刺客列传上面的“起之”可以说“拉起它”就成了使成式。古代汉语中,使成式是比较少见的。中古以后,在口语中,“使成式”逐渐代替了上古的使动用法。但在仿古的文言文中,它仍然避免用使成式,而采取使动用法。3、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的不同来源。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当然属于词类的活用,但动词用作使动,为什么也把它当作词类的活用来对待呢?我们知道:词的划分有大类,也有小类,如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同它们的使动用法在语法意义上是很不相同 的,因此我们把动词的使动用法也放在“词类的活用”中来谈。(一)动词的使动用法教材 279页(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教材 280页(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教材 281页补充:(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所谓“数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于谓语的数词,使它的宾语在数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贰”同“二”,表示“使变成两样”。“贰其行”即“使他的行为变成两样”,也就是他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二三”在此表示“使不专一”,“二三其德”即使他的心意多次发生变化。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一”即“使一致”,“一人之耳目”就是使人的视听统一。这是个并提句。分开就是“夫金鼓,所以一人之耳也;夫旌旗,所以一人之目也。”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霸主应该用德,却使德前后不一,他怎么能长久的得到诸侯的拥护呢?“二三之”即“使之(德)多次发生变化,前后不一。”四、古代汉语的意动用法,有人又叫做“处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282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三个“美”都是形容词,后面带上了宾语,活用成了意动词,认为美丽。值得注意的是:A、做题的格式:美: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漂亮。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它的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动宾结构。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身变美。以:表目的的连词。那么,如何区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呢?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不是客观上必然如此,翻译为“认为、以为、把当作”。“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学习可以得到自身的提高,这是客观的结果。是使动用法。而“吾妻之美我者”的“美”则是“认为我美”,是主观的看法。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山东蒙阴县西南的蒙山,在鲁东,比泰山低。“小鲁”“小天下”是登山以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并不是真的变小了,所以“小”是意动用法。(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 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工师”:古代官名,为各种工匠的主管官。匠人:木匠。斫:砍。木匠砍削木料,使木料变小了,这是客观上的客观结果,可见“小”是使动用法。总之,意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它在形式上虽然与使动用法相同,但是,在意思上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意动用法中,这个用作谓语的动词叫作意动词。意动词主要是由形容词、名词活用而来的。也就是说:意动词的来源有两个:形容词和名词。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材 282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谓语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翻译为:认为,以为。例如:教材 282页注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上:指汉宣帝。“上老之”: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老了。这种看法,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 潭西小丘记“陋之”是“认为小丘不美”,陋:丑。这种看法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小丘”实际上是非常美丽的。由此可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不在于宾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主观看法相一致,而是重在表明主语的主观看法如何。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即“把之(妾:成风)当作夫人。”鲁僖公八年,想把妾成风纳为夫人,但又犹豫不决。名词活用为意动词,这个意动词表示对宾语的处置或对待,可用“把宾语当作什么”或“把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语译。也可以用“以为”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正由于谓语动词具有“对宾语的处置或对待”的意思,所以朱振家古代汉语把这一类叫做“处动用法”。再如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来对待)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侣”和“友”都是名词 活用为意动词,有人把“友”解释为一个动词“友爱、亲近”的意思,似乎也可以,但是,这里的“友”和“侣”是相对的,结构是一致的,“侣”只有名词“伴侣”一个词义,所以“友”的词性也应该与“侣”一样,是名词活用成了意动词。再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想法。前一个“君”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当作国君,“乖”和“戾”都有“违背、不顺”教的意思。表示“大乱”。再如:见教材 282页总之,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认为,当作”这个意念特点去理解,这样就可以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句子,既是使动用法,又是意动用法呢?教材一开始,举了一个例子:279页齐威王欲将孙膑。书上说:“将孙膑”是“使孙膑将”的意思,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将”具有使宾语“孙膑”成为“将”的意思。但是,朱振家的古代汉语126页:却认为“将孙膑”当理解为“以孙膑为将”,即“把孙膑任为将军”,或“封孙膑为将军。”把它理解成了一个意动用法(处动用法)。那么,到底谁对呢?我认为:朱振家的正确,因为、句中有一个“欲”字,能愿动词,表示想法,意念。、“将孙膑”不是事实,而仅仅是一种想法而已,该句后面还有一名话是“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所以,孙膑并没有做将,而是做了军师。基于此,把“将孙膑”处理为意动用法是比较好的。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五、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启之”是动宾结构,表达的意思是“为他打开城门”,是一种状谓结构。宾语不是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对象,而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产生的目的或原因。动词的为动用法最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的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宾语不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谓语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目的或原因。用为“为动用法”的动词,以不及物动词为最多。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带上了宾语,而且又不是使动用法,那么一般就是为动用法。例如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死节”即“为节操、节义而死。”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为齐侯驾车。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A、表示 目的或原因,译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悲刖”即因为受了刖刑而悲伤。今举大计亦死,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即“为国家而死”。死:为了而死。B、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其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请”是“替请求”的意思。“请三帅”是“替(秦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死之”即“为之(赵盾)而死”,替赵盾而死。C、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时直接面对着的对方。其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例如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泣”是“对哭泣”的意思。“泣臣”是对着我哭泣。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解”是“向解释”的意思。“解之”是向他们解释。2、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相关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格式为:为+宾语+名词+相关动作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名:为取名;字:为取字。“名余”即“为我起了名字”,“字余”即“为我取了字”。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履”是“为着履”的意思。“履我”即“为(给)我穿鞋。”“履之”即“为之穿鞋。”佗脉之。