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4892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戊戌变法1教 学 目 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其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通过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中国国情所决定的。通过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认识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激烈反对。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了经不起封建势力的反扑,终归失败。戊戌变法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通过变法失败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康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经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一个巨大进步。通过对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到政治运动,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引起反响的讲解,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两种对立势力的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培养学生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能否承担这项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要作出选择,这是当时检验爱国与误国,进步与反动的评价标准。对康、梁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来的新型近代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从中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与教训时,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学法指导方面: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迫害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教 学 要 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康、梁的维新思想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2.保国会的成立(1898.4)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五、戊戌政变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本课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它,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是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本课难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关系不同。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国土被帝国主义瓜分豆剖,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2、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甲午战争以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仍然在继续扩大,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也使中国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甲午战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巨额赔款,为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减轻和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2)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3)民族资产阶级有所壮大。3、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4、 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维新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运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它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思想来源: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法国启蒙思想,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思想来源。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大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王韬、郑观应。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时间跨度也较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与洋务派关系密切,有些人曾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但他们与洋务派不同,认为单纯科学技术不能使国家富强,主张维新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主张(思想的特征):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工商业的经济思想)与外国进行商战(以“商战”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提倡西学的文化教育思想;)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意义虽然他们的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那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代表人物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的有代表性的两部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著作。1891年他在广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时,组织子弟编撰新学伪经考,同年刊印。后又编写孔子改制考,1897年在上海刊行。康有为表面上是作历史考证的文章,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理论著作,其特点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当时古文经学是儒家的正统,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变法的最大障碍。他敢于予以否定,宣布是“伪经”,是假货,这是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的尖锐批判。他又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保护神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而且他在思想上还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人称“康梁”。康有为是变法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梁启超则以办报纸、学堂等方法,成为杰出的维新思想的宣传家。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系统宣传 了变法图强的理论,强调非“变”不可,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他主张学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康、梁的维新思想影响了许多读书人,使一批传统士人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5、 组织基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的建立、政治基础: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光绪二、维新运动兴起1、 兴起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这是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两种身份,是从各地汇集到一起的优秀人才,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在民族忧患刺激下,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发出抵御外侮与变法图强的呼吁,就其时代意义、影响之大,确实表明了维新思潮已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2、 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1895年夏,康有为在北京创刊中外纪闻和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重视刊物,广造舆论,并组织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对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学会首倡之,遂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原因:这场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2)派别: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和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作出的两种相反回答。(3)内容: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4)性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5)作用维新派以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尽管也表现出对孔孟学说不敢正面批判的弱点,但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在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三、百日维新1、 施政纲领:1898年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1)背景: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这年12月,他赶到北京,再次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经种种曲折,才到光绪帝手里。光绪帝阅后深受感动,表示支持维新派的某些变法要求,指示总理衙门大臣传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并令康有为拟折详奏。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了上清帝第六书,这就是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2)性质:这篇奏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3)内容大集群臣,革旧维新。宣布变法维新的决心,这是想依靠皇帝的权力推行新政;设对策所,广征贤才。这是要求让资产阶级维新派参预新政;开制度局,重定章程。建议设执行机构,这是要求改革旧的政权机构,也是为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精心设计的途径。康有为还进呈了日本变法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给光绪帝提供了一个以君权行变法的样板,作为借鉴。