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6162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PPT 页数:559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9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9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考试辅导提纲,2003年7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 宏观经济与管理 第二章 投资政策 第三章 产业政策 第四章 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 第五章 财政政策 第六章 其他管理政策 第七章 产业发展规划 第八章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城镇化 第九章 地区发展与资源和环境规划 第十章 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宏观经济与管理,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济总量平衡 第三节 经济增长 第四节 经济结构 第五节 宏观经济管理,大纲对本章考试内容的规定,(一)了解: 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第三节) 经济增长方式(第三节) (二)熟悉: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第一节) 主要调控手段(第五节) “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五节) “十五”期间主要目标(第五节) (三)掌握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构成和作用(第五节) 规划体系的结构以及规划编制的原则(第五节),第一节 概述(知识要点),【宏观经济管理】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逐渐完善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战略与规划)是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主要任务的两个主要调控手段。,第二节 经济总量平衡(知识要点),“经济总量平衡”的概念 【总供给】 总供给的构成 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 【总需求】 总需求的构成 潜在的总需求与实现的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总量平衡与宏观管理目标的关系,【经济总量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协调,两者相互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必要的管理,保持两者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经济总量平衡的概念,总供给及其构成,【总供给】 在价值形态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总和;在物质形态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的构成 按照供给物形态,总供给可以划分为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 按照最终用途,总供给可以划分为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按照来源,总供给可以划分为国内供给和国际供给。,潜在的总供给和实现的总供给,潜在的总供给 潜在的总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既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国民经济产品生产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完全发挥时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实现的总供给 实现的总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上,通过市场交换得到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总需求及其构成,【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或总支付能力。 总供给的构成 按照需求物形态,总需求可以划分为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 按照最终用途,总需求可以划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按照来源,总需来可以划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潜在的总需求与实现的总需求,潜在的总需求 潜在的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具有货币支付能力,能够支持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欲望,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可能的最大需求量。 实现的总需求 实现的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上,通过市场交换所获得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也就是实际支付了的或者购买了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量,是一个实现了的购买力总和。,总供给的形成,供给由生产形成,总供给就是总产出。国内总供给的统计核算指标是以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按照产出的类型及来源划分,总供给包括国内生产的消费品供给、投资品供给和进口三个组成部分。 着眼于总供给的形成,有两个基本关系需要注意: 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 进口与国内供给的关系。 调节消费品与投资品、国内供给与进口之间的关系,能够调节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形成总需求。 着眼于总需求的形成,也有两个基本关系需要注意: 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比例使两者保持适当的平衡关系,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内需求与外部需求的关系。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间的相互关系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会出现生产能力闲置、失业增加、通货紧缩等现象;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会出现市场供应紧张、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等现象。 经济总量不平衡的原因 【需求膨胀】 【需求不足】,总量平衡与宏观管理目标的关系,充分就业 的增长路径,总量需求大于总量供给: 通货膨胀、高就业率、高增长率,总量需求小于总量供给: 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低增长率,经济总量不平衡的原因,供给和需求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很难掌握完全、准确的信息,以及产品在流通、交易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价格制约着供给和需来的相互转化。价格涨落可调节供求,但存在时滞,特别是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多种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都会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由于各种因素作用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向、力度和敏感程度不可能完全一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就会出现差异,相互间的平衡也会受到影响。,需求膨胀,【需求膨胀】需求膨胀是指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远远大于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价值总量,而导致总供求的严重失衡。需求膨胀的表现是价格的持续、普遍上涨和产品与服务的严重短缺。 需求总量膨胀:在一定的时期内总供给的价值总量和实物总量远远低于总需求的价值总量和实物总量,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均出现远远大于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的情况,就形成需求总量膨胀。 结构性需求膨胀:结构性需求膨胀指的是某一部分需求出现急剧膨胀而引致总需求明显超过总供给的现象。,【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是指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远远小于社会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价值总量,而导致总供求的严重失衡。需求不足的具体表现是价格水平持续、普遍出现下降;同时产品过剩,生产能力闲置,企业生产萎缩。 需求总量不足: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货币支付能力总量远小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消费品和投资品全面过剩,就形成需求总量不足。 结构性需求不足:结构性需求不足是指,一部分产品和服务严重的供过于求而导致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的现象。,需求不足,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 实现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在于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实现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意义 总供求基本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 总供求基本平衡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条件。 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稳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 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 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调节内需与进出口 以需求调节为主的短期供求平衡和以供给调节为主的中长期供求平衡。理由是: (1)市场需求具有短期易变的特点。在价格信号较强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会很快做出反应,从而在短期内改变总需求的水平和结构, (2)供给能力和结构在短期内基本上是既定的,短期调节难以奏效。 (3)从中长期看,决定总供求规模和结构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第三节 经济增长(主要知识点),一、经济增长及增长源泉(原理) 经济增长指标 增长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 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数量变化的度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率 定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 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 资金利税率 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社会投资效益 流动资金占用率 固定资金产出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经济增长数量变化的度量指标 经济增长数量变化的度量指标,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变化程度,通常是用经济增长率表示。