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胡同文化(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903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胡同文化(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胡同文化(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胡同文化(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胡同文化(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胡同取名、发展概况:胡同的数量元明清近现街 巷4131170207732006104直接称胡同294599791316胡同取名:七事:柴棒胡同 米市胡同 油坊胡同 盐店胡同 酱坊胡同 醋章胡同 茶儿胡同五行:金果胡同 木厂胡同 水井胡同 火井胡同 土儿胡同五金:金丝胡同 银丝胡同 铜铁厂胡同 铁门胡同 锡拉胡同五色:红线胡同 黄图岗胡同 蓝靛厂胡同 白纸坊胡同 黑塔胡同五方:东明胡同 西大胡同 南板桥胡同 北吉祥胡同 中国强胡同胡同名称的变迁:屎壳郎胡同时刻亮胡同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寿比胡同粪场胡同奋章胡同闷葫芦罐胡同蒙福禄馆胡同臭水河受水河裤子胡同库资胡同牛蹄胡同留题胡同打劫巷大吉巷2.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聊北京少不了四合院,以前没觉着,到外地念书许多同学都很感兴趣地问我,才知道四合院也成了北京的一景了。北京的四合院,始于十二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四合,是指东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静舒服的感觉,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从前,北京人住房讲究很多,俗话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都乐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齐的院子,不喜欢倒下台阶,说那是进门跳坑。北京人有四句话: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院子里不能种松柏树和杨树,因为那是阴宅种的树木,现在无所谓,随您便种。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过道儿,可以通后院。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地,雨过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为了不让外院儿的人一眼就看见里院,就在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除鹿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就是上边的那两扇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的一扇,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户,换上冷布用以通风。到了冬天,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晚上把它挂上,早晨再摘下来。这种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给几户人家住用,刚解放时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这种房子,现在北京人口逐年递增,大伙儿都兴高采烈地住楼房去了,这种房子是越来越少了小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暗一明。 东西厢房个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一家子两三辈儿人,住个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家长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辈住厢房,南房作客厅后书房。院子里有砖铺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房塔理屋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儿。街门都是东南方,很少在正南方开门,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它敲门使。这种明清时代的主要建筑在今天林立的高楼大厦中越来越少了,不过有一批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它们是:西城区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西城区西四北大街六条23号、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9号、西城区前公用胡同15号、东城区东四六条6365号、东城区礼士胡同129号、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东城区圆恩寺后街7号、东城区国祥胡同2号、东城区方家胡同15号、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号)、崇文区新开路20号。最近北京城是拆得厉害,如果你有架相机,快去留下那些永不再复的珍贵镜头吧,否则以后只能在回忆中重现了。(中学语文网中网辑)3. 北京的胡同在北京胡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说天津是海派文化,上海是后殖民文化,那么,北京则是地道的胡同文化。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二环也罢,三四环也罢,无不透露出现代都市的庞大和日新月异的成长速度。你不能不承认,这里更多的是都市的喧嚣。无论高楼大厦怎么装饰,给人的都是冷冰冰的感觉。现代人学会了用金属和瓷片、玻璃装饰房屋并逐渐学会了欣赏他们。可是,无论玻璃和水泥反射的光辉多么耀眼,它也不能给人以家的温馨:城市是钢筋铁骨的城市,生活是手机的哥的姐和快餐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但是,当你从万寿寺或珠市口乘车到陶然亭去,在米市大街向巷子里张望,没准你就会看到一棵槐树正在撑起庞大的绿伞。树下坐着一两位老爷子,正有一着没一着地唠嗑儿,你立即就有了到家的感觉。胡同之于北京,正如大树之于树根。胡同是北京的根,是北京人的灵魂。试想,北京三环以内的商品房价格都炒到了五六千元,为什么偏要在市中心留下一条条的胡同呢?就这个问题,我曾和北京的一些“土著”交流过,结论是,胡同是京味文化的代表,没有胡同也就没有了京味文化。相对于紫禁城、颐和园来说,胡同是非贵族化的。它平和、安详,不以显赫的架子吓唬人,不以大红大紫的颜色招惹人,平静地呆在北京这座大都市的心脏地带。在北京,胡同代表一种舒缓的速度。东三环、西三环,车水马龙,人流如梭。大家都急急匆匆跑来跑去,为生计奔波。可是到了北京的胡同,你立时就有了心止如水的感觉。这里是北京土著们的安乐窝儿、异乡人做梦的温床。(中学语文网中网辑)二、课文赏析1. 说说胡同文化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角度落笔。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胡同,大概应该算是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态。作家以敏锐而细致的观察,介绍着胡同的诸多特性:建筑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由来的市井味儿,胡同的小与多,离闹市区的近又似乎远,胡同与四合院的连成一体总之,与胡同相关的方方面面、种种情景,都说明得绘声绘色,饶有兴味。