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师说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821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师说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师说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师说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师说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1 内容感知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咬文嚼字1.字音句读(du) 阿谀(y) 郯子(tn) 苌弘(chn) 李蟠(pn)老聃(dn) 否(fu) 经传(zhun) 贻(y)2.多音字 3.形近字4.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5.一词多义()师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姓: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不耻相师(2)其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6.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两个词,“句”和“读”)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7.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可耻)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剖析:这是一个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这是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性语句。第一次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授)业”“解惑”。韩愈将“传道”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见解,在今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剖析:这句话译为:(我)哪里追究他们的生年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呢?像这样的句子,要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单照课本注释串讲一下显然不够,最好是通过句法分析,即通过划分成分来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方能事半功倍。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的宾语。“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现出鲜明的态度、坚定的信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种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学风、不耻下问的胸襟。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剖析:这是一个判断句。主语和谓语都由“所“字结构来充当,两者的不同仅在“道“字和“师”字的一字之差。“所”字是结构助词,它的作用是放在动词(或主谓结构中动词)的前面,表示这个动词(或主谓结构)是作定语,用来修饰那个中心词的。“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按结构可以译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师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师。这是韩愈明确提出的择师标准,这种“师道”的标准是难能可贵的,特别在当时没有从师风气的社会背景下,这既是标准,也是口号。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剖析:这句话译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师道之不传”是主语,谓语是“久”字,这个“久”字本是“传”的状语,“师道久不传矣”,今为突出“久”的意思,而将它移到谓语的位置上,借以加强“久”字的分量。句末语气助词“矣”字表示对上述现象的肯定,相当于“了”;句中语气助词“也”字放在主语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顿,以缓宕语气,相当于“啊”。“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这句话表明了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也是韩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当时这样做、这样说的勇气,明白为什么韩愈“抗颜为师”会招来那么多的非议。二、重点语段“古之学者必有师”至“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剖析:本段是师说中的关键性语段,其论证层次十分清楚。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作者从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作者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的道理,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在这一小层中,共两个分句。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审美鉴赏气势磅礴,先声夺人 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理论本身的说服力、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从而形成了文章的夺人气势。 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挡。 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 第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 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