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计算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 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集中反映了宏观经济效益。,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生产角度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扣除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也就是所有常住单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角度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使用角度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投资、总消费和净出口价值之和。因此,因此,在统计核算中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 所以,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指报告期经济总量与基期经济总量相比的增加量,同基期经济总量的比率。 如以GDP表示经济总量,则其计算公式为: g =(GDPi - GDP0) / GDP0 式中,GDPi为报告期经济总量,GDP0为基期经济总量,g为报告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可分为定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定比增长速度】 定比增长速度是指报告期的经济总量与固定期经济总量相比的增加量,同固定期经济总量之比表示的经济增长率。 【环比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是指报告期的经济总量与上一时期经济总量相比的增加量,同上一时期经济总量之比表示的经济增长率。 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应采用可比价格,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定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每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社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 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 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 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又称总物耗率)是指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的计算公式为: 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 = 社会生产物质消耗总额 / 国内生产总值 * 100%,资金利税率,【资金利税率】 资金利税率是指每百元资金占用所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它综合反映全部资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资金利税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金利税率 =(利润 + 税金)/(固定资产年平均净值 + 流动资金年平均占用额)* 100%,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又称总能耗)是指生产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的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万元)= 能源消费量(标准煤)/ 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效益,【社会投资效益】 社会投资效益是指每百元投资额(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额)所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全社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益。 社会投资效益计算公式为: 社会投资效益(元/百元)= 新增国内生产总值 / 投资总额 * 100%,【流动资金占用率】 流动资金占用率是指生产每百元国内生产总值占用的流动资金,它综合反映流动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流动资金占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金占用率(元/百元)= 流动资金年平均占用额 / 国内生产总值*100%,流动资金占用率,【固定资金产出率】 固定资金产出率是指每百元生产性固定资金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它综合反映固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固定资金产出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金产出率(元/百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性固定资金年平均占用额*100%,固定资金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经济增长中减去所有投人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加权平均后的总和的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后的“余值”部分。 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为: TFP = Y K -L 式中,Y表示经济增长率(总产出量的增长),K表示总资本投入量的增长,L表示总劳动投入量的增长,表示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表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增长数量与质量统一的标志 稳定的经济增长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建立在要素生产率改善与提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主要是反映经济总量的变化及与此相关的要素生产率情况。而经济发展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换、国民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对社会进步、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共同变动的结果,有时以经济总量增长为主,有时以经济结构断变动为主。 把可持续性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已具有了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各种增长源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计算。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可以使经济总量扩张;在生产要素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提高要素生产率既可以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又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提高要素生产率是最根本的持续增长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良好的政治、社会前提 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 高水平的储蓄率 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空间,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可能性,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必要性,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 较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推进现代化建设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原则,经济适度的快速增长的几条原则 必须是需要与可能的结合 必须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能够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的途径和增长源泉、构成、机制的总称,其实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粗放型增长方式,也称为外延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 集约型增长方式,也称为内涵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意义 是我国经济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迫切要求; 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思路。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四节 经济结构(知识要点),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分类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地区经济结构 【地区经济结构】 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现状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居于核心地位,对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马克思再生产原理进行产业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按物质产品属性,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又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根据三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在各产业生产中使用的相对密集程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把产业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 对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在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是: 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 中心任务与目标,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加强老工业基地改造,提高产业水平。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要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的思路,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地区经济结构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各地区的分布和比例关系;二是指一个地区内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主要是从第一层面考察地区经济结构,如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关系,大经济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地区经济布局。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更多地是从第二层面考察地区经济结构,研究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等。