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札记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062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札记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札记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札记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札记苏教版必修2生命,是在一次次的经历与思考中走向成熟;生活,是在一次次的痛苦与希望中走向辉煌;教学,也是象蝉一样,要经历一次次的挣扎与蜕变才能臻于完美。每次读我与地坛,心灵都会感受到振颤;每次教我与地坛,生命都会激动、昂扬。以前讲我与地坛,总是按部就班。第一部分讲“我与地坛”,我在地坛中得到生命的启示;第二部分讲“我与母亲”,感念母爱的伟大与奉献。这一次,却不一样。教学总是追求完美,尤其语文;教学也总是在复杂中追求简单与流畅,更尤其是语文。在简单中追求一种快乐、一种感悟,也是我的理想。二史铁生用他的一生,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在探索什么?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是去思考为什么死、怎样死,而是去思考为什么活、怎样活。活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人,用一生来思考、实践。史铁生也是。我与地坛中有两句很令人费解,也很让人沉思的话:“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我”的心中,地坛是什么?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朋友。在“我”双腿残疾的时候、在“我”痛苦无助的时候、在我失魂落魄的时候,他,地坛就等候在那里。在这里,我参悟人生,参悟生命。我与地坛是有心灵感应的,是有心理默契的。地坛为我准备了什么?它为我准备的,不仅是荒芜冷寂的古园,不仅是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地坛,更为我准备了苍幽的古柏、茂盛得野草、园中活跃的各种昆虫、高歌的雨燕、雪地上脚印这,就是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甚至是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就是古园,是为“我”准备的古园。这时候,“我”该来了。“我”该来这里感受一个古园的荒芜与冷寂,感受一个古园的生机与生命力。“我”该来这里参悟生命、寻找自己的人生,完成自己的“涅槃”。最终呢,史铁生参透了:我该活着,该富有生机、富有生命力地活着。地坛给了我第二个生命。三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样,很多文章都有文眼。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像抓住了生命的“纲”,解读它,就读懂了一篇散文,读懂了一个生命。这两句话,虽不能说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但是,解开它里面蕴藏的深奥,也就读懂了我与地坛,也就读懂了史铁生。简单的教学,其实是要有复杂的解读。古人云: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求。弃绝与坚守我与地坛之再解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于笔者就似阅读神话,具有着永久的魅力。每一次阅读总会激荡起内心的波澜。有人将这部作品归之为散文,亦有人将其归为小说,但笔者想文体于作品本身已没有很重要的意义了。重要的是作品给人带来具有震撼性的阅读穿透力。这篇作品问世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今在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又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我想编者的这一选择是极具意义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品必将会深刻影响一批又一批阅读者。 作品是史铁生在经历了种种人生历练思考之后的归依,弃绝后的坚守。离开具体话语情境的解读是一种可怕的误读甚至剥离,历经十年浩劫的人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毕竟经历过,而且幸运地走了过来。而史铁生更是这不幸中的更大不幸者,因为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成了一个残疾者。但史铁生却又是这幸福者中更大的幸运者。“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看似悖论,实是真谛,试想,如果不是命运,史铁生就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存价值作如此深切的凝视。在这无比嘈杂与喧嚣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灵因为种种莫名的追逐难以得到哪怕片刻的宁静。而铁生可以这样的宁静,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命运的“额外垂青”。于是他能守望、沉思,而后在弃绝中坚守。 当人们从个人崇拜的泥淖中走出之后,必将迎来第一次启蒙,于是在启蒙中种种的思考与寻找就应运而生了。在文学创作中,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可算是极可贵的探寻。人们在思考走出迷离之后,我们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庞大而疲惫的民族将以什么来维系呢? 当信仰的真空出现时是否意味着一个虚无时代的到来。笔者想我与地坛这篇作品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当虚无降临的时候,人们的心灵出现了不可承受之轻,铁生也没有例外,“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边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可以断定,这不仅仅是因为残疾,而是所有在经历了磨难之后看不到希冀与未来的人心中可怕的虚无。要么游戏人生,要么决绝人世。这只不过是虚无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本质又会有什么差别呢?令人欣慰的是史铁生在地坛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中沉思冥想,在与心中的上帝对话中获得了一种对生活、对生命价值的全新体认,这是一个艰辛的但却充满新生的过程。一切好似一种机缘,而这一机缘是因“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一关于母爱的思考,这是一个慈祥而又神圣的话题。徜徉在母爱的海洋中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呵,她给我们的不只是血肉之躯,还有终身牵缠的呵护。不管孩子是健康还是残疾,不管孩子是英俊还是丑陋,不管孩子是富有还是贫穷,永远不会背弃你的惟有母亲。正如铁生在文中所述:“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孩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个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面对这比山崇高,比海辽阔的母爱,我们除了感动之外的震撼,我们的内心,还能存留什么呢作者以泣血的笔触追述着母亲的奉献与担忧:“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孩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能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为深切的爱子之情,母亲生活在更加痛苦的深渊。