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870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I)【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 2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情感脉络,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2在理解诗人寄情山水是不满于社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从文章的内容上讲: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也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2从艺术手法上讲: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意境张扬、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要引导学生细加体会。 【解决办法】 1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以及该诗的背景材料。 2加强诵读指导,强化诵读,在诵读中反复体悟。 3适当讨论,老师精要点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诗句的表面意思;理清诗歌脉络;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鉴赏重点段落;归纳诗歌要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诗句,诵读全诗。 二、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课文。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人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四、教师范读或背诵让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 五、指导学生诵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 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水波摇动的样子。 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 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 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 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这首诗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例如: 1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色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这是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2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出,唯“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以下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加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3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如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显然不如原句顿挫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此外应注意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以两句为一联,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意思是,此去寻仙,不再回来)。 六、学生诵读,理清诗歌脉络 诗歌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惊叹临别寄语 七、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讨论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诗歌脉络:入梦之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惊叹临别寄语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精彩部分 引导学生鉴赏诗人笔下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梦游”。: 1内容上 一人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们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2艺术上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极度夸张。 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三、讨论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梦游”? 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主体是写“梦游”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如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见附录)等,而这一首确实写得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如此“留别”,确实非同一般。 四、引申、拓展 指导学生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从思想内容上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 先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归纳。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的精神。写出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展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眷念民众,欲离还顾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 这是一道向课外延伸的题,意在使学生对李白的想像和夸张手法产生具体的认识。可以选初中学过的,也可另选较短的诗,例如独坐敬亭山。 以望天门山前两句为例。 这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奇和江流的湍急。上句着重写长江水势浩大。在诗人的想像中,那东、西两座天门山原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而来的江水,但江水如同千军万马奋力地冲击,终于使它断裂开来。下句着重写山的雄奇,因为山对水流仍然有着制约的作用,水流被两山紧紧夹住,激荡回旋,而后向北奔腾而去。“断”“开”二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流”“回”二字又作低回之势,带出一个新境界,把山和水都写活了。 附:板书设计 梦 景 境 情 1月夜飞度 渌水清猿 清幽 2乘兴登攀 海日天鸡 壮美 花市岩泉 3山中奇景 云林雨烟 恐怖 4神仙极乐 青冥、日月 金银台 和穆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5梦醒惊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