2、 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成立: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倡设学会。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希望建立组织参政议政的要求;制定了章程三十条,确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这是它的政治纲领;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这是它的组织路线。可见保国会已初具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规模。它的成立虽屡遭顽固派的劾奏,但并未封禁。在保国会推动下,各地分会纷纷成立,一时社会风气大变,对戊戌变法的实现,起了一定作用。3、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它的大意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为推动变法实施,光绪帝还先后任命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等参预新政,实际上成为光绪帝推行新政的工作班子(阅读小字时,应注意帝党与后党的矛盾、皇帝无权及不敢得罪守旧大臣等弱点)。4、 内容:可分四项布新与除旧对照分析: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政治方面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既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又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为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经济方面要求保护工商业,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适当的发展;军事 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军事方面要求采用西法编练海陆军,增强军事力量以挽救危亡;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文化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办学堂,译新书,培养新式人才,对西方科技文化传播有利。5、 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迎、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主张,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可见百日维新中的光绪帝和维新派是有区别的,没有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其改革又是很不彻底的四、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阴谋。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从变法开始就阴谋策划反扑,加紧政变准备:(1)加强控制军政实权。黜退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的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从而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兵权,在人事部署上为政变作准备;(2)旧官僚机构及各地督抚实力派的阻挠。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守旧官僚则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塞责。可见守旧势力之强大,即掌握军政实权,又层层阻力,阴谋破坏,等待时机,推翻新政。、戊戌政变。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自新政以来,光绪帝面对慈禧太后的进攻也曾予以反击,但毕竟后党手中有权,加紧调兵部署,加强京津防卫准备政变。光绪帝传出密诏(见教材所引史料),让康有为等商量对策以防不测,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而又被袁世凯出卖。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结果慈禧太后勾结荣禄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都被废除五、意义与教训1、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 意义: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历史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面对民族危亡,呼吁“保国”,反对“瓜分”,争取富强,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相结合的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3、 失败原因: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在顽固势力进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了群众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4、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小结: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运动,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致使变法以失败告终,说明站在当时时代前沿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也是无法完成救国救民任务的。练习题答案提示一、1.C。2.C。二、1.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裁汰闲散机构冗员等,有利于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预政治;经济上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军事上练习新式陆海军等为挽救民族危机;文化教育上废八股、兴办学堂、报馆,学习西方科技等,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有进步意义的。2.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于幻想;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以上原因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走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料和注释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各地又兴起了一批近代工业。其中以湖南、天津等地成效较为明显。战后,湖南“贤士大夫,渐谙外情,竟讲新政。中国电报,向惟湖南一省不能开办,今已群情帖然,已于各处安设电局,本年三月间即可通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十一日知新报)。1896年湖南在长沙设立矿务总局,益阳、永定、龙王山、水口山、宁乡等处设立分局,采取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等多种形式采矿。除旧有的金银煤铁铜等矿以外,“新开者有锑镍铅等矿,中以锑为最盛,在长沙设洋炉化炼。并与“汉口亨达利洋行善价求沽,已将与议定合同,售价有百万之间。湘省此次开采,实可以操利权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十六日)在天津,甲午战前创办的铁路、电报、轮船招商局等企业,战后仍继续发展。此外,又新创办了天津纺织局。中国商务报评论说:“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大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中国商务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二十五日)甲午战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严加限制的老办法,而允许民间设厂制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的机会。1896年,清政府“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同年,清政府在“上谕”中说:“自上年与日本订约以来,内外臣工条陈时务,折内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二十六日知新报)甲午战后的几年间,“风气忽开,大为变更,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初五日中国商务报)“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张文襄公全集奏议,第45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90年代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容闳、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他们提出一系列有关外交、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主张。这些改革主张主要有:1.抵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2.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3.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思想,体现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派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对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重视不够,介绍很少;而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不仅很少批判,而且有所维护。这一切,都使得他们的要求,特别是政治上实行“君民共主”的要求,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他们一般只是进行宣传,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能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8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存。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所以叫作“伪经”;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作“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认为,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这就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另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立的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编撰六经,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从战国到秦汉,“无不咸归依孔子”,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齐备,门徒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强学会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8月,在翁同、孙家鼐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都捐银入会。李鸿章也愿捐银二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坏,遭到拒绝。英国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吸收黄遵宪、汪康年、张謇、陈三立、梁鼎芬等人为会员,刊行强学报,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张之洞也停发上海强学会的经费。