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第五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207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第五册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人物。他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乡村的一个旧式地主,当时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早已经灭亡,可是,这位旧式的地主却仍然要去做游侠骑士,结果处处碰壁。他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把农家女孩当成天下第一美人而每次碰壁吃亏之后,他又总是认为有一个魔法师在捣鬼。他完全生活在幻想的王国里,做事情不分地点、时间、不看对象,结果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往往是落得一个害己又害人的下场,他经常由于同别人打斗而被打得遍体鳞伤,他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阿Q的异域同胞。鲁迅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一位永远不知疲倦而奔走着的人物,他就是夸父。据山海经的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在中外思想、文化史上,存在着一个像吉卜赛人一样永世流浪的“精神探索者家族”,他们似乎也像该隐和阿哈斯瓦尔那样命中注定必须永不停息地走着。不!他们更像是与日竞走的夸父,他们主动选择了与太阳赛跑的生活方式,而像夸父一样渴死于道中则是他们悲剧境遇的象征性写照。这类探索者在中国古代大量存在着。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大批精神探索者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四方奔走,席不暇暖。老子骑着牛西出函谷关传教、孔子乘牛车奔波于列国,宣扬仁义学说的典故已广为人知,而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都无不匆匆行走于宣扬和探索真理的旅途上。鲁迅的历史小说非攻集中笔墨,渲染了墨子由鲁国前往楚国劝说楚王和公输般放弃武力攻伐宋国计划之途中的辛苦和劳累,鲁迅反复写墨子行走的艰苦、旅途的劳累,塑造了一位为制止荼毒生灵的战争而八方宣传“兼爱”学说的圣徒形象。墨子为保护民众的生命不受摧残,摩顶放踵、不辞辛苦,被鲁迅视作“中国的脊梁”。屈原也是经常出现在鲁迅作品中的古典精神探索者形象。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探索挽救国家衰败之路的神圣事业,却被楚王放逐,他长期流浪于湘水和沅水流域,上下求索,继续探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以死抗争,怀沙自沉。鲁迅很推崇屈原,他曾以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作彷徨的题词。鲁迅也曾经有过“我是谁?”的困惑。1926年,正值高长虹“声讨”鲁迅的笔墨战打得正酣之际,几位学生跑来告诉鲁迅说:“别人胡骂你,你要回骂。还有许多人要看你的东西,你不该默不作声,使他们迷惑。你现在不是你自己的了。”鲁迅听完这番话,尤其是听到“你现在不是你自己的了”时大吃一惊,且“打了一个寒噤”(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三)。鲁迅在1927年1月5日写给许广平的信中也谈到这件事情:“记得先前有几个学生拿了狂飙来,力劝我回骂长虹。说道:你不是你自己的了,许多青年等着听你的话!我曾为之吃惊,心里想,我成了大家的公物,那是不得了的,我不愿意。”这一切都促使鲁迅思考“我是谁”的命题。 鲁迅是一位主张真诚地生活,真实地表现自我本来面目的现代作家。他曾在华盖集题记中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形象:“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然而,由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所处的特殊位置,也由于其他种种原因,鲁迅的“真正自我”消隐在社会各界对他或赞美或贬抑的种种“涂饰”中。褒之者称鲁迅为“青年领袖”“文化旗手”“思想界权威”“战士”“革命者”等等;贬之者咒骂鲁迅是“官僚”“学匪”“刀笔吏”“绍兴师爷”“世故老人”“封建余孽”面对这汹涌而来的封号和冠冕,鲁迅也产生过迷惘和困惑,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创作时说,他起初对阿Q的“大团圆”结局是根本没料到的;接着他把话题引向自我:“不但对于阿Q,连我自己将来的大团圆,我就料不到究竟是怎样。终于是学者或教授乎?还是学匪或学棍呢?官僚乎,还是刀笔吏呢?思想界之权威乎,抑思想界先驱者乎,抑又世故的老人乎?艺术家?战士?抑又是见客不怕麻烦的特别亚拉籍夫乎?”(鲁迅全集第3卷第380页)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上述头衔、称谓程度不同地从不同侧面道出了鲁迅这一文化偶像的某些精神实质,但它们却又不能完全涵盖鲁迅丰富复杂的精神特征。鲁迅也与绝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存在着“身份危机”,存在着“庄周梦蝶”式的探求真我的精神欲求,从这个角度说,他是一名“心灵的漂流者”。论阿Q的性格系统(林兴宅)阿Q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性格因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性格因素就是阿Q的全部思想行为方式所表现的性格内容,它是构成人物个性特征的人格素质。那么,阿Q性格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阿Q迫于生路参与抢劫,回未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他一任生理本能的需要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可是他的思想里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颇有卫道者的气概。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他对造反也是深恶痛绝之。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助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方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彩。真是惊人的麻木。