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7473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旧课删去了最后一句话。设置问题:(1)旧课本可能出自哪种原因删掉这句话?(2)这句话表现了荷花怎样的特点且能引起怎样的联想?(3)这句话折射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路提示:旧课本删去这句话大概是因为担心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这几句话用博喻手法对月下白荷展开形象描写,达到了多样化的统一。要把这几句话结合起来从统一性的高度来感受“出浴美人”这个比喻的情味。“明珠”的比喻写出近处荷花柔润的白光,“星星”的比喻写出点缀在田田荷叶中的荷花闪烁不定的微光。这两句以物喻物,由远、近两个角度描绘荷花的形态和光色。“刚出浴的美人”则以人喻物,给了荷花生命和情感。这一句着重表现荷花的气质风度。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一下荷花的自然、质朴、清新、淡雅、纯洁、美丽和高尚;还可以借用古代诗文名句展开联想,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感受荷花的庄重、圣洁。要结合规定情境和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绪。这是缘景入情的思路。这时的作者,“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而这时作者笔下的荷塘风物,也各呈姿态,尽显风流,荷叶自在地起舞,微风过处,更见风致;荷花自由地开放,怒放的袅娜,待放的羞涩,都如出浴美人,率性展示美丽和纯洁。乐景写乐,自由之景衬自由之情,荷塘风物的自由自在映射出作者暂时自由后的“淡淡的喜悦”。2.新教材编入荷塘月色时增补了作品的原句“峭愣愣如鬼一般”。设置问题:(1)朱自清为什么在描写荷塘上的月光时,加上这样一个可怕的形象?(2)课文补回这句话会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思路提示:探究这个问题必须参照题旨情境。这句话的前面有一处铺垫:“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课文补回了这句话:“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有了“如鬼”这个比喻,才能体会出“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的色彩和情味:参差不齐之形,深浅不一之色,生硬笨重的质感。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透过“落下”“参差”“斑驳”“峭楞楞”这几个词语感受一下“灌木的黑影”的形象色彩。应当说,这一形象与塘上月色的轻盈、柔美、淡雅是不和谐的,它是整幅月色图中一个“陋处”,整首月光曲中一个“不协调音”。但它是不是文章的败笔呢?这个问题应当让学生深思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应当说,这一“陋处”是作者有意制造的。丛生的灌木本来就阴森森有些怕人,尽管因为有月光“今晚却很好”,那种可怕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景语即情语,“鬼影”是情感的符号。作者用这一形象暗示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而且为这种哀愁的扩大、加深伏线。这是借助“鬼影”的形象传达出来的重要的情感信息。讨论还要继续下去。实际上,“灌木的黑影”并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和谐之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句话可资参照。“黑影”如同圆舞曲中的重拍,对“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和轻柔的月光是一种反衬,三者相反而相成。灌木丛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和乳白的月色,谱写了一首节奏鲜明的“月光圆舞曲”,因而被作者赞为“和谐的旋律”和“名曲”。这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基调是“淡淡的喜悦”。“鬼影”并没有扰乱作者愉快的心情,反而把月色衬托得更加妩媚,从而增添了画面的魅力。3.新课本恢复了原先被删掉的古代采莲的两段文字。设置问题:恢复古代采莲的两段文字有哪些好处?思路提示: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细致研究,对任何一点可疑之处都不放过,而且要依据题旨情境认真探究一番。例如:(1)这两段一上来就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下面一段说“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于是又记起”是针对“忽然想起”说的,前后互相照应的。删去采莲的两段,“于是又记起”就显得没头没脑,令人莫名其妙了。(2)这两段文字介绍了古代少女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的情形,指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文中引用采莲赋描写了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的情景。下一段接着说“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从上下文的联系推断,西洲曲也应当是描写爱情的艳歌。认真揣摩一下可以发现“莲子清如水”是双关辞格,应是“怜子情如水”,意为“爱你柔情似水”。(3)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朱自清是因为得不到爱而苦闷吗?他怀古思乡是不是因为渴望爱情?当初旧课本做了删节是不是因为这两段偏离了主题?这是一个重大的关节,学生如果不能质疑,教师就应当置疑。解决这个问题要联系全文。文章一上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后文可以看出“颇不宁静”是由现实生活引起的。现实生活使作者感到不自由,他只能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这是使他苦闷的重要原因。“颇不宁静”的另一个原因可以理解为现实冷酷无情。在文章中,“水”应是“情”的象征。“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这是第一次把“水”和“情”联系在一起,“脉脉”正是含情的样子。到怀古思乡的时候,在说了“莲(怜)子清(情)如水”之后,又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就是影射黑暗现实的冷酷无情;“惦着江南”就是对现实不满,就是希望摆脱黑暗现实。讨论结束后,师生应共同总结一下:深入探究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的主旨和基调,利用主旨对全文的映照作用,对作品的亮点或疑点敏感。还要联系上下文,从相关语句的照应契合中体味语言的色彩和情味,推断出暗示的意义,咀嚼出丰富的潜台词和深长的意味。4.“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从结构上说,它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线索;从贯穿全文的感情上说,它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5.文章的第四、五段分别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课文中找出一些你印象最深的语句或片断加以分析。提示:第四段写了月下荷塘,第五段写了荷塘上的月色。这些景物有素雅、朦胧、静美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的是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之情。6.本文作者描写的是一个宁谧的环境,可是第六段末尾作者却写了蝉声与“蛙声”,这样写是否与全文不协调?为什么?提示:不是。写蝉声、蛙声,与作者心境协调。7.关于文末采莲赋一曲,以前的教材中给删去了,在新教材中又加上了,你同意删去呢还是同意加上?请说明理由。提示:或同意加上,或同意删掉,自圆其说即可。同意加上的理由有:(1)忠实于原文;(2)使文章结构更完整;(3)更能反映出“乐得暂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同意删掉的理由有:(1)其文字晦涩,语意艰深,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其内容;(2)这段文字与整篇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不一致,给人不伦不类之感;(3)对表情达意无关紧要。等等。8.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回答问题。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2)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自己的妻子,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谈谈你的看法。提示:(1)首尾照应,可以使文章更加圆婉,结构更加合理。(2)说明“家”在作者眼里就是一个宁静的港湾,同时暗示出作者心灵的孤独。9.对于本文中的“我”,应该怎样认识?提示: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