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793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单元测评A新人教版必修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近代以来的湖南“人文()萃,人才()出”,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省份之一,湖湘文化对湖南近代()起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育了湘军集团并被湘军所阐扬的湖湘文化精神在当代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造了当代湖南人强烈的关怀意识以及躬行实践、开拓创新、注重实干、勇于担当等精神特质,。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汇倍崛孕(yn)塑(s)B.荟辈崛孕(yn)塑(s)C.汇倍掘孕(yn)塑(shu)D.荟辈掘孕(yn)塑(shu)解析:“荟萃”是固定搭配,没有“汇萃”一词;“辈出”,一代代涌现;“孕”“塑”的读音不要受方言音影响。答案:B2.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湘军现象”与湖湘文化贯串着当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湘军不仅成为了湖南对外开放以及文化旅游的形象名片,更成为当代湖南人引以自豪的一种历史情结。B.“湘军现象”与湖湘文化贯串着当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湘军不仅成为了当代湖南人引以自豪的一种历史情结,更成为湖南对外开放以及文化旅游的形象名片。C.湘军不仅成为了湖南人引以自豪的一种历史情结,更成为当代湖南对外开放以及文化旅游的形象名片,“湘军现象”与湖湘文化贯串着当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D.湘军不仅成为了湖南对外开放以及文化旅游的形象名片,更成为当代湖南人引以自豪的一种历史情结,“湘军现象”与湖湘文化贯串着当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解析:各个选项句子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各个分句排列的顺序不一致,句间的关系有所区别。选项中共有三个分句,“湘军现象与湖湘文化贯串着当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总结句,应放在最后,“形象名片”与“历史情结”之间是递进关系,应是层层加深的,由此可以确定选D项。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间。(2)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3)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A.口传心授口诵心惟口耳之学B.口耳之学口传心授口诵心惟C.口耳之学口诵心惟口传心授D.口传心授口耳之学口诵心惟解析:“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的特点。“口耳之学”指从道听途说中所知道的一些浅薄的并非真正有益的学问;符合(2)句语境。“口诵心惟”指一边读一边想它的意义和道理;同(3)句的“咀嚼”意思相近,符合此句语境。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台风“苏迪罗”不日将登陆我省,省防汛总局召开紧急会议,积极部署对该台风的研究分析、预先判断和灾害防御等问题。B.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C.岭南名园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著称,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为园名。D.有关负责人指出,公车过多不仅影响环保、浪费能源,而且容易衍生腐败,损伤政府公信力,不利于节能活动的推行。解析:A项,搭配不当,“部署问题”应为“部署工作”。C项,成分残缺,“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前应添加主语“邬彬”。D项,语序不当,“不利于节能活动的推行”应移到“浪费能源”这句话之后。答案:B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为什么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呢?就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反之,人类若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人类如果企图征服自然我们常说“人类征服自然”人的生命又是何其脆弱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是何其渺小A.B.C.D.解析: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和六个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为一组,从反面论述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所带来的恶果;为一组,分析这种“恶果”的原因:人的力量渺小,人的生命脆弱;引出横线后的语句,并与横线后的句子一起组成材料的结论。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读书要选得精朱光潜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凡的思路和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选自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6.下列对于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书籍问世。与日俱增的书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B.古之学者学有大成,多与当时书籍难求的背景有关,故读书时往往穷尽精力深入研读,终究学有所获。C.多读书固然值得提倡,但是,读书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收与转化。D.为学应当有法,读书更要学会选择,要在专业领域的浩瀚书海中,把握必读的精华书籍。解析:A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说“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与此项的“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意思不同。答案:A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读书环节中,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应当注重质量,既要学有所得,又要讲究高效。B.读书的本质目的是满足读者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多读或少读本不宜褒贬有别。C.在惯于熟读深思的基础上,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使阅读数量较少,也能改变读者气质。D.