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9201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知识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一、考点解读: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5了解外汇和汇率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考点讲解 (一)、商品1、从外延上看: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物品是个永恒范畴。2、从内涵上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用于交换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里的“交换”就是“买卖”,其近义词有“销售”、“出售”、“交易”、“贸易”等。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转化。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当作商品来买卖,这是特殊现象。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都是劳动产品,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3、从属性上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两个基本属性)a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交换劳动的关系)d商品、价值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商品、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e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f一切劳动产品都凝结着无差别人类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才是价值。4、理论联系实际:、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补充:优质优价: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要求;质优价廉: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要求。价廉:是消费者从价值角度提出的问题;(消费者看的是价格);物美:是消费者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问题(消费者看的是使用价值)。总结: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强调产品质量)。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了获得(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二)、货币1、产生: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四个公式:直接的物物交换:W-W(买和卖同时进行);商品流通:W-G-W(买和卖在时空上分离);商品交换”产生在前;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产生在后。注:货币和商品并非同时产生。a货币是人类的发明之一。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充当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b“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不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不是唯一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金银为什么最适合充当货币?金银具有充当货币的社会属性;d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货币与商品不是同时产生,但将同时消失。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注意: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特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本质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b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弄清几对关系:第一、货币和其他商品: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和一般商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第二、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和一般等价物有别:产生时间不同;特征不同;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第三、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等价物存在于物物交换阶段,用来表现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存在于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阶段,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4、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与其他职能A价值尺度(含义、原因、货币单位、价格、特点)a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b货币(狭义)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无价格;其价值会发生变化。c价值尺度和价格的关系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对货币来说,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对商品价值来说,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d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有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价格。B.流通手段(含义、商品流通、“商品货币”阶段的重要性、特点、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a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商品如何交换。b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c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C.其他职能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支付手段:“延期支付”或“预支”; 在世界市场起作用只能是世界货币;支付支付手段;收藏贮藏手段。定金、订金(预付款)首付。信用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手段(支付工具)注意:关于货币职能的执行:价值尺度:只是观念上(想象中)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货币。(纸币可代替执行);贮藏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货币。(纸币可代替执行);世界货币:一般说,只有金银才能执行,而纸币不行,但是目前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可执行。(三)纸币(1)产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纸币是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讲解: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候,人们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关心它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没有价值的纸币。)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纸币(2)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3)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a由国家发行(我国:人民银行总行);现在正在强制使用。b纸币本身没有其票面代表的价值。c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时,纸币贬值,纸币的面值大于纸币的购买力;通货紧缩时,纸币升值,纸币的面值小于纸币的购买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d纸币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纪念币:面额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本身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e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4)纸币和货币的关系:纸币是货币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没有价值,货币有价值。(5)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放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热”、物价持续上涨、贬值 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冷”、物价持续下跌、升值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对策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a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但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b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c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d不能说: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等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必然发生通货膨胀。e通货膨胀: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通货紧缩: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对比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内容:财政政策: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等);货币政策: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等)。制定:财政政策: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更灵活,通货膨胀时货币政策更明显;通货紧缩时财政政策更明显。(四)、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非现金)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信用卡 A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是一种信用凭证。B功能: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为一体C优点: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D申领程序、问题的处理 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特点P9 3、支票1)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2)用途:转帐支票:付款单位开出转帐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上。现金支票: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五)、外汇和汇率1、外汇与汇率A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服务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理解这个含义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第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第三、它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第四、区分外汇和外币的有关问题。外币和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围。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支付凭证:票据、存款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其他外资证明),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B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直接标价法,也即人民币外汇牌价)如:100美元=728元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如100美元=728元100美元=700元;美元贬值(美元的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汇率上升)。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一般来说,一国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减少,则通常意味着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反之同理。 注:汇率与币值的关系 哪一种货币的汇率升高,则意味着这种货币升值;哪一种货币的汇率跌落,则意味着这种货币贬值。人民币的汇率上升(人民币的外汇汇率下降)(我国的外汇汇率下降)影响汇率的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政府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国际投机;心理因素。(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归结为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2、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A(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增长;有利于利用外资(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又会引起资金外流);国内物价上涨(发展下去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讲解: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涨;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扩大旅游业(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吸引外国游客)。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景气。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B(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外汇储备缩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参考上一问题的思路。其它:居民可购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尤其是进口商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带来通货紧缩的危险);就业压力加大;有利于促使企业培育非价格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偿还外债。(双刃剑)3、拓展性思维:现阶段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为什么国家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价格上升,从而影响外需的扩大。