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1124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3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4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5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2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3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课时安排】 2课时【师生互动设计】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3讲读第一节。(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解题,介绍作者。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2. 请同学朗读课文3. 正音:会(kui)稽 修禊(x) 激湍(tun) 流觞(sh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ng)怀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5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6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1)学生快速读课文。(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7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学生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8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1)教师强调:毕、咸:全、都。 修:长、高。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晶:众极:尽。娱:乐。 信:确实。(2)请学生朗读第1段。(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四)总结扩展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扩展“修禊”补注谢友明“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在三月八日的。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后来修禊饮也常指文人雅集,也指朝班后友人欢饮,“穷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饮”(吴文英丰乐楼节斋新选)。五)布置作业1翻译第一节文字。2完成练习三。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三两节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检查背诵第一节2讲析第二节(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2)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注意“或”“因”二字的翻译)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既系之矣(注意“之”“系”的解释)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3)学生齐读课文(4)讨论分析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点拨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幽”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点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点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忙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拆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腐慨。(5)学生试背第二节3讲析第三节(1)学生齐读第三节(2)指名学生口译第三节重点字词提示:(投影)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一死生,齐彭殇其致一也(3)讨论、分析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第三节的层意第一层引孔子的话总说_;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第三层写后人_;第四层概括作序目的,_。点拨死生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作者的感触。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点拨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学生试背第三节。4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点拨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点拨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六)总结扩展总结王羲之书法闻名古今,兰亭也因之而誉满神州,是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王羲之的文名反被掩盖。其实兰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本文虽为序体。但不同于一般前言,从内容上说也非一般的游览纪事。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描写了广阔的自然风光,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反谈“玄”、崇“老”、尚“无”的腐朽社会风气和盛行骈俪讲究词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和人生,以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文章实践提倡为文应正视社会现实,对后人有所激励。晋书,王羲之传中评述说:“羲之自为作序,以申其志”,本文确可以视为作者抒怀述志之作。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慨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