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军事技术教案 上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569571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军事技术教案 上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军事技术教案 上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军事技术教案 上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9课军事技术教案 上科版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兵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冷兵器时期的作战方式及特点。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使用火器的国家;了解火器的发展及火器时代的作战方式的特点和相应地军事技术等。 了解核武器的发展及其巨大杀伤力和破坏性。2、能力与方法 比较冷兵器、火器和核武器时代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作战方式的不同,来看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 收集关于冷兵器、火器和核武器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武器的不断发展,其杀伤和破坏性越来越大,不仅带来了军事技术方面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类文明血与火的一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武器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军事技术的相应变化来认识人类文明血与火的一面。 通过对核武器的认识,懂得全面禁止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意义。学会用辨证的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一方面军事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同时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军事技术的进步又带给人类以更大的灾难。二、 教材分析 战争和冲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器的发展带来了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和作战方式的相应变化,它们都可以反映人类历史的发展。1、人类最初的武器是冷兵器,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由渔猎工具演变而来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冷兵器不断发展,其种类增多,杀伤和破坏性增强,而这一时期的作战方式、攻守城池的手段和器材也都与武器的发展相适应。这是古代社会战争与冲突的形式。2、生产力的发展,火器的出现,使得更远距离上的杀伤成为可能。枪炮的使用使战斗队形和军队编制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飞机、坦克等机械化兵器出现,特别是军舰,使得海、陆、空协同作战,战争规模和残酷性都大大增强。3、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出现的核武器,其杀伤和破坏力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核战争就意味着毁灭。因此,全面禁止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合理利用核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三、 教学资料1、历史实事简介最早的兵器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或血亲仇杀,使用生产中带有锋刃的工具作为武器互相残杀。这一时期武器与生产工具没有区别。我国最早的兵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相传约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部落联盟融合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涿鹿之战。