但是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减少,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道路,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币币值关系到我国与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我国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没有对人民币币值作出较大的调整和干涉。但是我国为了扩大外需,给予出口企业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了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等,这样做都能够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扩大外需。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外汇与对外贸易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赚取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外汇储备:是外汇的积累,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偿还对外债务。A不能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B正确看待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利: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信用证”);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器”);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护航船”)。弊: 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宏观经济过热的时候,外汇储备的增加很可能推动货币的过多投放,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压力。)(讲解:外汇储备是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称为外汇占款),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高速增加,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推动了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会引起投资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产泡沫等问题,并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讲解:由于外汇占款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渠道”,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对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合理引导外资投向;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完善储备经营管理,增加储备资产收益。(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六)、正确对待货币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三、误区点拨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3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4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5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一、考点解读: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考点讲解(一)、影响价格的因素总思路:A.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格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货币的价值量(成反比)。纸币的发行量。 国家的宏观政策(价格政策等宏观调控)。其它: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季节、购买心理、流通环节的多少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B.不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优质产品之所以优价是因为其价值大);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有实力定较低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只有商品价值对价格起决定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主要受供求的影响。)1、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气候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2)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多,则商品价格低;反之亦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多,则商品价格高;反之亦然。(3)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卖者起主导作用。买方市场: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买者起主导作用。2.价值决定价格(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商品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场里的商品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为它们的价值量不同,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总量:是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总和。公式表示: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a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 :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在的。“正常”:是指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 “平均”:是指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平均劳动时间。b同种商品(同规格、同质量),其价值量是相等的。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3)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讲解:这就是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很高而经过一段时间价格回落的道理)。注意:a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因此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没有意义。 b个别生产者不能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个别生产者没有意义。c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赚钱,可能亏本。 d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在流通中实现。(4)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财富(产品数量)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明确几对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正比 因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关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不变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正比 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所以价值总量增加,商品生产者获利就会增多。单位商品价值量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即产品数量)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1倍1倍1倍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1倍不变1倍1倍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1)基本内容第一,在商品生产领域: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二,在商品交换领域: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决定交换,两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正确理解等价交换a等价交换的含义:货币出现以前: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以后:价格与价值相符。b等价交换原则只适用于商品经济活动,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否则会诱发权钱交易、见利忘义。c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d等价交换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别场合,(是从总体上说的)、( 只存在于平均数中)。e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买卖双方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地进出市场,平等竞争,平等交换。)(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价格与供求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之所以会波动因为供求影响价格。之所以不会无限涨落直接原因是价格也会影响供求。根本原因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求变化,价格不一定变化。 供求紧张供不应求市场形成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即价格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影响。供求、价值都可能是某商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只有价值才是根本原因。(3)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棒子)。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鞭子)。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既不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这也是正是我们为什么放弃计划经济而选择市场经济的客观原因。)辩证地看待价值规律的作用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需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b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的调节作用,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促使社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c市场能够较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说到底是通过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二)、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其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种普遍现象被称为“需求法则”)“买涨不买跌”不违背需求定理。(需求定律认为,一般来说,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化,但“买涨不买跌”似乎与这一定理相反。但是当我们引入“预期价格”这个概念时,我们也完全可以将这种相反的情况纳入需求定理的意义范围内。因为当价格上涨时,人们心里的预期价格却是低的。比如当物品的价格从9元上涨到10元时,人们会认为从现在这个10元开始,这个物品现在的价格是最低的,因为他们预期以后的价格会越来越涨,11元、12元、13元.。因此当价格上涨时,人们的需求购买行为选择的仍然是价格最低的时候。反之亦然。可见人们的“买涨不买跌”仍然是受需求定理支配的。)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可代替程度高的商品需求弹性大,可代替程度低的商品需求弹性小。补充:最高限价(也叫限制价格、低价政策)和最低限价(也叫支持价格、高价政策) 最低限价:对需求弹性小的某些商品(如粮食),政府可以实行最低限价(即此时高于供求形成的正常价格),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但其结果是该商品供过于求,则政府必须以相应措施应对。 最高限价:对于需求弹性大的某些商品(通常对消费者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如医院的专家门诊),政府可以实行最高限价(即此时低于供求形成的正常价格),意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其结果是该商品供不应求,可能导致抢购或黑市交易,则政府必须以相应措施应对。(2)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替代品的含义 互补品的含义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即替代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同方向变化;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化。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价格对供给的影响)(供给定理)。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则商品的供给量增多;反之,供给量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寻求降价空间,形成竞争优)。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取更多利润)。提价:刺激生产;抑制消费。本课结论:不管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遵循价值规律,时刻关注价格的变化,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补充: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宏观)。(市场的这一作用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强调了市场调节资源在各部门的流入流出中达到均衡,实现了资源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市场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微观)。市场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中观)。三、误区点拨1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吗?错误。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影响价格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毫无意义吗?错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以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有关吗?有关。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的数量有关。