这不但给人以知识,而且为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铺垫。胡同是物质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则是精神的,活的。于是,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飞动,文字也随之活灵活现。北京胡同文化的种种表象便跃然纸上。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这是因循守旧观念在居住上的表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是独门独院生存环境之使然;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这是自满自足的心态作家从北京人接人待物的细微之处,找寻着胡同文化的表象特征。并由表象掘进内里,对深藏于胡同文化的实质作出了理性的概括判断:“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规范,中国百姓信守此道的恐怕不在少数,而北京人尤为突出。因为北京这地方,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封建正统思想自然更为浓重,以至于使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见棱见角。这种方正观念,不但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北京人的思想,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活、发展的理由。然而,生活又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传统的东西都会一成不变地存在,都会永远发展。鲁迅先生早在八十年前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随感录三十五)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显然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现今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怀旧也好,伤感也好,无奈也好,都不能阻挡这一趋势。惟有开放的意识,锐意进取的精神,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还是鲁迅说得好: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随感灵六十一不满)汪曾祺先生祖籍江苏高邮,但久居北京,也算是个老北京了。这篇序文便显示出地道的京味儿。老北京人特有的慢条斯理,不火不愠的劲头和情致,在行文中得到了恰切的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则俗白相间,韵味十足。如“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的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句,情感内涵之丰富,表情达意之到位,真是妙不可言。(选自中学语文教学xx年第7期,作者:谢昌咏)2. 入乎其中 超乎其外谈胡同文化中作者之情感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这首先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修养谈起。作者的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是他生活的家园,胡同是滋长他文化的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无不寄托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浓浓的情感。细品此文,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之细、熟悉之深和喜爱之浓。这些都说明作者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传统文化已在作者心中深深打下了永不能磨损的烙印。对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老人来说,胡同的消失,难免让他对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留恋之情。其次,在北京胡同文化丰富内涵中,具有一些作者所推崇、所钟爱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这么认为)。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安土重迁等。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眷恋,实际上也是安土重迁思想在作者身上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这种思想不只是在作者身上存在,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共有的一种怀旧情结。再次,街巷胡同消失后,作为胡同文化的替代品高楼文化,并不能立即填补作者因失去胡同文化而形成的感情空白。因为高楼文化照比作者理想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楼文化同封闭的胡同文化相比,有其“更为封闭”的一面。虽然高楼文化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拥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媒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晓天下大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确是彻底打碎了传统封闭文化的桎梏,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在人们日益深入地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同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邻里、朋友、同事之间却悄然形成了新的隔膜。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淳朴的乡土之风、亲切的邻里之情日渐淡化,更多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孤独。所以,虽然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消亡了,但封闭文化的残余,却以其他种种形式的变体,在高楼文化中继续存留下来。作者正因为洞悉此点,才又凭填了几分感伤。虽然高楼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文化,还有很多局限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沉迷于对传统文化的感伤中难以自拔。作者虽然已届高龄,但他的思想依然深邃,头脑依然清醒。他深刻地认识到,高楼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胡同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不十分完美,但确实是先进的文化。而胡同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告别胡同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文中结尾的一句“再见了,胡同文化”,虽然略有缠绵伤感之情,但人们从中更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这也正是作者入乎其中而又超乎其外的悲喜交集情感的体现。读来如品香茗,余韵久存。(刘明娟,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