这通常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开端,标志着原始战争从此日益频繁而激烈,仅用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已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因而出现了专用于作战的兵器。这时的兵器是石兵器,它用木石为材料,经过简单磨制而成,有石刀、石斧、棍棒、弓箭等。到了夏代(约公元前22前17世纪)石兵器才逐渐被青铜兵器取代。弓箭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是“从弓箭的发明开始”的。最初的弓是将树枝弯起来用绳索绷紧做成;箭就只是一根削尖了的树枝或竹子,后来将尖的石块或骨作为箭镞,为了使箭在空中飞行时克服空气的影响,保持飞行方向,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箭羽),箭的行制趋于完善。在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成。为了增强箭的杀伤性能,在箭的颈部绑火球发射叫“火箭”;用毒药敷在箭镞上叫“毒箭”。弓箭能在较远的距离上杀伤敌人,这是戈矛所不能及的,因此,自有战争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盔甲 盔、甲是一种卫体装备,是一种防卫武器。盔,古代叫胄,其形如帽,用以防护人的头部;甲,又叫介或函,其形类似衣服,用以防护人的身体。传说盔在黄帝时就有了。甲,据说在夏朝少康子抒和东夷作战时发明的。原始的盔甲都是用皮革,后改为铜制。在冷兵器时代,盔甲是军队的重要装备,多数战士都装备有甲,不仅人有甲,驾车的辕马也有甲。火器成为主要武器后,头部成为重点保护区,头盔变得越来越坚固。明会典记载了十八种名目的头盔,基本上都是钢铁制造的。 盔甲不但能防御身体,减少伤亡,也可以增进士气和加强必胜信念,因此,各朝代统治者都重视其制作。云梯 云梯是一种爬城用的梯子,是一种攻城器械。云梯在三代时就有了,当时叫做“钩援”。春秋末叶,鲁人公输般又把它加以改进。这种梯子很长,所以叫云梯或飞梯。它是用转轴把两个二丈以上的梯子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车架上而制成的,车架上有一木棚,外面用生牛皮加固,人员在棚内推车向城墙接近时,就可抵御敌人矢石的伤害。攻城器械还包括搭车、钩撞车等。撞车 撞车是一种撞击云梯的工具,是一种守城器械。守城器械包括防御敌人爬城、破坏城墙、挖地道以及击杀爬城敌人所使用的武器。撞车的构成就是在一个车架上系着一根撞杆,杆的前端用铁叶包裹,在敌人用云梯靠近城墙时,推动撞杆,将其摧毁或撞倒。守城器械除撞车外,还有飞钩、地听、夜叉擂等。拒马 是一种木制的可以移动的障碍物,是一种障碍器材。传说在三代时就有了,当时用以堵门,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唐代叫做“拒马枪”,它用周径二尺的圆木为干,长短根据需要而定,在圆木上十字凿孔,安上长一丈的横木树根,将上端削尖,设在城门、巷口和要路,阻绝人马通行。唐代以后,拒马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是用圆木一根,在上面凿孔,安上铁枪,前面设四根斜木制成的。设置时,将其打开,用铁链固定在地上。行军时,用牲畜驮载,随军移动。其他的守城障碍物还有鹿角木、铁蒺藜等。抛车 是一种抛掷石弹的攻守城垒的武器,又名发石车或抛石机。火药出现后,又用其抛掷火药弹。相传周代就有了抛车,前汉书甘延寿张宴注,有“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的说法。抛车是一个木架上横设一轴,轴的中间穿有皮窠,另一端结上数十条到百多条绳索。在施放时,将石块放入皮窠里,用很多人各自握绳一条,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的原理和离心力的作用,将石块抛至敌方。为了便于移动,在架的下面装有车轮。抛车除了抛掷石弹外,还可以抛掷火球等引燃物。中国最早的兵种 从夏代出现军队起就有了车兵,这是中国最早的兵种。兵车由古代交通、狩猎用的车演化而来,车兵是驾车进行格斗的兵种。这一时期虽然已有跟随兵车的徒兵,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兵种,他们的编制及所执行的战斗任务均从属于兵车。从夏代到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车战一直是主要的作战方式。直到春秋时期才出现了最早的独立步兵。战斗队形 战斗队形是军队按战斗部署展开而成的作战队形。其基本形态有:三角队形,梯形队形,总队、横队和梯次队形。合成部队的战斗队形一般有第一梯队、第二梯队、预备队、炮兵群、高炮群和工兵、防化、反坦克等预备队,有时还编有第三梯队、反空降预备队和先遣支队等。不同军种、兵种有各自不同的战斗队形。中国古代战争中,已出现战斗队形,但由于当时作战方式比较简单,因而战斗队形也比较简单。