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必将劳而无获,甚至会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人的笑柄。解析:D项,表述错误,原文是“导致人品低劣,给人留下自欺欺人的笑柄”的是“读书只为装点门面”的人,不是所有一味多读而不求甚解的人。答案:D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解析:A项,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项,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项,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答案:D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浔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遂以众济。表锷江州刺史。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而遣锷入城中约降,使杀不从者。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它可试。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稟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至是,锷悉藉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帝嘉其公,迁岭南节度使。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日十余艘载皆犀象珠琲,与商贾杂出于境。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锷能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李绛奏曰:“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不听。卒。子稷,历鸿胪少卿。锷在藩,稷常留京师,视势高下以纳资焉。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有删节)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解析: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式断开,这段文字多四字短句。答案:B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俾:让,使。B.遂以众济以:凭借。C.以酋长署牙将署:担任。D.于是财蓄不资资:计算。解析:B项,“以”,意思是“率领”。答案:B1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B.“节度”,管辖、治理。唐朝设置的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钱用的绳子。解析:D项,表述颠倒。本义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在这里是计量金银的单位。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的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解析:D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王锷献出家财是因为“见居财多,且惧谤”,而不是为了“平息众怒”。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至是,锷悉藉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5分)(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5分)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1)“至是”,到现在;“悉”,全部;“藉”,统计。(2)“佥”,众人;“佥望”,众望;“属”,归于;“市”,买。参考答案:(1)到现在,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2)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参考译文:王锷字昆吾,太原人。最初在湖南团练府任副将,后来嗣曹王李皋为湖南团练使,让他去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王锷因功被提拔为邵州刺史。李皋治理江西时,李希烈南侵,李皋给予王锷三千劲兵镇守浔阳,李皋亲自率领全军进临九江,袭取蕲州后,就率众人渡江。表奏王锷为江州刺史。王锷做事小心,善于探得军府情况,不论大小都告诉李皋。李皋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即使是有妻女的家宴,王锷有时也在座。李皋攻打安州,让伊慎围攻,派遣王锷入城订立降约,让王锷杀掉不同意投降的人。明日打开城门,伊慎认为敌人投降,是他围城的功劳,因此他的功劳不比王锷差,王锷自称有病避开。跟随李皋到京都,李皋举荐王锷,认为他虽然在文学方面稍有不足,其他则都可以试用。于是德宗提拔他为鸿胪少卿。在此之前,天宝末年,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每年聚集在京城的有数千人,陇右失陷后,这些人不能回去,需鸿胪寺发放给养,每个月需四万缗,共发了四十年。到现在,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将此干人马,悉数交宰相李泌掌管的左、右神策军,由酋长充任牙将,这样每年节省五十万缗。皇帝奖赏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西南大海中各国船舶驶至,利钱全被没收,于是王锷的家财多得不能计算。王锷每天发遣十余艘小艇,多载犀角、象牙、珍珠、海贝,与商货混在一起出境。几年以后,京师的权贵无不因王锷的财货而富。后来又兼任太子太傅,调任河东。河东自从范希朝镇守以来没什么功业,兵仅三万,骑兵六百,府库残损消耗。王锷能够补全欠缺的经费,不久,兵至五万,骑兵五千,财用丰余。王锷见自己贪财聚敛,害怕招致批评,就交出家财两千万缗给朝廷。李绛上奏道:“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皇帝不听。王锷死后,他的儿子王稷历任鸿胪少卿。王锷在藩时,王稷常常留在京城,看官员威势实力的高下行贿。长庆二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多带金宝、仆妾赴任。节度使李全略贪图他的财货,从而图谋夺取,趁本州军队反乱,杀了王稷。王稷的女儿被俘虏当了小妾。(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定风波五代欧阳炯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休道未还家。(1)词中女主人公“方寸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4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上片中“暖日闲窗映碧纱”“数树海棠红欲尽”“玉闺深掩过年华”和下片中“音信,教人休道未还家”,可见其怀柔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参考答案:孤独寂寞:“暖日闲窗映碧纱”,“独凭绣床”。惜春:“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年华虚度:“玉闺深掩过年华”。思念丈夫:“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休道未还家”。