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52197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赞密谋 赞:帮助 B间以军事入奏 间:偶尔 C上矍然曰 矍:精神抖擞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寝:停止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B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C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D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5分)_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5分)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 一陂春水两鸳鸯。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注】九衢(q):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8、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 9、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2)离骚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_,_。(3)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学者、诗人)、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的前清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分)(4)林纾是怎样成为了一位可叹的“遗老”的?请结合材料,谈谈您的看法。(8分)第II卷 表达题(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高盛认为,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潜在开发对行业利好,因为此举意味着对中小企业、消费者、民营企业的服务将有所改善,长此以往,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竞争。 B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所有这些都是过去绝无仅有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实践。 C其实,只需要从“见面礼节微笑”往前走一步,我们会发现社会并不是一场假面舞会,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坦诚地交往,“陌生人社会”同样需要古道热肠。 D在全运会颁奖仪式上,轮到东道主辽宁队的球员上台领奖时,每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哑然失笑。只有在接受嘉宾颁奖时,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日本右翼人员再次进入我国钓鱼岛领海的非法行为,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组成的中国海监巡航编队10月3日继续进入我钓鱼岛领海内进行维权巡航。 B、为切实挽回干旱带来的损失,提高抗旱保收效果,xx山东干旱比较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来规避旱灾。 C休斯敦说,前期搜索之所以没有发现任何残骸,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 D受教育年限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将拥有同等人力资本水平,因此揭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1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所谓“盛世”,这个概念是有标准的。_;_。在中国历史上,_;_。 盛世,是指长时间的持续繁荣,灿然文治,赫赫武功 按严格的标准,只有两个盛世,即盛唐与康乾盛世 世者,世纪也,也就是一百年 按宽泛的标准,则还可以加上汉代的文景之治与武帝前期 A B C D15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5分) 时间可以摧毁一切,可以把坚固的城堡化作历史的残迹,可以把高峻的山脉变成浩瀚的海洋,也可以把显赫的权威化成黯淡的灰烬。然而, _ 1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25个字。(6分) (本报北京11月5日电)11月4日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武汉召开省级检察院和部分省会市、计划单位市检察院负责人座谈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强调,检察机关要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断提升自身严格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曹建明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发现和纠正违法问题、查办职务犯罪为重点,推动专项监督活动取得更大成效。更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_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遇到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逃进了一个山洞里,不小心丢掉了手中的火把。山匪也追进了山洞,在黑暗中,他捡到了商人丢失的火把。两个人各自寻找着洞的出口。火把给山匪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也不会碰壁。但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终,他力竭而死。商人失去了火把,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不时碰壁,还被石块绊倒。但是,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正是迎着这缕微光,最终他逃离了山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号 班级 姓名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吉安一中xx下学期段考二高一语文答题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27分)题号123456121314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翻译(10分)7.(1) (2)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 9.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1) (2) (3)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1)( )( )(2) (3) (4) 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15. 16. 17作文(60分)高一语文段考二参考答案1A2C3D【解析】1试题分析:A项从第一段可以概括出“上下章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思想上是有联系的”, 作者正是否定了认为思想上没有内部联系的观点。 定位:理解并概括作者的重要观点。能力层级B。 点评: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仔细比对,发现其表意上的差异。2试题分析:C项“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不合文意,根据文意能读出新意的应该是富于暗示性的名言隽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点评: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和敏锐的识别能力。3试题分析:D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不能推出“体现对语言作用的排斥”,相反是强调语言的暗示性作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 点评: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曲解。4C5D6B7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得分点“闵”、“涂炭”“惕”) 他病重将要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且”,“手”,“疏”)【解析】4 试题分析:矍:惊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例如 一 xx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6 试题分析:张栻没有担任过“公辅”,应是“有公辅的声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 “闵”译为怜悯,“涂炭”译为遭受涂炭,“且”译为将要。“疏”译为“奏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偶尔向皇帝禀奏军事,于是他进言曰:“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我认为这种心思的萌发,就是因为天理的存在。希望陛下更进一步内省俯察,研习古事,亲近贤人来自相辅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么当今的功业一定能够成就,而因循守旧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孝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就定下了君臣关系之宜。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信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起武臣的愤怒。”