据考,中国古代最早的战斗队形出现于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后期武乙。在这一时间的卜辞中记有:“王作三师、左中右”。这是对当时战斗队形的描述,说明那是就已经按左、中、右顺序排列战斗队形。战阵 中国古代作战时,敌对双方交战前,都要先布兵列阵,然后开始战斗。相传,中国在远古时期,黄帝打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已开始出现原始的战阵,那是中国战阵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在夏启打败有扈氏的甘之战中开始出现战车。这为中国战阵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中国古代战争是以车战为主要战斗方式的,当时的战阵主要是车阵。据载,中国最早的战阵,是约公元前11世纪的周武王灭商时使用的战车方阵。以后,战阵不断发展,到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逐渐出现了鱼丽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等。冷兵器和火器结合的战阵 火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比冷兵器强,因此战斗队形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大阵变为小阵,这是因为当时火器的射程有限,密集型的队伍容易自伤。这种变化可减少伤亡,便于火器使用。戚继光为战胜火器装备优于自己倭寇,还创造了仅有十二人的“鸳鸯阵”,这一队形以使用冷兵器为主,作用是作为攻击敌阵的先头部队,而攻击的主力则为掌握火器的后续部队。 由“鸳鸯阵”展开成横队的“三才阵”,是冷兵器与火器结合并编组而成的代表性战斗队形,可充分显示冷兵器与火器结合使用的威力。战斗时,先由警戒部队与敌方保持接触,为主力部队争取战斗准备时间,然后由火器队对敌展开火力攻击,再由突击队利用火力效果冲击敌人,驻队以备应援,这是一种先进的军事技术。“马其顿方阵”的失败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发明的“马其顿方阵”,其子亚历山大曾依靠这种方阵战术及他所指挥的骑兵远征波斯等地,战无不胜,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靠了这种方阵并配合骑兵的冲击,马其顿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公元前199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曾与罗马的敌手汉尼拔合作,这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罗马元老院拍军队驻守亚得里亚海岸,以监视马其顿人得行动。罗马军队驻扎在山脚下,马其顿军队则守卫在前方得山上。相持了一年之后,年轻果断得执政官弗啦米尼乌斯出任这支罗马军队得指挥官。受马其顿驻军欺凌的当地牧羊人,为了报复便引导罗马军队经过一条小路绕到马其顿军队驻地的背后,占据了有利地形。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对此当然不能容忍,公元前197年7月,战争在希腊北部色萨利城附近一个名叫新诺塞法里(又名狗头山)的地方爆发了。马其顿人依然排出了他们最拿手的方阵,腓力五世以左面的xx名骑兵佯攻和掩护侧翼,而将主力18000重步兵放在右翼。马其顿士兵们手持长矛和盾牌,充满信心地向罗马军队中部冲去。多少次,他们与不同的敌手作战,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然而,时间已过去了一百三十多年,如今马其顿人所面对的是精通战争的、既灵活又有纪律的罗马军团。当他们的方阵举着密集的长矛逼近时,罗马人并未硬拼,而是略一接触就稍稍后退。马其顿人以为敌人失败了,便继续向前紧逼。但罗马人却退而不乱,他们的军队富有弹性,使马其顿人无法攻破。同时,罗马军队开始向两侧机动,打击因中路推进而露出空档的马其顿军侧面,特别是没有骑兵掩护的马其顿军右翼。这种战术大出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的意料,他急忙命令前方的军队停止推进,转向右翼迎敌。但装备笨重、排列紧密有序的方阵队形无法像罗马军团那样快速机动,在迂回中他们也无法保持密集有序的方阵队形,因此当罗马人从右侧全力发起冲击时,马其顿军队实际上已处于混乱状态。罗马军队抓住战机,冲入马其顿军的方阵中。一旦双方短兵相接,罗马人的短剑就逼马其顿人的长矛占了上风。马其顿士兵的长矛太长,挥舞不开,无法抵挡罗马人的砍杀。不少人丧失了信心,临阵脱逃。在罗马军队连续不断的攻击中,马其顿人溃不成军,有8000人丧生,5000人成了俘虏。“马其顿方阵”被打败。83式加榴炮 榴弹炮、加农炮和加榴炮是陆军地面炮兵装备的主要火力,榴弹炮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的火炮。