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脉之”即“为(给)他把脉”。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序”是“为作序”的意思。“序其诗”是“为自己的诗作序”。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妻之”即“给他们娶妻子。”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的格式为:为了(因为)+宾语+形容词+相关动作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苦”是“因为而苦”的意思,“苦秦”即“为秦而苦(苦于秦的统治)。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勤”是“为了而勤(辛苦)”的意思。“勤百谷”是“为了百谷丰登而辛劳”。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下”和“骄”分别是“对谦下”“对骄傲”的意思,“下士”即“对士人谦下”,“骄士”即“对士人骄傲”。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里只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比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普遍得多。例如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目:用眼睛瞪。要翻译成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动作。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后一个“风”和“雨”都活用为动词,“风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润人。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教材284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侯”本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做诸侯。城朔方城第一个“城”活用为动词,筑城。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着。腋:名词活用动词,侧靠。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义都有些改变,阅读时需要仔细体会。不仅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例如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前:往前挪。说明孝公听得太入迷了。(霸道)教材284页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前: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向前。脱:假设连词,假如。见教材原文57页。原文标点错了。名词性词组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例如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冠带衣履”四个名词,组成联合词组,在句中用如及物动词,作谓语,带有宾语“天下”,意思是把“冠带衣履”等生活用品供应天下的人。七、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不用作状语。例如:我们现在讲古代汉语。“现在”是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而普通名词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用作状语,就是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今汉语的名词在语法作用上的一个明显不通。有的语法著作把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当然是属于词类的活用现象。但是我们认为:古汉语的名词用作状语是名词的一种常规的语法功能。胡裕树先生就认为:名词作状语是名词的一种语法功能。如果我们把这也看作词类的活用,那么词类的活用现象就太普遍了,因此,我们还是把它称作:名词用作状语,词性不变。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1、表示方位和处所:方位名词、地点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和处所。表示方位时,翻译成“向”类介词(往),即“向”;表示处所时,翻译成“在”类介词,即“在,到,从”。大月氏(ZHI)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向西。走:跑。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 :在朝廷上。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到郊区。郊迎:到郊区迎接。教材285页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和依据。表示工具时,翻译成:用,表示依据时,译成:依靠、依据、按照。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书:用书信。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法:按照法律。教材285页3、表示对人的态度,译成: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或:把当作(来对待)。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古代的俘虏常用作奴隶,所以“虏”又称作“奴隶”。虏:象对待奴隶一样地。虏使其民:把秦国的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对待。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象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4、表示比喻。译成:象一样的螋蛇行匍 匐。战国策秦策蛇行:象蛇一样的爬行。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啼:象小孩一样的,象儿童一样的。教材285页5、怎样鉴别一个名词是用作主语还是用作谓语呢?见教材286页八、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为另一类词,可以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看它的句法功能,还可以看它与哪类词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哪些语法特点。例如,动词、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名词,主要看它是不是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名词、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主要看它在句中是否组成述宾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则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即统治天下,(当了天下的王)面山而居。列子汤问面:面对着。如果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则前一个名词作主语。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胜王”即陈胜当王。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向前。这是刘邦呼唤张良的话。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到前面来。总之,两个名词连用在一起,如果两者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则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所”字是个辅助性的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与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因此在“所”字后面的名词、形容词也就活用成了动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职:由名词“职务、职责”活用为动词“掌管、负责”。所职:所掌管的。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所以世俗所尊贵的人,正是国君所轻贱的商人;官吏所轻贱的人,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农民。“贵、贱、卑、尊”都由形容词活用成了动词。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 给他。妻:QI,名词活用为动词,嫁。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相:把当作相。能愿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在它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名词或形容词,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也就活用成了动词。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秦师遂东。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都穿着丝织品做成的单衣。“衣”:前有副词,后有名词“单衣”,双重理由,足以证明活用为动词。缯:丝织品的总称。副词一般只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若修饰了名词,则这个名词可能就活用成了动词。但是,要注意判断句中的名词谓语,有时也受到副词“乃、即、则”等的修饰,但这个名词仍然是名词。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臣:当是“巨”,因形似而误。说文“上,高也;下,底也;”“高”与“底”是反义词,“小”与“巨”是反义词。虽高、下、小、巨,但言行却不出格(不外是矣)。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这是想把我当作臣妾,把我当作刘豫。古代奴仆男称臣,女称妾。宋朝刘豫作臣属于金的傀儡皇帝。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十四年请勾践女女于王。女于王:给王当婢妾。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君:统治。隆:高,指推祟。王:称王。因为“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而不连接名词。若连接了名词,则这个名词就活用成了动词。【思考与练习】指出并分析下列句中活用的词:邑人奇之(仲永五岁成诗),稍稍宾客其父。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吾闻而药之也。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