,地区经济结构,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1949-1978,针对旧中国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工业生产地远离原料、燃料地的状况和基于应对战争威胁的安全考虑,国家运用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调动资源的能力,调整地区经济布局,在内陆地区建成了一批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基地。 内陆地区占国民经济份额有所提高。与1952年相比,1978年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 39.l%。,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1979-1995,基于对国际环境(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我国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确立了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战略上从过去强调均衡布局,重点开发建设内陆地区,转变到按三大地带序列,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国家投资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从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比例关系看,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看,大部分省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降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普遍上升。,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1996年迄今,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九五”和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九五”时期,国家在继续发挥沿海地区经济优势和增长潜力的同时,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的差距明显缩小,三大地带发展差距拉大的势头初步得到控制。,(1)从三大地带的经济比例关系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增长很不平衡,经济总量和人均量差距扩大。 (2)从各省区的结构看,出现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当前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九五”和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 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鼓励发达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结构和合理分工格局。 正确协调区际利益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世纪初期的基本目标 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协调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中西部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比重由降转升,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趋于稳定和缩小。 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引导各地区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建立和发展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开发要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中部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承东启西、横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组合优势,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东部地区要发挥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化。东部加快发展是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条件和在体制、科技上的优势,鼓励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撑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推进各省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第五节 宏观经济管理,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手段 二、经济政策体系 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性质、功能 战略与规划的概念 “三步走”的战略 规划内容与规划体系 规划制定的原则、依据及程序 “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一般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逐渐完善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是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两大主要手段。,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手段,经济政策体系(掌握),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投资政策 产业政策 价格管理政策 人口与就业政策 国际收支管理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服务于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政策按调控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所谓“松”是指扩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放松信用控制等;“紧”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当市场上物价持续下降、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增加总需求;当市场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明显、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货币供应的办法以减少总需求。,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服务于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等。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目标选择侧重点不尽相同。 财政政策的实施: 在克服经济周期影响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及经济稳定增长方面,财政当局可根据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调控对策,帮助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增长路径。 当总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当总需求过旺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总量基本平衡时,采取中性财政政策,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投资政策,投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调控投资总量,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控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控投资地区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调控重大项目的安排。 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 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来自多方面,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等,分别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规模、税率、利率、汇率、价格等杠杆实现调控目的。此外,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等计划指导和信息引导,经济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如项目审批)对投资行为产生显著的调控作用。,产业政策目标 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控,鼓励和支持那些国民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产业发展,限制淘汰那些不利于持续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产业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产业政策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中,并通过安排国家预算内投资资金,审批限额以上投资项目,确定政策性银行固定资产投资使用方向,对需要重点支持的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由财政贴息等手段加以落实和实施。,产业政策,价格管理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我国价格管理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调控价格总水平,抑制、缓解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实现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协调合理的价格体系;维护正常价格秩序;对少数重要商品和服务实行价格管制。 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 调控价格总水平主要依靠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影响价格总水平。协调合理的价格体系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价格在正常市场环境中形成合理的比价和差价关系。价格秩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予以保证。政府依法对少数重要商品和服务实行价格管制。,价格管理政策,人口政策 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国过快的增长速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都造成沉重的压力。1972年国务院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1982年明确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并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就业政策 失业率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控制失业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充分就业,政府正在大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群体(下岗职工、农村就业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政策;并提出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一系列政策。