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I)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627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I)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I)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I)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I)人教版 教学要点 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赏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特色,感受“心动神摇,忘我忘情”的艺术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太阳冉冉升起,日复一日,也许同学们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文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瑰丽多姿。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道:“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红装素裹,景色何等壮丽。 来,请同学们把眼睛轻轻闭上(30秒钟)。想象你所看到的日出景象,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提示:对同学们的回答要加以肯定,控制好时间,并加以归纳,由此引出今天所学的文章。 二、研习课文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仿佛置身于一种绮丽的霞光之中。日出,真美。现在让我们随着姚鼐登上泰山日观峰,来看一看举世闻名的泰山日出又是何等的瑰丽、缤纷。 1.品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背诵),要求学生画出时间词语以及对应的景象变化。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问:本段的重点是写日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吗?先写了什么?为什么?请具体分析。 明确:不是。先写了风、云、雪。 先写“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风雪交加,云雾弥漫,这是作者的所感所见,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如此环境,仍端坐不动,静待日出,可见观日心情之迫切。更重要的是写所见,向亭东,自足下以至无穷远处,一片漫漫云海,云中依稀可见几十个白颜色像摴蒱一样的东西,那是隐藏在云雾中的山峦,在天的尽头,现出一线云烟,颜色有些异样。不久,就变幻成五彩。视角由近到远,由静而动,层次清楚,极富感染力。 问:作者为何用“稍见”一词?“山若摴蒱”的比喻有何妙处? 明确:“稍见”一词极其准确。因作者是写登高远望,又是在风雪弥漫之中,远处景观只能是依稀、模糊地看到。比喻句,把拔地参天的山峰比作摴蒱,正反衬出作者立足点之高、胸次之高。杜甫所言“一览众山小”的情景,也只有在“凌绝顶”之后,才能领略到。 问:“一线异色”为何只是“一线”?“须臾成五彩”一句中“成”有何妙处? 明确:“一线”一词正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天边稍有变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天地相接处的一抹色彩。如此细微的变化,作者却迅速地捕捉到,足证其艺术观察力之高。由“一线”而“五彩”斑斓,作者运用一“成”字,极有动感。如果说云雾中的山峰是一幅静态图,那么,这里就是一幅动态图了。以静衬动,更显出富有感染力的动态美。 问:在风、云、雪的烘托下,天边由“一线”而“五彩”,太阳就要呼之欲出了。接下来,作者描绘了日出的景象。请读出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 明确:“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共14字,只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赤红的颜色,像是朱砂。最壮观的,是太阳之下有一片红光托着,这红光汹涌着、动摇着,充满着无穷的生命的活力。 问:“或曰,此东海也”一句,为何要用“或曰”一词?“红光动摇承之”的“红光”指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或曰”即有人说。加此二字,意思并不确定,却正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原来太阳是从一片红光闪耀,涵澹澎湃的东海之中升起来的,难怪她是那样的热烈、绚丽、浑圆。 红光是作者设想下的海浪。海浪、日出相互衬托,辽阔的天际,万里的海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这样描写既生动形象,又极有气势,非常壮美。 问:行文至此,已完成对日出的描写,为何还有“回视”一句? 明确:这一笔,貌似闲笔,其实是锦上添花。作者掉头西望,是表现阳光的效果,日出后的影响,也是文意的跃进,形成了艺术境界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有了这一句,文章涌起了新的波澜,丰富了画面的色调,艺术境界更为开阔、舒展。“绛皓驳色”是就色彩而言,“若偻”是就情态而言。正由于山峰乱簇,受光方位不同,加之山有积雪,才会出现“绛皓驳色”的奇异风光。这正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通过以上分析,使我们领略到了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我们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美好事物的获得,均须付出艰辛的代价。如此壮美的日出,如此独特的感受,若没有一番跋涉之苦,哪能领略的到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作者为观日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品读第二段 问:请画出登山的时间,写出登山的路线。 明确: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点明节令,为下文作铺垫。 路线:南麓登,中谷入。沿西谷直至山巅。 问: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景象,并说明如何在文中体现? 明确:“险”。 体现在两处: 崖限当道,世谓天门; 雾重冰坚,磴滑难攀。 问:登上山顶。勾画了一幅什么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明确:勾画了一幅泰山夕照图。 苍翠的山峰覆盖着积雪,明亮的雪光映照着南边的天空。向下看去,汶水和徂徕山在夕阳照射下,像图画一样清晰美丽,而停留在半山的云雾,像是山腰上绕着白色的带子。 问:此处写景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何特色? 明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运用了拟人手法。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运用了比喻且新奇,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以静写动,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问:登泰山观日出,本段却先绘一幅夕照图,有何意图? 明确:作者是用夕照来映衬日出,使之倍加感人,同时晚雾景是日出图的必要准备,有助于推进文势。夕照着力描绘了“静”状,日出有意绘出“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 3.总结全文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艰辛的代价。也不会观赏到奇特的风景。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的内容,领略作者行文的妙处。 先总写泰山的位置,再记述登山的经过,看日出,返回记建筑、观石刻,最后补记自然景观。文章循序渐进,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如一线贯珠。引人入胜。文辞雅淡清丽,结构简洁明晰,作者毫不费力,读者却于字里行间领略到了那独有的神采情韵。 三、投影或多媒体显示课后作业题二,要求学生当堂作答。并引导学生归纳 四、请学生自由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内容、思想、艺术特色皆可。答案不必限制 五、小结 本文语言明净简洁。无废词冗句,描摹生动形象,色彩鲜明,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特色,结构简洁明晰,读来耐人寻味,颇富感染力,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能够在写作实践中进行借鉴。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归纳作业中的实词用法。 2.把刚才思考、发言的有关内容整理成文,字数不限。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