尽管儿子不幸,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这种爱,这种痛苦均是超语言层次的。当作者痛苦地喊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所以召她回去。所有的话在这里已经显得苍白多余了。个体永恒的缺然性原罪,所以我们祈告再次创生以期回到上帝的身边。可是面对母亲的苦难,上帝震撼了。当作者意识到自己的任性与倔强,曾经不经意的忽视给母亲带来的痛苦时,这似乎已经太晚了,母亲终究已经离孩子远去。去到那上帝的国度。母亲的远逝给作者带来的痛苦没有将其击倒而是使作者获得一种近乎超越的体认:“儿子想使母亲自豪,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尽管母亲已经远逝,但作者坚信母亲能够感受得到。深切的母爱滋润并激励着铁生:“母亲生前没留给我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的爱升华了铁生。伦理的爱升华为一种宗教的爱,确切地说是近似基督的爱。在这种爱普照下,铁生深刻地意识到,因为爱,我们并不孤独;因为爱,我们不应放弃;因为爱,我们走出虚无。原本我们不是也不能了无牵挂,我们不能也不可以游戏人生或者决绝尘世,母爱给了我们最深切的牵绊。铁生在母爱阳光的普照下,获得走出自我虚无泥潭的信念,爱母亲,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因为在博大母爱的面前,个体无权选择自弃。二关于园中人。十五年中,一对夫妇由中年到老年,风风雨雨中走过,他们手挽手地走过。“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只有男人的脚步声,女人像是贴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着漂移”。虽然铁生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一句话,可是这样无言给过铁生至为深刻的感动。他们夫妻之间那种充满默契的爱,岁月以及岁月带给他们的艰辛都可以忽略,无须探究他们的日常生活,无须追寻他们爱的轨迹,地坛作证,时空作证,而这种种作证似乎又是多余的,因为爱让时空凸现了苍白,爱填补了有限时空带给人的虚无感。那位在园中歌唱、与铁生年纪相仿的小伙子,他“一遍遍地唱,不让货郎的激情稍减”。他在为幸福歌唱,无论这种幸福是否已经降临,无论这种幸福会否降临。因为这种幸福是上帝的馈赠,上帝总是公平的。那长跑家,那工程师,那饮酒的老者,铁生不动声色地叙说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面,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却又充满温馨的故事。而这些熟悉的陌生一次又一次地滋润着铁生的心灵,他们的人生遭际似乎可以忽略,但他们的那份无声的坚韧,那份饱满的执著却深深地濡染着铁生。生活原本是这样的美好,这样的令人留恋。决绝与游戏是多么的荒诞,虚无显得多余与可笑。夫妻的爱、生活的爱充盈在这个几近废弃的园中,不因无言而迷离,不因岁月的延宕而消失。令铁生永久不能忘怀的是那个漂亮而不幸的姑娘。就是对这姑娘命运的深切凝视,铁生顿悟了诸多的道理。“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呢4 世界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的苦难给这人间假如世界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什么? 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 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要收场了”。“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全部的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个体偶在的缺然是永恒的。面对裂伤、苦难,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坦然地面对,适时地超越,当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和命运时,我们就选择奋斗。当我们无法奋斗时,我们就选择平静。出生、命运可能带给我们不公,但我们应当坚信,上帝是公平的。而上帝的公平就体现在其对世界差异的凸现。至此,铁生在与心中上帝对话中,获得了对于个体命运遭际的全部思考。而这样一种思考是人性化的,因为人性化的上帝所眷顾的不是“超人”的人,而是每一个个体偶在的人。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从来没有因为个体偶在的缺然而抛弃过我们。他爱所有的孩子。是的,当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他必然会为你留有一扇天窗。因为上帝的爱是普世的爱。在这个既是铁生罪孽又是铁生福祉的古园子里,铁生就是这样面对爱、面对心灵、面对心中的上帝。他感受到了很多,他之所以能够超越苦难获取新生,爱普度了他。这种爱是超凡的爱,是一种难以通通归入伦理的爱,即爱上帝,爱邻人,爱你自己。而基础的爱便是爱你自己。珍惜上苍给你的这一次生命,勇敢地追寻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这一种是非庸俗的自我实现,对这存在本身价值的关切与凝视将过渡到爱上帝、爱邻人。只有凝视个体本身的存在价值,你才会明白,生活是如此多彩,生命本非虚无,她是一次机会,是一次自我救赎再次创生的机会。这样我们便会不断地去充实让偶在的个体变得饱满与充盈。而这种饱满与充盈全部意义在于爱周围的人,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爱上帝,这即是铁生对地坛饱含深情的外部延伸。于是虚无被断然地弃绝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世界值得守望、值得坚守。这种感悟便来自铁生对地坛,对地坛中物与人的深切凝视。地坛又一次创生了铁生。不,是上帝又一次创生了人类,因为上帝有爱,我们无权自弃。( 责任编辑:吕晓东)作者简介:乐小龙,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xx级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xx年出版。(2)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湖南教育出版社xx年出版。(3)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三联书店xx年出版。 我与地坛的哲理警句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优美散文。它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我”的肢残为缘起,将个人的痛苦写得淋漓尽致,将母亲的艰难展示得极为充分。在表现这一内容时,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恳切优美的文字,因而富有哲理的警言佳句甚多,兹引几例赏析: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2.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赏析: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力。3.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最深最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4.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