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8021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xx备考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5年12考)(xx课标卷、课标、浙江理综,xx课标卷、安徽卷)1种群种群应具备“三同”、“一全部”即:同一时间、同一地区、相同物种、全部个体;同一物种的生物常因地理隔离划分为不同种群;不同物种间则存在生殖隔离。2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如下图)。年龄组成对于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的关系:性别比例特别提醒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3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M) 计数种群密度名师点睛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注意事项(1)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2)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 m2,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2,灌木约为16 m2。(3)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思维激活判断正误(1)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xx新课标卷,6D)()。(2)某岛屿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的更替及天敌的迁入可发生变化(xx新课标卷,6B、C)()。(3)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xx安徽卷,30)()。(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6)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1)(2)(3)(4)提示10/1 000100%1%。(5)(6)种群的数量特征1(xx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A项中出生率为100%20%,A错误;B项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项性成熟推迟,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项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错误。答案B互动探究(1)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是多少?(2)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哪种途径控制害虫密度?(3)种群各项特征中对种群密度大小具“决定”、“预测”及“影响”作用的因素分别是什么?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动,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哪项?提示(1)100%1%。(2)该措施可改变害虫“性比率”从而降低“出生率”,故而降低种群密度。(3)“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动趋势,性比率则可“影响”种群密度,春运期间城市人口会因“迁入率与迁出率”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动。种群密度及数量调查2(xx全国课标卷,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密度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答案C拓展提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1)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2)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3)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4)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出和迁入,没有外界因素的强烈干扰。题后归纳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统计图曲线图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对点强化(xx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错误。答案C考点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增长曲线分析(5年23考)(xx山东卷,xx广东理综)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1)种群数量变化内容: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数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完善下表,比较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类型“S”型增长“J”型增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K值有K值,时有最大增长速率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形成原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答案思维激活判断正误(1)不同种生物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2)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3)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4)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5)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答案(1)(2)(3)(4)(5)种群数量增长模型1(xx广东理综,27改编)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B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D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C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D图示曲线变化趋势表明种群数量增长可受天敌等外来因素制约解析由图曲线可知,AB段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在B点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有可能是由于此时有人在该水库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K2上下波动,由此可判断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图示曲线变动状况表明天敌等外来因素可显著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答案B名师点津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限制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当环境不遭破坏时,K值会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时,会通过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2(山东卷,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A项中,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题后反思1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种群数量达时及时捕捞可持续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对应种群密度最大时。2K值与值的应用归纳:实验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要点突破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实验流程(1)(2)(3)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5)思维激活判断正误(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通过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可减少实验误差(xx福建卷,4A)()。(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判断各项的正误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1)(2)典例透析【典例】(xx江苏高考题改编)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填“需要”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_。(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3)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4)在用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个。(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3)本题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其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数量。表格的设计应该体现这些关系。(4)该血球计数板内培养液体积2 mm2 mm0.1 mm0.4 mm34104 mL,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目101650(4104)2107(个)。(5)A项正确,开始时营养充分、条件适宜,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错误,如就试管和而言,则是试管内的种群先达到K值。C正确,试管内种群的K值比试管的要大。D项正确,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达到K值,试管内的种群数量也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1)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需要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2)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稀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3)时间次数1234567123平均值(4)2107(5)B题后反思1本探究实验应注意如下内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时必须搞清如下等量关系:1 mL1 cm31 000 mm32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适用于需借助显微镜计数的微生物。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误区1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只有植物才用此方法点拨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误区2误以为人口(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规律与“自然界其他种群”一样点拨人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与迁入、迁出多方面社会因素相关:(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易错点1对“S曲线”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区段认识不到位而犯错点拨种群“S”型曲线辨析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2)加速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3)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有的种群的数量呈锯齿状波动。易错点2混淆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并错将看作增长率点拨(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即: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如图所示: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即: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年。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呈“钟型”曲线)。(2)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0,即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适用的条件是动物的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故可以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分层现象体现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布,而玉米为一个种群,其合理密植与分层现象无关。答案C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答案D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6自然界中某种群的死亡率如图中曲线,出生率如图中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是C点CC点时该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负荷值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解析如题图所示,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说明此时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负荷值,即K值;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在C点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点之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种群数量为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答案C7(xx山西省太原市第二次模拟)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解析该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应属标志重捕法;02年内值不变且大于1,种群呈连续增长;第4年和第8年虽然值相同,但因基数不同,故种群数量不同。答案C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 数据会偏小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解析用样方法求车前草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偏小,故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故D项错误。答案D9(xx北京海淀一模,4)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解析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由图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答案B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0(xx山东日照一模,26)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法。(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实验结果证明:_。解析(1)在原产地,由于天敌鸟类、鳖等可以捕食福寿螺,福寿螺不会过快增长。(2)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天敌,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曲线。福寿螺活动范围很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3)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地控制福寿螺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进而降低卵块的数量,从而导致福寿螺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J样方(3)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11(xx试题调研)科研人员对甲(蚜虫不能钻过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甲装置置于大田中)、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_、_。(2)决定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3)丙、丁两图所示曲线在ab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_。解析由于甲装置中没有持续的外源能量供应,因此蚜虫最后全部死亡,对应丁图所示曲线。围栏中的植物可持续获得光照,为羊提供营养物质,羊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对应丙图所示曲线。答案(1)丁丙(2)出生率和死亡率(3)丙图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可保持相对稳定;丁图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收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供应,最终全部死亡12(xx江苏苏州3月调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 d。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每隔24 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法。(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3)请在相应位置的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等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答案(1)抽样检测(样方)(2)2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降)(3)如图(柱形分布合理、数值大致正确即可)(4)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减少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