(2)本词“泪珠穿破脸边花”和冯延巳“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同是描写女子流泪,一用“穿破”,一用“滴破”,哪个更好?请简要赏析。(4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可以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答案示例:(1)“穿破”更好。“滴破”表现思妇泪痕点点,“穿破”表现思妇眼泪一直流到脸边,泪流得多,情感比“滴破”的程度要深。(2)“滴破”更好。“滴破”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更符合深闺女子的身份。而“穿破”泪流如泉涌不止,感情不加节制,不尽符合思妇含羞的特点。(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叙述自己的布衣身份和所受先帝之殊遇,后以“,”两句,用对偶句式写自己在国家倾覆之际临危受命、勇于担当。(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两句,表现了他对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后人赋其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野草丽尼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女孩子感觉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她还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地跑回来。荒唐的父亲啊!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她抖了一抖,拿起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唯有那匹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母牛已经衰老了呢。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没有动一动的意思。它的头伏在地面,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更为显得支离了。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她也爱这只母牛,它驯良,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老修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人们不再教她唱山歌,却教她唱敬神的歌曲。到这时候,是临到别人来叫她“傻子”,叫她“蠢货”了。“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诉说。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或者,“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她感觉得羞惭,感觉得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得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盂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妈妈”而在灯焰里面,妈妈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女孩子的手指战栗了,她深深地认识那个脸面,她想要捉住它,然而,她知道那不可能,于是,低下头来,在纸上迅速地写了下去。“妈妈,我看见您在我的眼前!我在这里是这样寂寞。这是怎样寂寞的地方啊。母牛阿黄也老了呢,没有精神,青草和黄草都不高兴吃”她望望灯焰,母亲的脸面变得多么模糊啊,好像是有一些泪花挂在她那含笑的眼睫上面,使那慈爱的脸面变成看不清楚的影子了。她急忙又低下头来,疾疾地写着,好像怕那模糊的影子转眼之间就会消逝。“妈,我怎么办呢?您怎样来安排我呢?父亲对我什么事也不管,他忘记我了,好像他已经不记得他还有一个女儿。妈妈,别人瞧不起他,瞧不起我们呢。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妈妈,我怎么办呢?没有人理我我我我是一根野草啊”油灯快近熄灭了,只剩有一星如豆的火光,而母亲的影子,也忽地消灭了下去。女孩子把头俯在案上,手里握着笔。“母亲,您在哪里呢?”她喃喃着,“我要到您那里去。”在间壁的牛房里,母牛轻轻地叹息着。在村子的一端,狂吠声传来了,凄厉而且恐怖;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呢。(有删改)注:丽尼:原名郭安仁,1909年生于湖北孝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描写村庄没有风吼犬吠,结尾处描写狗吠的凄厉恐怖,表现了村庄乃至社会的死寂,用以衬托女孩的孤独寂寞。B.文章具有诗化的结构之美和哀婉沉郁的感伤之情,语言风格独特,清新秀雅,真挚细微。C.作者把笔触伸入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女孩贫穷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深深的同情。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一系列对比,突显了独处家中的女孩孤苦伶仃、备受侮辱和损害的事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E.通览全文,女孩的遭遇令人心酸,其孤独的原因是父亲的冷漠、不负责任,村里人的讥讽和学校的禁锢。解析:C项,“贫穷”错,文中无此意。E项,“学校的禁锢”错,而是女孩自身与村里人格格不入。如第段“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第段“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答案:CE17.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1)请简要分析第段中“傻子”“蠢货”两个称呼的妙处。(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两段文字称呼的对象不同、情感不同分析。前者是女孩对牛的称呼,后者是人们对女孩的称呼,一褒一贬。参考答案:第段是女孩对老牛亲昵的称呼,表现了女孩对老牛的喜爱之情;第段则是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称呼,表现了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讥讽和侮辱。(2)理解第段中“我是一根野草啊”一句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女孩自叹自己命运的低贱和人生的不幸。联系题目可以看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孩对自己像“一根野草”一样无人照顾、无人关爱、任人践踏的不幸命运的深沉慨叹。照应文章题目。18.文章描写老牛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形象作用的理解。老牛作为文中的一个形象,见证了女孩的孤独和忧伤,串联了故事,象征了温暖。可以从情节、人物和主题等角度赏析。参考答案:首尾照应。文章从老牛入笔,以老牛结尾,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严谨。全文线索。文章中老牛贯串全文,将女孩的遭遇连结为一体,使结构紧凑严密。象征母亲,揭示主题。