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9481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9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教学要点精读课文,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特有的科学性、文学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小组组长记录讨论要点,并代表本组发言。明确: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举例子。这些例子有来自史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陀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有来自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举例子,可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增强说服力。打比方。如说明荔枝的形状时,“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稀奇的品种时说“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作者把一个一个的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在这些生动的比喻中,荔枝变得形象可感,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列数字。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时,都运用了数字。通过数字可获得对荔枝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引用。文章引用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征引资料共二十余条,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从唐、宋、明、清而至于今。资料详实,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提问: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试精心选例,作精彩点评。(1)关于科学性学生甲:我选的例子是“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推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这个事实。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强。再如“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如果把“盛产”改为“能产”,就无形中扩大了荔枝的生产范围,不符合作者的语意表达。学生乙: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用上。该用确数决不用约数,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的重60克”;该用约数决不用确数,如“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学生丙:除了准确,本文语言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周密,合乎科学性。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既准确地写出了实际情况,又在数量、范围上加以限制,这样使语言更周密,更好地显示说明文的科学性。再如“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这三句中加点的词语分别在程度上、数量上、时间上表示强调,十分准确。(2)关于文学性教师提示:文中哪些地方引用了诗词典故?请找出来,体味其活泼的文字,浓浓的文学意味。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甲: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这七个字既点出荔枝的产地、果实、成熟的时间,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果实呈红色。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名句,使标题具有文学情趣,符合科学小品的特点。如果改成说荔枝或荔枝的生态和生产,那就逊色多了。学生乙:“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分别出自郭明章荔枝诗、北宋邓肃的看荔枝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荔枝绚丽的颜色。学生丙:明代徐火勃有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夸张地写出了吃毕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学生丁: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嘲讽李、杨奢侈腐化的生活,作者引用此诗,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学生戊:引用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引用文征明诗“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来介绍荔枝的移植情况。学生己:引用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指出我们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使其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请同学们背诵文中所引诗句,体味它们的表达效果。三、体验与反思提问:参考以下资料,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多媒体显示: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辞海)学生思考,并集体交流。四、课堂小结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请同学们思考:从本文的学习中你悟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五、探究性阅读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下面一段说明文简要地介绍了另一种果树石栗。阅读时把它同南州六月荔枝丹比较一下,分析这段文章说明的顺序,指出说明的重点,体会加点的词语在句内的表达作用。广州是一个树木葱茏的城市,少说也有一两百万株树木簇拥着它。广州的街道树有好多种:榕树、紫荆、凤凰木、玉兰等等。而特别多的一种街树是石栗。这种树木枝叶异常繁茂,叶子心脏形,碧绿得仿佛刷上了一层绿油,在阳光下常常灼灼闪亮。这种树开一种米黄色的小小的花,有一种奇特的香味(在马来亚的回教堂里,我就曾经常常闻到一种和石栗花味很相似的香气)。它结成的果实有点儿像核桃果,一层肉质的硬皮里面,包藏着一枚或两枚坚果。“石栗”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了。这种坚果坚硬异常,用手或牙齿是压不破、咬不开的。得用石头或铁锤才能把它砸裂,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的略具圆形的果仁。每年秋天,石栗果常常落满街头,有的是整个掉落,有的是爆裂开了,滚出了它的坚果。(节选自秦牧“石果”的秘密)学生思考,然后自由发言,并集体评议。明确:秦牧“石果”的秘密中这一段先概括写广州街道上的树,然后详细写“特别多”的一种:石栗树。说明石栗树的顺序是:枝叶(着重写叶)花(着重写香味)果实。其中写石栗的果实是全段重点,说明的顺序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先略写外形,再详写内核“坚果”,最后写石栗果的成熟。说明“坚果”的顺序是:外壳(突出它的坚硬异常)果仁(颜色、形状)。这段文章中加点的“特别”“异常”,分别强调石栗树之多和枝叶之茂盛,符合实际。用“有点儿”“大概”,是为了使语言表达严密一些,不作绝对肯定。这些词语用得很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对象的性状、特点,使说明具有科学性。六、布置作业1.请仔细观察核桃,以此为内容写一篇说明文,500字左右。2.课外选读一二篇科学小品,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如法布尔的蝉,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等)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自然界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空间。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和高等动物,由于摄食与逃避敌害的生存需要,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三维空间景物的感知能力,即不仅能够感知景物的形状和大小,还能感知景物的方法、距离(前后远近、高低深浅)。眼睛能够看见东西,是通过眼睛视网膜感受物体反射或反射的光而实现的。眼睛的视网膜是平面的,怎样能够产生三维空间的立体感觉呢?光具有振幅、波长和相位三个物理参量,视网膜只是一种能量接收器,只能感受光的强度(振幅)和颜色(波长),本能分辨光的相位变化,而景物的深度信息正是由光的相位变化差来反映的。那么,眼睛又如何获得深度信息产生立体感觉呢?尽管利用单眼凭借经验也可以获得某些立体信息,但人的空间视觉主要通过两只眼来实现。在观察外界的物体时,每只眼睛的视网膜部都形成一个单独的视像,这两个视像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经其综合作用便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映像。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注视着一个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视轴(视网膜中央凹与瞳孔中心间的连线)必须指向同一方向(辐合),这样两只眼睛的视像便都落在各自的具有最敏锐视觉的中央凹上,这时两只眼睛才被看成为一个器官,看成一个假想的眼睛,并把它叫做中央眼。我们是依靠这个中央眼的视觉方向束确定物体空间位置的。在用双眼视觉观察外界物体时,要通过调节眼部肌肉的收缩程度使两眼对准物体,即使两眼视轴辐合。(选自名师手把手语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xx版)1.在人的双眼视觉过程中,形成单一的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映像的关键一环是A.物像通过中央眼将视像映在两眼各自的中央凹上。B.两眼视网膜中央凹与瞳孔中心间的连线指向同一方向。C.观察外物时,两眼的视网膜都形成一个单独的视像。D.大脑视觉皮层对接收到的单独的视像进行综合。2.对文中画线的“深度信息”理解合乎文意的一项是A.由光的相位差反映的关于物体所处位置的信息叫深度信息。B.使人通过视觉而获得鲜明强烈印象的信息是深度信息。C.振幅和波长数值都比较大的物像形成的视觉形象称为深度信息。D.通过中央眼获得的,经由大脑视觉皮层给的信息是深度信息。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的双眼产生视觉的形成过程是:调节眼部肌肉的收缩程度两眼视轴辐合两眼把物体看成一个视像。B.人对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在长期进行过程中形成的,促使这种能力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存需要。C.只有分辨出光的相位变化,才能获得景物的深度信息,形成具有立体感的视觉形象。D.视网膜是一种能量接收器,人类正是通过两眼的视网膜才获得了空间立体视觉的。4.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A.人类视觉的奥秘B.双眼才有立体感C.双眼的立体视觉D.从物体到视觉映像参考答案:1.B(由第3段内容可推出)2.A(“由光的相位变化差来反映的”可推知A项)3.D(视网膜不能分辨光的相位变化,不能获得空间立体感)4.C(C项作标题具体可感,使人一看就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