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1685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3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 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小农经济的特征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结构与特点,进一步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所起到积极作用和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我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探讨它在我国和世界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合作交流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旨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代田法;区田法;耧车;耦犁;曲辕犁【教学方法】本节课农业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因此可主要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解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一演变过程起到根本推动作用的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具体的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指的是什么?(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不仅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形成,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三、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1小农经济的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是在什么时候?(春秋战国)牛耕的逐渐普及是在什么时候?(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不仅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问:小农经济具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首先依据课本概括,然后指出(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生产是为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分散的、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小农经济从而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小农经济的影响提问:作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的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自己进行概述回答。小农经济下农民由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注意提高耕作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统治制度的腐朽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农民贫困破产,导致积极矛盾尖锐,农民战争接连爆发。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的政策,为什么?由于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知识举例说明一下。(比如:战国的商鞅变法鼓励农桑;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北魏到唐初鼓励垦荒;元代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明清前期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对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小农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农业商品经济有较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茶、桑、棉花种植的专业化区域,农民家庭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也从而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使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小范围内讨论一下,小农经济是否在现代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我们当今天的经济发展来讲是有利还是有弊?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提问: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我国的耕作方法和农具有什么改进和发展?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自己进行概述回答。(耕作方法有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等,农具有耧车、耦犁)这些耕作方法和农具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课本知识和【历史纵横】的内容指出垄作法讲究精耕细作、代田法讲究垄与沟轮换耕种在于保苗抗旱、区田法讲究少种多收等;耧车主要是提高播种面积、耦犁是指两牛三人的铁铧犁,一种是长40厘米左右、重915公斤的巨型大铧,即汉代文献称为“钤”。)耦犁、耧车等新农具由此得到了推广,使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代田法、区田法等耕作方法体现了中国农业的什么基本特点?(讲究精耕细作)教师可根据课本中氾胜之书记载:“凡农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来了解精耕细作是指农业要及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施肥等农业生产规律。反映了农业从耕种到收获整个过程都需要精耕细作的过程。教师可补充资料如下,对耦耕、耧车、代田法、区田法等学生较难理解的名词进一步做一介绍。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推广代田法时发明了耧车。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耧车经过后人的改进,还用于中耕、施肥等多种作业。在汉代至魏晋的壁画和画象砖石刻中有不少“牛耕图”(主要是东汉时代的),从中可以看到汉犁的整体结构和牵引方式。完整的汉犁,除了铁铧外,还有木质的犁底、犁梢、犁辕、犁箭、犁衡等部件。犁底(犁床)较长,前端尖削以安铁铧,后部拖行于犁沟中以稳定犁架。犁梢倾斜安装于犁底后端,供耕者扶犁推进之用。犁辕是从犁梢中部伸出的直长木杆。犁箭连结犁底和犁辕的中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犁衡是中点与犁辕 前端连结的横杆。以上各部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故中国传统犁又称“框形犁”。这种犁用两条牛牵引,犁衡的两端分别压在两头牛的肩上,即所谓“肩轭”。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也即文献中所说的“耦犁”。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末年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与代田法相配合,“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所谓“耦犁”,当指以二牛牵引为动力,以舌形大铧和犁壁为主要部件的框形犁。正如先秦时代称二人并耕为“耦耕”一样,汉代也把二牛拉犁称为“耦犁”。至于为什么要“二牛三人”,根据民族志的材料分析,是因为耦犁发明之初,犁箭是固定的,从而犁辕与犁底之间的夹角也是固定的,不能起调节耕地深浅的作用,所以耕作时除了牵牛人和掌犁人外,还要有站在犁辕旁或坐在犁衡上以掌握调节耕深的压辕人。后来发明了活动犁箭或功能相似的装置,耕牛也调教得更为驯熟,压辕人和牵牛人就可以省掉,因此,我们在东汉的牛耕图中看到,一般只要两牛两人或两牛一人就可以了。由此可见,耦犁是包括改进了的犁铧、与之相配合的犁壁、结构比较完整的犁架,以及双牲牵引等内容的一个完整的牛耕体系。耦犁既区别于人工操作的耒耜,也区别于亦耒亦犁、亦锸亦铧的古犁;它的出现,使我国的耕犁最终告别了耒耜,发展到了真犁、即正式犁的阶段。采取耦犁等便巧农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大亩),相当于“一夫百亩(小亩)”的十二倍。正因为使用耦犁的劳动生产率大大超越了耒耜,牛耕才在黄河流域获得真正的普及,铁犁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向主导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为了适应保墒抗旱耕作的需要,汉代还出现了代田法和区田法法。提到代田法不能不提到赵过。赵过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个农学家,他被汉武帝在征和四年(公元前)任命为搜粟都尉,主管农业生产。他对于农业的贡献主要在于代田法的发明与推广,以及与之配套的农具和动力。前面提到的耦犁和耧车都是他发明的,或是经他推广的。而耦犁和耧车又都是为实施代田法服务的。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示意图)代田法是由畎亩法发展而来的,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由亩和畎组成的。据上所述,代田法在技术上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上田弃亩”的原则。二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来。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体现了“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原则。