文章中的老牛是女孩的情感寄托,象征了母亲,借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19.丽尼的散文被称为“内心探索”散文,请根据本文,探究“内心探索”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6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风格的鉴赏。这篇散文,以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是人物的心灵史。可以从刻画人物心灵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探究分析。参考答案:细腻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女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内心独白式的书信,将女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以人物心理意识来结构文章。文章以女孩的心理意识来联结其遭遇和背景材料。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20.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个分支学科。解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句子的主干,把主干句单独列为一句,然后把其他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拆解成若干短句,最后按照一定的关系重新排序即可。参考答案: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例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例如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21.随着出境旅游的不断升温,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行为也引起舆论关注。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国人的形象,海外一些媒体把这看作中国游客的“通病”。为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请你为出境口岸拟写一条条幅。要求:主题鲜明,温馨得体,每句不超过20字。(4分)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注意是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纠正,应倡导文明出行,注意自身形象。参考答案:(1)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2)文明礼仪从小做起,出境旅游显大家风范。(3)人人都是中国形象,处处都是文明考场。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散文毕竟不是诗,仅就散文的抒情而言,否则,这感情为何不用诗来抒发呢?它们之间的不同,从整体上看,而更在于情感形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诗更倾向于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独白”式的抒情,因而,而散文抒情常以客观的景和事为依托。解析:解答此题,要仔细品味各横线的上下文。第处,上文有“散文毕竟不是诗”和“抒情”等词语,下文也提到诗的感情,可知此处应填入有关散文与诗的抒情相同不相同的句子。第处,下文有“更在于情感形式”一语,可知此处应填入“不完全是”之类的句子。第处,上文有“独白式的抒情”一语,下文有“客观”一词,可知此处应填“诗的抒情”“主观”等词。参考答案:并不能完全与诗等同还不完全是形式和手法的不同诗的抒情具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六、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活到70岁。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等死,二是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还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得力的30年岁月!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的立意角度比较单一,就是老鹰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老鹰70岁的生命其实是有两个阶段组成,活到40岁时它要经历一个痛苦却能新生的“选择”,选择痛苦的自励。由此可以以“选择”为中心立意,然后由此拓展,要选择磨难,敢于自我突破,实现凤凰浴火的“涅槃”,选择破茧成蝶的新生。例文:人生的选择老鹰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是等死还是重生?老鹰在等待死亡和获得新生之间最终选择了新生,又成为一只翱翔天宇的雄鹰。漫漫人生路,我们也会面临着无数的选择:高尚与卑劣,集体与个人,痛苦与安逸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做自己人生的主宰,都需要坚强地面对,我们都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选择苦难,不向命运低头,能够迎来生命的华彩。司马迁遭人陷害,坐在阴冷的牢房中,是选择死亡还是选择接受宫刑而从此屈辱地活着?在苦难面前,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在痛苦的抉择时,毅然决定要用自己残缺之躯,为大汉写一部史书。司马迁在屈辱与困难面前,没有向命运低头,他昂起坚强的头颅,大声地向命运说不,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史记,他也因此迎来了生命中的华彩篇章。选择坚强,不向命运低头,能够得到世人的敬仰。洪战辉面对着支离破碎的家庭,面对着年幼的妹妹,面对着贫困和苦难,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勇敢坚强地面对。他一边照顾精神失常的父亲,一边挣钱养活幼小的妹妹,这位十二年来带着妹妹上学的男孩子,他所历经的苦难,他的自强自立,对生活的乐观,通过媒体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无数人记住了他的名字。选择奋斗,不向命运低头,能够给世界带来震撼。马丁路德金为了争取黑人的合法权利与地位,倡导非暴力运动,他遭到了美国白人的追杀迫害,又不能得到美国黑人的理解,但他依然坚信,要想使黑人世世代代都能享受与白人平等的权利,就必须放弃暴力。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选择了继续奋斗,虽然他牺牲在美国白人极端主义者的枪口下,但他的奋斗精神却震撼了世界,最终使美国黑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在挫折与苦难面前,我们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从老鹰、司马迁、洪战辉、马丁路德金的选择中,我们看到了智者的光彩,更看到了斗士所特有的韧性,那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在苦难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老鹰选择了苦难,得到了重生;我们选择坚强,我们不畏惧苦难,也定能奏响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