前者只活动了四个月,后者只活动了一个多月,便被扼杀了。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报名与英、美传教士所办之报相同,因为上海广学会编的万国公报在政府官僚中行销有年,故袭用其名,以利推广。万国公报每册有论文一篇,长篇则分期连载,除转载广学会和其他报刊外,撰文未署名,实际出于梁启超、麦孟华之手。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在今存各册中,有英国幅员考、西国铁路考、地球奇妙论等。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张之洞对该报曾予以资助,但对梁启超等的议论深为不满,乃通过汪康年对梁多方掣肘,迫使梁去职。“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想利用时务报进一步推动变法,乃通过光绪帝宣布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自己督办时务官报。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年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昌言报停办。国闻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同处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光绪帝光绪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诏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十二局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十二局又称为:“一、法律局,二、税计局,三、学校局,四、农商局,五、工务局,六、矿政局,七、铁路局,八、邮政局,九、造币局,十、游历局,十一、社会局,十二、武备局。保国会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官僚士大夫一二百人。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会上议定保国会章程30条。第一条说:“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后来,保国会又在北京嵩云草堂、贵州会馆开过两次会。康有为将保国会叙“榜于会所”,并说:“我四万万同气同种之胄,忍回视其奴隶牛马哉!”他主张“合群以救之”,“激耻以振之”,“厉愤气以张之”,“奔走呼救”,“以保一大国”(保国会叙)。梁启超也在4月21日演说保国会开会大意,说明“瓜分”危机,强调“合群智以讲求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国闻报)。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保国会的规模比强学会大,后来列为“四卿”而参预新政的林旭、刘光第、杨锐等都是保国会会员。保浙会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以旅京的浙江士人为中心的维新爱国团体。保国会成立后在北京组成,请康有为莅会发表演说,宣传变法维新,参加者超过百人。5月17日,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上书弹劾,谓“浙人保浙,滇人保滇,川人保川,推而广之,天下皆为人所保,天下不从此分裂乎?名为保其桑梓,实则毁其家邦,此风万不可长”,要求禁止。光绪帝虽然加以保护,不予追究,但仍被顽固派所破坏。保川会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以旅京的四川士人为中心的维新爱国团体。保国会成立后在北京组成,请康有为莅会发表演说,宣传变法维新,参加者十分踊跃。保滇会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以旅京的云南士人为中心的维新爱国团体,保国会成立后在北京组成。保滇会请康有为莅会发表演说,宣传变法维新。参加者逾百数。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章京上行走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也称章京,为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章京被称为小军机。在满族官员中,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行走,清朝制度,不设专职的官员或不专任的官员叫做“行走”。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就是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临时到职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次年,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1898年9月,光绪帝授他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参预变法。变法失败,他拒绝了日本人的劝告,不肯逃亡,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他的遗著被编成谭嗣同全集。慈禧太后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光绪帝曾向庆亲王奕表示:“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奕向慈禧太后请示,慈禧太后大怒,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奕极力劝说,慈禧太后方始答允说:“由他办去,俟办不出模样再说。”(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奕回来复命说:“太后不禁皇上办事”。于是光绪帝下诏实行变法。但是,在明定国是上谕颁布后不久,慈禧太后先从人事安排上剪除光绪帝的羽翼,革去翁同职务。同时,她又迫令光绪帝下谕: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须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防止维新派获得高级职位。此外,又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荣禄荣禄(18341903)清末大臣。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慈禧亲信。光绪初,他任内务大臣兼兵部统领,后升任工部尚书,1895年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推荐袁世凯训练新军。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他极力反对,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后来,授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积极策划政变,建议整理保甲、加强练兵,并增兵天津和京郊长辛店,准备镇压维新运动。获袁世凯告密后,他立即由天津驰赴北京报告慈禧,密谋政变,屠杀维新人士。陈宝箴陈宝箴(18311900),清末维新派。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举人出身。历任知府、道台、按察使等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以直隶布政使督湘军粮台。1895年任湖南巡抚,与学政江标(后徐仁铸)、按察使黄遵宪,力行新政。他们兴矿务,设电信,置小轮,立制造公司,创南学会,主持时务学堂,办湘报,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后来,他又保荐杨锐、刘光第入军机处筹划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袁世凯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河南项城人。他早年投靠淮军将领吴长庆,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1895年经李鸿章推荐任荣禄部下的新建陆军督办,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网罗徐世昌、段祺瑞、曹锟等为党羽,拼凑起家的政治资本。“百日维新”中,他以曾参加强学会和表示效忠光绪帝,骗取了维新派的信任,被光绪帝破格授予兵部侍郎。戊戌政变前,他满口答应维新派的请求,同意在天津阅兵时诛荣禄,以武力保护光绪帝。但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获得慈禧宠信。杨锐杨锐(18571898),清末维新派。四川绵竹人。为张之洞所赏识,收为受业弟子。1895年参加强学会,1898年3月组织蜀学会,4月参加保国会,又与川籍京官办蜀学堂,兼习中西学业。“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召见他赏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与谭嗣同等参预新政,和林旭同班。常以林旭所拟文稿过激,往往强令林旭易稿,而自己从未上过一折,担心朝廷有变,拟抽身而退。但又沉湎富贵利禄,“恋之不能去”。戊戌政变后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说经堂诗草。林旭林旭(18751898),清末维新派。福建侯官人。举人出身,曾经充任荣禄幕僚,又曾任内阁中书。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他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上书请拒和议。他仰慕康有为的学识,曾拜见康有为并与之讨论时政,观点一致,受业为康有为的弟子。1898年3月,在京组织蜀学会,为组织保国会奔走。“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召见他,赏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同参新政。林旭在军机四卿中较激进,上书言事甚多,起草不少上谕。戊戌政变前,他两次为光绪帝给康有为传密诏。政变后被捕,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晚翠轩诗集。刘光第刘光第(18591898),清末维新派。四川富顺人。1883年(光绪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1894年,以亲丧离职,教授乡里,提倡实学。1898年参加保国会。“百日维新”时,由陈宝箴推荐,授四品衔军机章京,与谭嗣同等参预新政,标榜自己“无新旧畛域”,欲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戊戌政变后被捕,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介白堂诗文集、衷圣斋文集。杨深秀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山西闻喜人,1889年(光绪十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1897年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他发起旅京陕籍、晋籍人士成立关学会。4月,他参加保国会。6月,他上疏请定国是,明赏罚,以正趋向而振国祚。“百日维新”开始后,他上疏请议“游学日本章程”,请更文体,参劾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许应等,反击湖南守旧势力对巡抚陈宝箴的参劾。为对付慈禧太后密谋政变,他上疏“联结与国”,即英、美、日等国。政变起,他不避艰险,上疏质问光绪被废之故,请慈禧撤帘归政,遂被捕,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清末维新派。原名有溥,字广仁,广东海南人,康有为之弟。自幼不试举业,以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他曾于浙江任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而辞职,后协助康有为赞议维新。1897年他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又经理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他对外主张联英,对内主张废科举、办学校为第一要务,专心教育志士,多培养实用之才,三年后可大行改革。“百日维新”中,他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疏。戊戌政变后被捕,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帝密诏“密诏”最早刊登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冬清议报附发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此后载康南海先生墨迹戊戌舟中与徐勤书及丁巳跋后、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罗宾退随笔。各书所载,文字有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