三是耕耨结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等到出苗以后,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由于代田法的这些特点,加之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农器,和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措施,使得代田法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单位面积总产量得以提高,“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缦田也就是没有实行代田的平作田。史称“用力少而得谷多。”区田法的记载始见于氾胜之书。书中所记载的区田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宽幅(或称沟状)区种法,适合于在较大片的平地上实行;一种是小方形(或称窝状)区种法。可以在斜坡、丘陵的小块地上实行。无论是宽幅区田,还是小方形区田,它们都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1)作区深耕。氾胜之书说:“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就是说,区田在土壤耕作上的特点是深耕作区,区内深耕,不耕区外的土地,以充分挖掘区内土地的增产潜力。(2)等距点播。宽幅区田所种作物的行距、株距都有一定的规格,呈等距点播形式;方形区田,区的大小、区间距离、每区的株数也都有一定有规格,因而也呈等距穴播状态。可以保证作物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集中管理。因为区田不耕旁地,故施肥、灌溉,以及中耕除草都在区内进行,便于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时等距点播也便于区内操作。氾胜之书说:“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指出区田不一定要有好地,但必须要施肥。总之,区田法的特点是把庄稼种在沟状或窝状的小区中,在区内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合理密植、等距点播、施肥灌水、加强管理等措施,夺取高额丰产。这和后来明代出现的亲田法有相似之处。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等耕作方法出现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传统的形成。那么我国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启发诱导,引发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关于我国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原因,一般从封建地主制下小农经济的特点去寻找。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个体小农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而经营规模狭小,经济力量薄弱,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不稳定,这就使得他们有必要、有可能、而且愿意通过多投放活劳动,精细耕作管理,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这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直接原因。那么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精耕细作属于生产力范畴,封建土地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其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提高,汉代耦犁的发明与应用是重要标志。2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臻成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以精耕细作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自己进行概述回答。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精耕细作技术有很大发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豆类和谷物轮作可以增产的经验,发展了复种技术和绿肥种植技术;其中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先进,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以精耕细作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的主要飞跃表现在哪里?(隋唐时期在技术上飞跃的表现,则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水稻的育秧移载技术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是标志。)从考古文物看,当时岭南和四川部分地区实行水稻育秧移栽,即与双季稻有关。育秧移栽是水田精耕细作技术的关键之一。唐宋时代,这种技术在水稻生产中普及,适应了多熟种植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水田耕作的精细化。曲辕犁的出现可调节犁耕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表明中国的犁耕已经相当完善,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的最主要的表现。随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我国的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阶段。3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是在什么时候?(宋元时期)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水旱轮作稻麦复种制的出现)北方耧锄的出现也便于精耕细作。唐宋以来江南形成水稻与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复种,水旱轮作,一年两熟的制度。小麦、油菜均从北方传入。这种制度反映了南北农业技术的结合。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使宋元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哪三大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自己进行概述回答。第一,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主要表现是什么?(北方稻麦在江南的大量种植,长江流域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稻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第二,江浙地区经济日益发达并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主要表现是什么?(苏湖熟,天下足)第三,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的农业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精耕细作技术的农业又有哪些新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是什么?(出现多熟种植;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并推广种植;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植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施用饼肥;出现套耕耕作技术;同时出现了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新发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到明清时期我国农业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课后研讨】我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并非完全自给自足,他们与市场已有较多联系,小农经济中可以容纳商品经济的成份,在整个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时代,尤其是明清时代。这是多数学者所公认的事实,但解释各有不同。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和它实际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很大差距,相当部分带有自然经济的痕迹,从总体看,当时的小农经济仍属自然经济范畴;或因其既包含商品经济成分,又仍以自给性生产为基础或依托而称之为“不完全的自然经济”。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小农经济中商品经济的这种发展已使它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而属于商品经济中的一种类型;但这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低下,小农经济贫困化基础上的特定类型的商品经济。在这种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新的生产方式难以建立。在这一点上两种意见又趋向接近,不过,我国封建地主制下商品生产的发展,能否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建立,则不但在两种意见间,而且在两种意见内部,也存在着实质性的分歧。你认为在明清之际小农经济已经商品化的观点正确吗?收集有关资料来阐述你的观点在课下与同学交流一下。思路:如果光从小农经济产品进入市场的数量和比例看,的确很容易得出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已经商品化(或已脱离自然经济)的结论,但若从社会分工发展程度,农民劳动生产率和他们所能掌握的剩余产品作些分析,这种商品经济的实际水平就值得考虑了。如果进一步考察小农经济的运行机制,上述结论恐怕就难以成立了。正如有些日本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土布之所以能维持低廉的价格,其“秘密就在于它不是基于商品生产,而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将支出压至最低限度而几乎不考虑工资部份,才使低价格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低价格是完全无视商品化相对应的价值问题,基本上是劳动力浪费体制才得以实现的。”【本课小结】本节课讲述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问题。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