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阿Q每当受到欺侮而不平时,总是感慨:“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并且他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的算计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就用命运来宽慰自己,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要游街示众,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因而内心也就释然了,直至战胜了死亡的恐怖。以上就是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从这些性格元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阿Q性格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两重性,即两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与实际存在的阿Q似乎是两个人,是不相容的两种人格,但它们却奇妙地统一起来。正是各种性格元素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性格具有浓厚的滑稽意味。阿Q的本色在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是不适生存的,因此自我就发生分裂,形成双重人格。真正的自我只好退回内心,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妄幻想中。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则是人格的另一面,即被封建社会严重扭曲的自我,它是在丧失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备课资料 自题小像(1903年)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注,我以我血荐轩辕。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注】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替豆萁伸冤(1925年)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悼杨铨(1933年)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六月二十一日杨铨,字杏佛,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6月18日为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20日鲁迅曾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是日大雨,鲁迅送殓回去,成诗一首(略)。这首诗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备课资料阿Q正传与“鲁迅人学”:(一)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群体觉悟的前提。鲁迅继承了中西人学的精华,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这些深刻的命题,直接来源于西方的尼采与中国的章太炎,而且概括得更为精辟,表述得更为简洁了。 而阿Q正传则恰恰形象地体现出了“鲁迅人学”的这一观点。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从阿Q到小D、王胡再到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赵司晨以及赵白眼再到吴妈、邹七嫂、小尼姑、老尼姑以至未庄的闲人、城里跟随阿Q游街上刑场的看客,全部精神低下、没有个性,得意时妄自尊大,看不起一切人;失意时自卑自贱,连虫豸都不如,只能靠“精神上的胜利法”维系心理的平衡。他们全然没有人的尊严,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浑浑噩噩,愚昧颟顸。试想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群体能够觉悟吗?不以个体精神自由为前提的社团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往往会滑向非常危险的道路。希特勒党的全名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法西斯”一辞原义乃是“社团”“集体”。以阿Q这样的个体为基础所组成的群体,也只可能是昏庸、落后,甚至是法西斯性质的。要实现群体的觉悟、民族的觉醒,就必须从启发个体的精神自由入手。这就是阿Q正传对人们的启悟。(二)阿Q是“末人”的形象,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一面明镜。鲁迅从早期就受到了尼采哲学的深刻影响,后来他逐渐扬弃了尼采所说的“超人”的概念,不再提了,然而对“末人”的命题却始终坚持,经常进行发挥。由聋而哑一文就有这样的分析:“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又说反对介绍国外思潮、翻译世界名作的人,是“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聋而哑,枯涸渺小,成为末人”。他所谓的“末人”,就是一种耳目闭塞、精神枯涸的渺小的人,而阿Q就恰恰是这样的人。他无知无识、毫无独立意志,社会上时髦的看法就是他的看法,流行的习俗就是他的习俗,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处处事事从众媚俗。这面镜子从反面告诉我们:千万别做这样的人!鲁迅后期描写的阿金同样也是一个“末人”的形象,她轧姘头,招巷战,当洋奴,惹是非,全然不知人间有羞耻事。鲁迅“愿阿金也不能算是中国女性的标本”,实质上同样是从反面告诫中国女性应该怎样做人。在故事新编的采薇里,鲁迅还塑造了一个小丙君府上的丫头阿金姐,也是喜欢搬弄是非、制造谣言。据曹聚仁回忆,鲁迅曾对他说:采薇中的“阿金”是很重要的;他创造了阿金,就等于创造了“阿Q”,阿金也和阿Q一般普遍地活着。(鲁迅年谱)这说明以“末人”形象从反面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人,是鲁迅一贯采用的手法,也是“鲁迅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深入到人的精神机制中去,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一人类的普通弱点,为人类认识自己做出独特的贡献。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上的胜利法,这一概括是鲁迅的独创,世界上其他作家都没有作出过这样精辟的概括,更没有塑造出体现这一精神特点的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能够进入世界典型形象画廊的人物,只有阿Q一个。阿Q在精神上所达到的深度是极少见的,只有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艺术典型能与之并列。这是鲁迅在“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大大推进了人类对自身普遍弱点的认识,也是对世界人学宝库的独特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