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铃兰花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0435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铃兰花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铃兰花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铃兰花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铃兰花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 学 课 题铃兰花课时第 一 课时 教 学 目 标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教 学 重 点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教 学 难 点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教 学 方 法探讨教具及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个案修改、补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习课内字词二、作者介绍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原名洛弗罗库哈尔,生于科鲁什卡。三、梳理思路。 全文可分问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比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同样是去地狱,但“放牧”是被动的,“采花”是主动的;在放牧时万分恐惧,在采花时虽然恐惧但不断战胜、终于战胜了四、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主题思想。文题含义的理解:引导:以实物为题的文章,如果问文题含义是什么,那么该文题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与文章的主旨有关,与作者颂扬的精神有关,要抓住文章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然后理解文题含义。如何理清文章思路?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具体指导学生时可以概括为: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合并相邻段概括段意。从捕捉“线索”来理清思路。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板书设计教学探讨与反思: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教 学 课 题铃兰花课时第 二 课时 教 学 目 标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教 学 重 点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教 学 难 点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教 学 方 法探讨教具及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个案修改、补充一文本研读1、本文通过铃兰花讲了什么故事?(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提示:不到六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去“地狱”放牧,因恐惧而逃回去,又在某一天清晨却勇敢地在“地狱”采回了一大把铃兰花的故事。2、这位同学刚才提到了一个地方-地狱,“我”为什么对这个“地狱”如此恐惧?文章的第一段对“地狱”作了详细的描写,快速小声阅读,找出描写地狱特点的词语。提示:这里怕人的、黑黢黢的,人迹罕至,阴阴森森的, “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阴森可怖、神秘的这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对“地狱”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地狱的阴森、神秘和可怕,并烘托了人物的恐惧心理。 接下来看看人物的主观感受,找到直接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在教堂谈到过地狱,“我总觉得我们的那块洼地有点像真正的地狱入口”,以至于“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然后又尽快跑开”。 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尽情地渲染出“地狱”的恐怖。所以,如果让我去“地狱”的话,肯定是一次“非常可怕的考验”。3、既然“地狱”如此恐怖,对我肯定是“可怕的考验”,那我为什么要去呢?提示:第一次去是我很不情愿的,被动的;第二次则是主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完成表格。 第一次,放牧,恐惧,跑出来;第二次,采铃兰,恐惧,采到铃兰跑出来。两次“跑出来”一样吗?第一次落荒而逃,第二次带着激动和喜悦跑回家。4、我既然对“地狱”充满了恐惧,为何又会突然勇敢起来,独自一人去“地狱”采摘铃兰?或者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促使 “我”鼓起勇气径直向“地狱”走去的?5、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又一次来到了“地狱”,看到了清晨洼地什么样的风光呢?又著上了的什么感情色彩?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学生齐读:从“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仿佛大自然背负着沉沉的重担。”) 这里的山、这里的树是如此美丽,难道是由“地狱”变成了“天堂”,不是,而是我的情感变了,因为我“勇敢”了。当然作为六岁不到的小男孩依然还有害怕的成份,如“紧闭着双眼往下去”,“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敢”,这样的变化才是自然的、合理的。6、我主动去“地狱”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必然,父母有意识的安排。为什么?(父母的那段对话)从中可以看出这场考验是父母精心谋划的,目的是锻炼我的胆量。“藏”“露”有致,匠心独具。表面上笔墨集中在“我”这一方的“露”,如果没有父母亲一方巧妙激励的“藏”,“我”最终能战胜自己就失去了可信度,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7、那作者有没有完成考验呢?最终我完成了父母的考验,文章的最后我得意地大喊:“妈妈、妈妈铃兰”那是一份满意的答卷,是小伙子成长的宣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二、思维拓展 文章还有一个尾声(33-36小节)。以前在选编这边文章的时候,舍去了这个尾声,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结尾方式哪个更好?不要拘泥于文章。三、激情诱发 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因爱而生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故事,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你成长里的这些脚印呢?(2-3个同学讲述。整理到自己的周记本里。)四、作业、概括你学完这篇文章的心灵感悟。景物描写通常都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文章里的景物描写: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 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梨花的描写)。 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教学探讨与反思:二、提示:这个“尾声”多余,应当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含蓄而隽永。(如:项链)加上这个结尾更好,使文章结构更显完整,小男孩体会到的幸福感在母亲的抚慰下得到更好的渲染。另外别忘了,本文是按照不到六岁的小男孩的眼光来写的,他必须有个圆满的结果,从母亲的抚慰中得到胜利的喜悦,他要享受“幸福”。去掉这个尾声,就显得太成人化。总结:两种说都有道理,而第位同学的回答更是另辟蹊径,道出了他人所不能道的思考,确实是高见。语文的学习就需要这样的不断探索,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4.提示:“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对母亲的爱。 在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则,穿插“卧冰求鲤”的故事在晋代,有一个孝子名叫王祥,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奉;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王祥对母亲的强烈的爱,他会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卧在冰上求鲤鱼吗?情节安排原因第一部分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部分写“我”被派去放牧,强化了“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