加农炮则是一种身管较长、单刀平直低伸的火炮。加农榴弹炮则是兼有两者特点的火炮。在使用大号发射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弹道低伸,可执行加农炮的攻击任务;在用小号发射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弹道弯曲,可执行榴弹炮的任务。所以,许多国家开发出了加农榴弹炮。加榴炮在二战期间就出现了,我国60年代才开始研究实验。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83年式152毫米加榴炮。该炮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52毫米;身管长4240毫米,后坐长680至760毫米;最大射程17230米;配用弹种为杀伤爆破榴炮,发烟弹等。发动机功率为382马力;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最大行程450公里;战斗状态全重29500公斤;乘员人数为5人。火炮总体结构紧凑,原始长度小,行程范围大,空间运用合理。火炮可由电动装置击发,停电时,也可手动击发。该火炮炮塔是钢板焊接结构,塔内存储弹药30发。塔上方配备1挺机枪,塔左右两侧设有步枪射击窗口。瞄准装置是独立式数码显示摆动瞄准具,还配有数码显示周视瞄准镜。另配备制式直接瞄准镜。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主要用于压制炮兵,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同时,还可集中火力打击敌人的坦克、装甲目标。鱼雷潜艇的克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打击德国潜艇部队,从1942年起,美国就一直在研制一种对付潜艇的武器航空自导鱼雷。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闲逛的安妮”。鱼雷的声波自导头是根据潜艇螺旋桨的空化噪音而跟踪潜艇,鱼雷本身的螺旋桨噪音不能大于目标噪音,因此它只能是一种慢速武器。一般情况下,潜艇下潜后总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逃离下潜漩涡,以避免深水炸弹的攻击,这样它就会产生空化噪音。鱼雷上的声波自导头可以有效的在3/4英里内跟踪这种空化噪音。而如果潜艇下潜后有意降低航速,就会安全地逃离这种鱼雷的攻击。 目前,随着探测和反潜技术的提高,潜艇隐身往往采取降低噪声、消声、去磁、散热等方式。坦克 坦克和装甲车被人们俗称为“装甲铁骑”。它们是现代战争中的主要武器,也是最能体现工业时代特点的装备。据说,是一位战地记者,看到冒着枪林弹雨进攻的战士一个个倒下,突发奇想,让战士们在进攻时带着防护工事,不是可以有效地减少伤亡吗?这个想法很快变为现实,英国人于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把坦克推向了战场。这是一种集进攻、防御和机动于一体的武器。为了防止敌人过早地了解这种秘密武器,他们为它取了个名称TANK,即存储液体的水柜。英国士兵第一次把“水柜”开上战场时,敌人并没有把它放在眼里,甚至还嘲笑英国人把这个笨重的黑铁皮柜搬到战场上来干什么。然而当“水柜”突然伸出机枪并向德国人疯狂射击时,敌人才明白,原来这是能够自动行走会杀人的“水柜”,坦克显示出了独特的威力。在一战中失败的德国人,吸收学习英国的坦克技术,并把它进一步发挥,为装甲机械化部队更好地发挥作用,设计出了创新性的战役战术思想,即地空一体战。并找到最适合于坦克的战役战术即闪电战。就这样,坦克在德国人手中创造出战争和杀人奇迹。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3000余辆坦克进攻波兰,在飞机配合下,德国坦克用了36小时就把拥有3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波兰消灭了。后来德国又对法国和苏联进行“闪击”,把坦克的作用全面发挥,坦克成为地面战场之王。我国最早的坦克部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军委根据作战的需要,指示进入东北的部队,要尽力收集侵华日军遗弃的坦克、装甲车及零件,尽快建立人们解放军的坦克部队。同年12月1日,在沈阳炮兵学校正式成立了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这就是我军最早的坦克部队。组建之初,全队只有30余人,和仅有的数辆日军遗弃的旧坦克,不具备作战能力。为了使这支坦克部队尽早参加战斗,全队人员分散到东北各地收集零件、器材和油料,从而使坦克部队很快得到发展。航空母舰从运煤船到海上霸王 飞机诞生后,由于其飞行距离还很短,在对飞机进行海上运输时,就遇到了飞机如何上下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人开始在舰艇上试验飞机的起降。要想飞机在舰艇上安全起飞和降落,最重要的条件是有一定长度的跑道。