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488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2.初步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4.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论语中的“论”,念l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着鲁国的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四、熟读课文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进一步明确读音。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颛臾(zhuny)虎兕(s)出于柙(xi)社稷(j)之臣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4.分组朗读5.全班齐读。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1.课文第一段注疏:“季氏将伐颛臾”: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见”():引见。“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暗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以为东蒙主”: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社稷之臣”: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何以伐为”:照应本段起句。“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分析:“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反对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讨伐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理由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本段述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责备了冉有,并举出不当伐的三条理由。这是就事情本身说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政治主张作铺垫。2.课文第二段注疏:“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就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当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危而不持”三句: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差不多。这是对冉有的严厉批评。“虎兕”三句:虎兕在槛,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虎兕出槛必伤人,龟玉皆宝物,毁之可惜,以此喻季氏之将伐颛臾,颇有深意。分析: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3.课文第三段:注疏“冉有曰”: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甲利”。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君子疾夫”一句:这句话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指季氏夺取土地的野心);“而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指为了孙排忧),这种行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是孔子对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丘也闻”: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有国有家者”: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寡”,指人民少。“贫”,指经济状况不好。“均”,各得其分。“安”,上下相安。参照下句“均无贫,和无寡”,这句中“寡”“贫”二字应颠倒位置才讲得通。这两句是孔子所“闻”。下面再作解释。“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因为季氏四分公室有其二,已是不均,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已是不安。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下文“季孙之忧”张本。“夫如是”:承上作进一步推论。“夫”,发议论的口气。“如是”,承上,亦即由治国的一般原则进而说到对“远人”的政策。“故远人”二句:“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颛臾为鲁之附庸,也包括在“远人”范围内,尽管地理位置还不算远。“文德”,指仁义礼乐的教化。全句的意思是,要使远人慕大国的“德化”而来,既来则应结之以恩惠,使其安存而不生异心。附附庸,是周初定名的。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不朝会),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要以国事附于大国,但不是大国之臣。颛臾是鲁的附庸,但季孙氏当权时已为鲁臣,所以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正因为颛臾已为鲁臣,听命于鲁侯,所以季孙想消灭它,据为己有。“今由与求也”:以上论述的都是一般性原则。由这句开始,再回到原来的议题上来。“也”作一顿,表示将有所责备。“远人不服而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邦分崩离析”:指鲁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包括国君与三桓之间的斗争、三桓与其他大夫之间的斗争,还有三桓及其家臣之间的斗争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是孔子的预见。有人说孔子见季氏家臣擅命,知其将为季氏之祸,且证之以阳虎囚季桓子一事按: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505年)。据此,则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必在此之前,但此前并无仲由、冉有为季氏家臣的记载。其实,从“邦分崩离”一句即可看出孔子作出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孔子对季孙氏的警告。分析: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全班同学背诵全文。三、布置作业熟背课文,做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抽查23名同学背诵。二、阅读训练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投影: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材料2:注释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学生讨论、发言。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来、安,使动用法2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答案:恐怕该责备你吧!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是例句 出处 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2.疾例句 出处 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3.止例句出处释义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4.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n,出现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5.过例句出处释义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三、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