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巩固提升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974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巩固提升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巩固提升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巩固提升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巩固提升案 新人教版必修3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模糊(m)怪诞(dn)惊诧(ch) 撒手人寰(hun)B目眩(xun) 湮没(yn)干涸(h) 刨根究底(po)C杜撰(zhun) 浩瀚(hn)遐想(xi) 五彩斑斓(ln)D栅栏(zh) 炫耀(xun)镇定(zhn) 畏葸不前(s)解析:选A。B.“眩”应读“xun”;C.“遐”应读“xi”;D.“葸”应读“x”。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_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的。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_。A纵然必需振动B纵然必须振动C虽然必需震动 D虽然必须震动解析:选A。纵然:即使,表假设关系。虽然:表转折关系。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表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振动:物理学术语,指物体以一个位置为中心作往复运动,多用于物体和声音。震动:表示有颤动或重大的事件、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多用于人。3(xx高考四川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解析:选B。本题从句式杂糅、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句式杂糅,“设在”和“是在举行的”杂糅,应为“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或“是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C.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不能搭配,应删去“和引导”。D.语序不当,“首次”应放在“针对”前。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他还指出“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或胚种”。他似乎认为世界上的栖息者在陆续的时期内几近灭绝。马修先生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是无关紧要的。其后又重新充满了这个世界。也可能产生新类型。这些观点表明他似乎认为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具有重大的影响,已清楚地看到了自然选择原理的十足力量。A BC D解析:选B。从整组语句中可以初步判断,文段讲解的对象是马修先生的观点问题。中的“他”只能指中的“马修先生”,因此可以判断在这几个句子的前面;由“灭绝”到“重新充满”的逻辑联系,可以判断是衔接在一起的;由“没有先前”到“也可能产生”的逻辑联系,可以判断是衔接在一起的。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1945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并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1962年,在原子核理论中创立了集体运动模型的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玻尔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于敏那时不曾踏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1961年1月12日,于敏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内向沉默,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而且,他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他忘不了少年时代的那个关于“盖世英雄”的信念。“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同年10月下旬,于敏为上海研究人员作了“氢弹原理设想”系列学术报告,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在上海的近百个日夜,于敏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氢弹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但在试验现场的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选自2015年1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荡寇平虏,重振河山。半个世纪后,他真的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B1951年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因此可以说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C于敏说“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话语中有些许遗憾,因为他认为“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D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E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氢弹的“父亲”之一。解析:选CD。A项,原文是“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选项为“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张冠李戴;B项,“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是“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的原因;E项,“他觉得自己只是氢弹的父亲之一”没有依据。6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请概括于敏在中国氢弹研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答:_解析:这是一道局部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作答,关键是区位要选准。答案:带领“轻核理论组”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率领研究人员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参加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7于敏说“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改变对人的一生很重要,请概括于敏一生中的改变,并分析他改变的原因。答:_解析:这是一道文章整体内容概括的题目,要立足全文,提取关键的信息,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转变,将其找到然后分析原因。答案: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原因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他更倾心于理科,理论物理。A玻尔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留在国内。原因是对祖国的热爱,要为祖国做贡献。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入应用研究。因为民族情感和少年时代的信念。8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xx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较高的声望,在这些成绩和声望的背后定有美好的品质作支撑,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针对题干从文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找到依据加以分析即可。答案:有执着的信念:从小坚信总会有盖世英雄出现,后来自己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主改变:在北京大学从工学院电机系转至理学院物理系;热爱祖国:婉谢玻尔的邀请,根据需要由基础理论研究转为应用研究;刻苦钻研:利用假期用空出的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追求圆满:在试验现场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满意;谦虚: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并不接受。三、语言表达9按照作者的设想,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并且他们还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对于鲤鱼“科学家”的这种荒谬见解,其他的鱼可能会怎样反驳?请你试着用简洁、有力的语句将它们写出来。答:_解析:反驳要抓住对方的破绽,一语中的。可试用归谬法反驳。答案:(示例)既然你认为存在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那么这种力从何而来?你又凭什么断定这种力不是来自另外一个平行的世界呢?(只要反驳有力,言之成理即可)10下面是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请筛选最重要的材料,用100字以内的文字简明地介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921年发现了光电效应,为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年生,1955年去世。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是一位可以和牛顿媲美的科学家。普朗克发现了量子论,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答:_解析:本题考查点为“压缩语段”,以考查“筛选”为主;同时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表述不求完整,但主要信息不能少。答案: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相对论。相对论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他因发现了光电效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_,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_,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噩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可见,_,但也可能产生许多噩梦。对大自然有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解析:第处从后文的“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来看,是说基因的重要作用;第处从后文来看是强调基因科技的负面因素;第处从后文“但也可能产生许多噩梦”来看是强调科学带给人们的益处。答案: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12下面是某车辆管理所的验车流程图,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验车的整个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答:_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本题的答题关键在于看清箭头所表示的顺序,尤其注意人和车的分合情况的表述。内容完整,无重要信息遗漏;流程表述清晰、层次分明。答案:由大门进入车道,在检测线前停车,车上检测线,人进小屋登记,然后到接车点接车,最后到大楼二层交款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