1922年,美国人利用一艘大型运煤船改装成全通式甲板,飞机可以在上面安全起降。这就是他们的第一艘航母。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日本、英国、美国等开始建造航母。很快,第一批航母出现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航空母舰把最先进的动力、装备、电子技术、航天成就、飞行技术等都集中起来。美国的“林肯”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航母,舰上可搭载各种飞机81架,配备了电子战飞机6架,攻击机20架,早期预警机5架,空中加油机1架,反潜飞机1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3座。其动力系统一次添加核燃料可续航70至9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转30多周。航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王,被称为海上“浮动机场”。核武器科学结出的恶果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同样也是杀人武器空前发展的世纪。1942年美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研制原子武器的机构。拨款20亿美元,调集各类人员60万,由年青的科学家奥本海默担任设计师,开始了大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12月,第一座实验性石墨反应堆在费米的主持下开始运行,实现了人工控制核裂变的第一步;从1943年起,先后有3座巨大的反应堆和3个化学分离工厂建立起来,到1945年初,已能够生产出足够提纯有铀等可供制造原子弹的物资了。美国政府组织的“曼哈顿工程”耗费巨资,终于在1945年7月研制出了3颗原子弹。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进行了第一次核实验。原子弹爆炸时的巨响传到160公里以外,浓黑的蘑菇云升上万米高空,产生的爆炸力,相当于2万吨梯恩炸药的威力,在爆炸中心半径400米范围内,所有的石头变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1600米范围内所有动物都死了。原子弹的研究和实验成功了。然而,它却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核竞赛、核讹诈和核威胁的时代。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了首次原子弹实验。1949年8月29日,前苏联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核试验。1952年10月,英国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1960年2月,法国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图片史料说明投石器投石器属于抛射武器,可以越过障碍攻击敌人。投石器不仅可用于守城,还可用于进攻或野战,它在攻守城中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投石器结构简单:两条相同长度的皮带中间系一皮囊,囊中放置投石。抓住皮带末端在头顶飞速挥舞旋转,第四五圈时当速度达到最大时,放开一条带子,皮囊中的石块就顺着切线的方向投出。投石器可以很方便的将圆石甩出较远的距离,通常100-200米。这种装备被用作武器时,作用亦不明显,除非是上百人规模的齐射。使用的投石也经过加工,打磨光滑,盖圆的石块飞行路线更笔直稳定。最后在实战中出现是罗马共和国早期(参见高卢战记),但最初只是罗马贵族们的游戏,他们在围猎中使用投石器射击小型野兽。 重投石器:构造原理与投石器基本相同,用粗皮索代替皮带,使用时将石块从肩后甩出,而不是在头顶回旋加速。亦为罗马军的装备之一,但精度更差,射程更近,约80米之内。短兵相接图 反映的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罗斯福”号航母为尼米兹核动力多用途航空母舰,1986年正式服役,长332.9米,宽4.08米,航速30节,3814名船员,2800名航空人员。武器装备为:4个密集阵近战武器防空系统、3座北约“海麻雀”对空导弹发射装置。飞机包括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机、EA-6B“入侵者”电子干扰机、E-2C预警机、S-3A/B反潜机、SH-3G/H“海王”直升机,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3、课堂训练释疑各抒己见:从秦兵马俑阵势谈谈冷兵器时代作战的特点。