,人口与就业政策,国际收支管理政策,国际收支管理政策目标 国际收支保持大体平衡是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重要标志。我国国际收支调节的目标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管理政策的实施要点 保持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政策要点是加强总供求与进出口之间的政策调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外商的投资方向以及外汇储备资产规模;政策走向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和逐步放松对外汇的管制。,计划的性质、功能,计划体系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均属计划调控范畴。 计划的基本性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战略、规划)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反映市场、预测市场、引导和调控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虽然政府计划按照法定程序经立法机构审议批准,但计划的基本性质仍是指导性的。 计划的功能 综合协调平衡功能 信息导向功能 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引导资源配置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的、总体的、长期的部署和谋划。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即中长期发展计划,是为实现发展战略的分阶段目标而进行的谋划与安排。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形式,在计划时序系列中居于主导地位。发展规划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包括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主要措施,是规划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战略与规划的概念,“三步走”的战略,【我国“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正式确定: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关于 第三步的新部署,党的十五大 对第三步发展战略做出了新的部署: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与规划体系,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政府的战略意图; (2)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 (3)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 发展规划的体系 发展规划按范围分为: 综合规划 专项规划 发展规划按层次分为: 全国规划 地方规划,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是完整的、全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它不是各部门、各地区规划的简单汇总,而要真正体现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总体结构优化、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要求,能够发挥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指导和对各个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综合协调的作用。综合计划要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编制的规划。专项规划是综合规划在若干主要方面、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必须符合综合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综合规划相衔接。,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全国规划和地方规划,全国规划 全国规划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规划,包含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对制定地方规划具有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制定全国规划要充分听取各地区的意见,考虑地方上报的计划建议,要从全国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的要求来考虑。 地方规划 地方规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旗)的规划。地方规划以全国规划和上一级地方计划为指导,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地方规划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方向相一致,通过对地方所能掌握的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协调,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意图,促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的依据,发展规划的制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全面估量、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协调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发展规划要以党中央关于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建议作为主要依据。,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增强计划科学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 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防止出现需求过热、通货膨胀或/需求不足、通货紧缩;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规划目标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精神,又要积极可靠、适当留有余地。,规划制定的原则,规划制定的程序,在形成发展规划草案之前,党中央召开中央全会通过关于制定中长期计划(规划)的建议。根据中央建议的精神,国务院拟订中长期计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中长期计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一般不必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可由国务院审定。 地方发展规划制定的程序和步骤,与全国计划相同。其计划草案须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不设人民代表大会的专区,由行政专员公署审定。,“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十五”期间的其他主要预期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 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60%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十五”期间的其他主要预期目标(续),第二章 投资政策,第一节 投资概述 第二节 投资宏观调控 第三节 投资项目管理 第四节 投融资体制改革,(一)了解: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第一节)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第一节) (二)熟悉: 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投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第二节) 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第四节) (三)掌握: 我国投资项目管理的基本制度(第三节),大纲对本章考试内容的规定,第一节 投资概述(知识要点),一、投资的概念 二、投资的决定 三、现行管理中的投资分类 四、投资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投资的概念,【投资】 经济学所讲的投资,指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和存货等。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常常将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等行为说成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只能算作是财产的转移,不是投资。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净投资、重置投资和总投资,总投资包括净投资和重置投资两个部分。 重置投资为补偿旧资本消耗而进行的投资。 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等于净投资。,投资的决定,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仓库等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进款项的利率的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投资是值得的;前者小于后者,投资就不值得。 在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中,利率是最主要的因素。利率上升,投资需求量将减少,利率下降,投资需求量将增加。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按投资用途的不同,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按形成资产性质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按投资主体类型不同,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联营经济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外商投资。 按投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其他投资。 按固定资产投资的使用构成,可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与工器具购置费、其他费用等。 按投资项目的建设性质和管理权限的不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被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现行管理中的投资分类,我国宏观投资管理中的投资分类,基本建设投资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建设及有关工作所用的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技术改造投资)。指现有企事业单位对原有厂房、设备和设施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指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司等房地产开发单位统一建设的商品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及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不包括单纯的土地交易活动。 其他投资。指不被纳入前三项范围的建设项目投资,包括用油田维护费和石油开发基金进行的油田维护与开发工程,矿山和森林等采掘采伐业用维简费进行的开拓延伸工程,交通部门用公路养路费对原有公路、桥梁进行改建的工程,商业部门用简易建筑费建造的仓库工程等。