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常数,商品的数量多少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多,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反之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4有人认为,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保持不变。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同比例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同比例降低。5有人认为,价格上升,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以上说法是不准确的。一般地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高档耐用消费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6当供不应求时,“物以稀为贵”,当供过于求时,“货多不值钱”、“谷贱伤农”。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吗?错误。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影响价格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双方的价值量都相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不同意。(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要求商品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则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合。(2)由于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发生背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并非每一次商品交换都能实现双方价值量相等。因此上述观点是错误的。(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虽然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 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也就是说,价格的的波动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一、考点解读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消费类型3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考点讲解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1、 最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 促进生产的发展2、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1)收入因素1)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前的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人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当前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3)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变动也是影响消费选择的主要因素: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价格对不同消费品的影响不同,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理论联系实际:A收入影响消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B收入差距影响消费 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C价格影响消费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D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价格变化“谷贱伤农”3、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甚至购买方式、商店的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与保养情况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之一消费心理(二)、消费类型 消费(广义):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我们通常讲的消费是生活消费)。1、按产品类型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A钱货两清消费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交易方式。B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与否制约着贷款消费的发展。贷款消费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中国传统消费观念是攒钱消费,这也制约着贷款消费的发展。) 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和大额服务(因为这些消费超出消费者当前支付能力)。 其利弊因时因人而异。(在通货紧缩之下,鼓励有经济能力的人贷款消费,则是利国利民之举)。 是超前消费还是适度消费要看是否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贷款消费,并不是超前消费,而是一种适度消费。 商品使用权和所有权是随着偿还贷款逐渐发生转移的。助学贷款不是贷款消费,而是人力资源投资。C注意比较:钱货两清消费: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买卖之后当即转移(但责任并未完全转移)(主要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贷款消费: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逐渐发生转移;租赁消费:所有权没有转移,转移了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租赁消费发生的原因是租比买便宜得多。3、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注:生存资料消费重在解决温饱,发展资料消费重在提高素质,享受资料消费重在身心愉悦。(由低级到高级)(三)、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的含义与变化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反之,消费结构的劣化则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降低2、恩格尔系数 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食品支出 恩格尔系数 = - 100% 家庭消费总支出一般说,这一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的层次结构越低,系数越小,说明消费的层次结构越高。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四)、消费心理1、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之一,消费心理指导消费行为。2、人们的消费心理的表现从众心理:表现为“人有我有”; 往往引发流行趋势;商家常常利用;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如商家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推销商品属于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表现为“标新立异”; 意在展示个性;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发展;要考虑社会认可,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攀比心理: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基于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求实心理:根据需要,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智的消费。总结:各种消费心理往往是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只不过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更加突出罢了。要注重引导消费心理,使之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五)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坚持的原则)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A坚持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内进行消费B超前消费,是指超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C崇尚节俭并不意味着限制消费,与适度消费不矛盾。D预期消费(贷款消费、分期付款消费等)超前消费区分:超前消费与消费在前(“一是消费,二是生产”)(以销定产)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理性消费的三个要求(“三个避免”)。 要尽量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持续性消费。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消费的要求:“5R”; 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利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反对合理消费,而是说不浪费。家庭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如何进行消费决定权在个人,国家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家庭消费是否合理、合法,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国家有责任对生活消费进行指导和调控。三、误区点拨:1、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降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出现过度的通货紧缩现象,也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实,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而不是取决于物价水平。此外,家庭消费水平还与家庭人口数量有关。般来说,在包括收入水平在内的其他所有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则家庭消费水平降低;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则家庭消费水平提高。2、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也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倘若物价持续走高,家庭供养人口增多,即使家庭收入增多,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会提高。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水平,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要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3、辩证地认识贷款消费 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因此,国家在政策上是予以鼓励的。 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也是不明智的。这不仅对银行不利,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而且会加重个人负担,对个人生活不利,对经济的影响也将是负面的。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贷款消费的管理。 4、满足衣食住行的消费都是生存资料消费吗? 满足衣食住行的消费是不是属于生存资料消费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同样是衣食住行,既可以是刚刚满足温饱的生存资料消费,也可以是高档服装、山珍海味、豪华别墅、高级轿车等享受资料消费。5、怎样理解适度消费?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超前消费和不滞后消费两层意思。量人为出是要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是适度消费的重要内容。量人为出不能理解为手里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量人为出是一种计划消费行为,包括利用储蓄有计划地安排生活。 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还要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勤俭节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钱省着花,而是指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合理消费。 反对超前消费与坚持适度消费是一致的。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超前不能仅仅局限在现有收入上,还应考虑收入的动态因素(预期收入)。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无能力消费,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就是超前消费。6、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限制消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普遍精神,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消费方式,每个人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与消费方式,收人多少,都不应该丢掉这一精神。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看作只对那些收入有限、生活困难的人提出来的要求。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与提倡适度消费是完全一致的。适度消费是反对超前消费而不抑制消费,勤俭节约是反对铺张浪费但不限制消费。因此,不能把它理解为对消费的限制。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一、考点解读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教材内容变动)5、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二、考点讲解(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如当前汽车消费成为热点,从而带动汽车产业和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总之: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指: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的购买能力得以提高。“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指: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增长)。2、社会再生产(1)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2)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3)四个环节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3、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3)、措施:必须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通过改革,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注意: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