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俑一号坑四周环绕着步兵俑,中间是战车与步兵俑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四周的步兵俑成横队排列,分别面向东、西、南、北,防止敌人从四面袭击,起着拱卫中间主体部队的作用。步兵俑的装束也略有不同,东端的三列步兵俑,除三个为重装外,其余均为轻装;南北两则的步兵俑,除东端的十余个轻装外,其余均为重装,而坑西端则全为重装步兵俑。秦俑一号坑东端与其余三面的步兵俑有别,应该解释为行动轻捷,担负着侦察、诱敌,冲锋陷阵的前锋部队。其两侧的步兵俑是翼卫,西端的三列步兵俑则是加强警戒,防止敌人从两侧及后边袭击的后卫部队。这就立体地说明了古代阵法中讲求的整体效能,前锋精锐而强干是首要前提, “有锋有后”的兵力部署原则,可使所布之阵既锋利又稳固,既利于进攻又便于防守,是古代阵法中的一条主要原则,以此显示出了步兵的主兵地位。在兵器的运用方面,通过秦俑坑中步兵俑及伴出的兵器遗迹、遗物可以看出,秦步兵的配备兵器以弓弩、戈、矛、戟等长兵器为主,也配有短兵器刀、剑,长短相杂。从兵器数量来看,每卒配备兵器充足,这就从物质上提高了步兵的战斗能力。秦俑二号坑骑兵俑分两部分排列,一部分位于二号坑末尾的殿军部分,有两组骑兵,每组4骑,共8骑;另一组位于二号坑最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骑兵阵。俑坑中的骑乘马和拉车马完全相同。骑士俑身穿胡服,右手牵马,左手持兵器,虽然骑俑手中的兵器已朽烂,但从其附近发现有锋利的铜剑、弩机和大弓等,可以判断,当时骑兵的装备主要是弓弩,所以“骑射”常常连用。骑兵俑的铠甲由前身甲和背甲两部分组成,甲身较短,长仅及腰,且无披膊,腰系革带,下穿紧口长裤,脚踏短靴,这都是为了便于马上击杀格斗。秦俑坑中出土的骑兵俑阵,是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的真实再现。因为骑兵俑的队形是静止的,很难理解其在战斗中的队形。秦俑骑兵的编组为4马1组,3组为1列。在封建制刚刚确立的战国时代,骑兵还没有与步兵、车兵一样成为战场上的主兵,骑兵刚刚兴起,数量比较少,虽为独立兵种,机动性能强,但是还不能独立作战。秦兵马俑的出土是骑兵兴起的证明。秦兵马俑坑中,就还有不少战车。战争的基本形态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二号坑南面的车兵方阵,很明显的从南到北以三、四、五、六过洞的战车组成中路,以七、八过洞的战车组成左路,以一、二过洞的战车组成右路。中路是主力,左右协同作战、掩护,且车后没有跟随步兵,是一种明显不同于一号坑战车的编列。这种横向编成的方阵,增强部队的攻击力,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组织一些横向方面的战术。从二号俑坑整体看,最东端为弩兵阵,是前锋。阵中步、骑、车混编结合,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阵中有骑兵8组,骑兵轻捷,放在车阵之后作为机动兵力,这就是一个“车、步、骑”混编的小三军阵,可以称之为“快速兵团”。总阵左为骑兵阵,阵右为战车阵,阵中为“车、步、骑”混编阵。整个俑坑由弩、车、骑阵与车、步、骑混编四个小阵组成一个大的曲形阵。冷兵器时期两军对阵,相互冲杀,仍然是决战的主要手段。总括这一时期的战争特点,则是车、步、骑联合作战,以各种持续不同的战斗,及其所用的阵法,构成了整个会战场面,在战斗中,步兵的“奇兵”、“轻兵”诱敌、侦察、攻击作用,骑兵的敏捷截击赵军断其粮道的快速作用,车兵的以车筑壁垒的机动坚守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显示出车、步、骑联合作战的时代特点。小论坛:军事技术的演变与战争方式有哪些关系?军事技术与战争方式是相对应的,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带来战争方式的相应改变。如在冷兵器时代,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石器、铜兵器和铁兵器,是对人手臂的直接延长或增强。冷兵器的制造和使用,形成了古代战争以人力为主,面对面白刃格斗的战争方式。而火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在较远距离上的杀伤成为可能,战争的方式也从以人力为主,面对面白刃格斗,过渡到脱离身体接触借助火器杀伤和在较远距离上枪炮对射杀伤的战争样式。飞机、坦克和军舰的制造和使用,又形成了以机械力为核心,在陆海空多维战场进行较量的战争方式。19世纪末,人们开始研究原子核,20世纪30年代,原子核物理理论趋于成熟,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核氢弹的研制和发展,形成了战略核威慑的战争方式。4、参考书目及资料1、王炳臣等著百年兵器大观,中国经济出版社xx年版。2、刘培一等主编中国军事之最大观,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3、林仁华等主编海疆大角逐,科学普及出版社xx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