,投资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总需求重要组成部分 1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由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投资是国民经济总需求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2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在国内需求中,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二)投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固定资产投资决定着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 投资不仅是一种需求,而且能转化为供给,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决定着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 2.投资结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 投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投资的地区布局会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投资的部门结构影响着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投资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 投资宏观调控(知识要点),一、概述 投资宏观调控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我国投资调控的任务、调控对象、调控方式和手段 二、投资规模调控 投资总规模 投资规模的测定 投资规模调控的任务与措施 三、投资结构调控 投资结构的优化 投资结构调控的目标和措施 四、投资效益评价 投资效益概述 评价指标,投资宏观调控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希望通过投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投资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 调控投资总量,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调控投资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控投资地区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调控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宏观调控概述,我国投资宏观调控的对象,我国的投资调控对象包括:投资主体、投资资金以及投资项目。 投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这不是指对单一投资主体的具体行为加以干预,而是要对这些不同类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加以规范和政策引导。 投资资金。这是指从源头上调控投资资金。从源头上调控,主要是合理确定政府财政性投资和政策性贷款投资的规模和使用方向,预测和引导社会投资的总量与投向。 投资项目。把投资项目作为调控对象是投资的宏观管理微观化的一种直接调控方式,随着投资体制改革深化,这种方式将只在必要和有限的范围内使用。,我国投资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投资宏观调控的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间接调控为主。其主要手段有: 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等;运用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杠杆调控经济活动; 计划指导和信息引导,包括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计划等; 经济法规,包括投资法、土地法、投标法等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财政、税务、金融、环保等各方面法律法规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条款; 必要的行政性手段,如项目审批。,投资规模调控: 投资总规模与指标,【投资总规模】 投资总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数量,也就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总价值量。 投资总量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一定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反映投资总规模的两大指标: 年度投资规模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在一年内各类投资主体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总量指标。 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简称在建投资总规模),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当年施工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所需要的投资总和,包括历年累计已完成的投资和以后年度尚需完成的投资。,投资规模调控: 年度投资规模预期目标的测定方法,年度投资总规模的计划预期目标,通常用投资率法和年增长率法来测定。 投资率法,通过确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即投资率),得出年度投资总规模。其计算公式为: 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投资率 年增长率法,在上年计划或实际完成的投资总额的基础上,按照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率来测定当年投资总规模的预期目标。其计算公式为: 年度投资总规模上年投资额(l年度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率),投资规模调控: 在建投资总规模预期目标的测定方法,测定在建投资总规模的方法也有两种,即倍数法和增长率法。 倍数法,又称建设周期法。倍数法是通过把年度投资规模扩大若干倍来测算在建投资总规模。这个“若干倍数”,就是合理建设周期。其公式如下: 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总规模合理建设周期 增长率法,是指在基年的在建投资总规模适度的基础上,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确定在建投资总规模合理的年增长率,再计算出以后年度的在建投资总规模。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建投资总规模基年适度的在建总规模(l十在建总规模的合理增长率),投资规模调控: 年度投资规模的调控任务和措施,主要任务:保持投资总量的适度增长,使之与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促进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要保持合理的投资率,确保建设规模与国力大体相适应。 一般可采取下列措施调控年度投资总规模: (1)合理确定年度投资总规模的计划预期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合理确定的预期目标,对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信息引导。通过及时掌握和反馈各地区、各行业的投资计划信息和投资统计信息、相关的市场信息,影响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从而促使投资总规模趋于适度。 (3)利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年度投资规模。这是年度投资规模管理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投资需求过度扩张和投资需求不足。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从源头上调控投资资金的总量。运用行政手段控制具体项目审批。,投资规模调控: 在建投资总规模调控的主要任务,(1)合理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数量,并注意项目的大中小结构,使当年新增的建设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额保持在合理的规模内; (2)保持合理的建设周期,保证每个在建项目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障。,投资结构调控,投资结构的优化 改善投资结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导环节。因此,优化投资结构是投资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国家对投资结构宏观调控的重点,主要是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 投资结构调控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结构调控的目标是,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优化投资资金配置和投资项目选择,全面提高投资效益。,1.合理确定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经济建设目标和经济建设重点,明确投资结构调控的方向和目的,选择合理的调控手段,实现投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重视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保持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开发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5.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营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投资结构调控措施,投资效益评价: 投资效益的概念、内容,【投资效益】投资效益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占用或消耗的投资之间的对比关系。 投资效益的内容 (1)投资的财务效益是指投资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相比较,能否获得预期的盈利,是从投资者的角度衡量投资活动是否值得。 (2)投资的国民经济效益是指投资总量或每一个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有效增长、结构优化的贡献。任何项目的建设和运行都要耗费社会的有限资源。为有效利用资源,要运用投资的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来衡量和选择投资项目。 (3)投资的社会效益是指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社会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就业、分配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对项目进行效益评价时,要正确处理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投资宏观效益的评价指标,投资效益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效益系数GDP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该指标适用于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考察投资的宏观效益。 建设周期是从时间方面反映建设效果的指标,是固定资产在建总规模与年度投资完成额的比值,也就是固定资产从投资到交付使用、发挥效益平均所需时间。其公式如下: 建设周期(年)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完成额 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是单位生产性投资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其公式如下: 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GDP增加额/同期生产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由投资而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