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内外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将要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8、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2分)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1分),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2分) (答满两种手法满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9、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3分)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3分) 【解析】 试题分析:8、本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技巧一定要结合内容,申清楚题目要求,题干中说是“哪些”手法,自然不能写一种,诗中“有”和“无”很显然形成对比,而重点又落在“无”字上,所以还应有反衬的手法。手法答全了,还要注意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读懂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知背景、品词句、看注释,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第一首从题目看“送客归京”应知是自己被贬在外,朋友归京,自然引起自己对自己处境的感怀,看作者白居易可印证这一点;看注释,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应想到白居易也曾少年得志、曲池宴饮、名遍京城;如今被贬远地,自然思慕君王,希望朋友代为转达。第二首“东城送客马上”同样交代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用行客的孤独和水中双宿鸳鸯的自在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凭借注释我们可以看出看诗人的归隐之心,渔童对自己的嘲笑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不满于无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简要赏析】 送客归京: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作者对朋友行路的担忧与二人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颔联以轻快笔调,想象朋友在烟雨朦胧的三峡渡口登舟而去,抵达京城时,快马扬鞭,意气风发穿行于繁华街市的情形,无比欣羡。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尾联对朋友寄予厚望,希望朋友归京后替他向君王传话,请君王回忆当年科考放榜时君臣一起在曲江池宴饮欢谈的美好情景。 东城送客马上:前两句写晌午时分,孤烟袅袅,朋友乘船从城东离开时,诗人远远望见一池春水中双宿双栖的鸳鸯,心中生发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后两句写渔童如果懂得沧浪歌中寄寓的“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的道理,就会嘲笑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自己,以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尘世功名利禄束缚,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苦恼。10(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1)(5分)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2)(6分)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译介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6分)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8分)辛亥革命前,林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甲午战争后,林纾接受维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不赞成改朝换代;辛亥革命后,林纾对现实忧心如焚,对“共和渐渐不满乃至绝望;亦新亦旧的矛盾思想使林纾政治立场落伍,复归到立宪派,成了可叹的“遗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解析】(1) 试题分析: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因为秉性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但并没有说因为这个名声使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C项根据原文“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错。D原文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并没有说林纾很“高兴”。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第2段林纾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参加文学改良运动;第4段“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些内容都是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文章第2,3段主要讲述林纾在翻译上的成就和贡献。考生根据这段的信息可归纳出林纾被称为“译界泰斗”的原因。“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归纳出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原文前3段介绍林纾在翻译界的贡献和影响,最后一段写他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考生抓住林纾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中新旧两面作答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12C 【解析】 试题分析:古道热肠:形容人真挚、热情。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长此以往:多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此处感情色彩不当。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在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此处应为“从未有过”。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哑然,笑声;失笑:禁不住笑起来。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3A 【解析】 试题分析:B最后加“风险”。C“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句式杂糅。D“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语序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点评: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分析和修改的能力,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本题设置了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和语序不当几个病句类型。14B 【解析】 试题分析:承接前文“盛世”,按照“世盛世”,后者按照“严格的标准宽泛的标准”来完成此题。 考点:此题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点评:做连贯题,要注意前后的关系和一定的逻辑顺序。承接前文“盛世”,按照“世盛世”,后者按照“严格的标准宽泛的标准”来完成此题。15(5分)时间也可以造就一切,可以把荒凉的村落变成繁华的都市,也可以把懵懂的孩童变成睿智的学者,也可以把撕心裂肺的伤痛变为静如止水的情怀。【语意连贯2分,句式1分,对比2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由“然而”可知,在内容上,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反,故由“摧毁”可联想到相反的造就,把后面与之相关的内容也改为与之相吻合的内容;在句式上,可采用“时间也可以造就一切,可以把变成,也可以把变成,也可以把变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6(6分)最高人民检察院强调,健全纠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每个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概括新闻类题型,做题的关键在于明白新闻五要素,而新闻的主要内容往往在导语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新闻导语加以概括总结,一般能概括出新闻主要内容。这则新闻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曹建明强调要健全纠正机制,第二部分是提高司法公信力。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得与失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得” 与“失”,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两个极端,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是一种辨证的关系。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而言,固然有得有失。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得”与“失”的人却寥寥可数。据我的所见所闻,以下例子是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 贪官污吏之猖狂都因太计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时刻只想在民众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也不想为百姓造福一方。 万千学子都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心态去读书,全然不理会读书的真谛,最后上演的往往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悲剧。因高考落榜,就服毒自杀;因成绩差忍受不住父母的责备就离家出走,这些已经屡见不鲜了。只看见一时的“得”与“失”,就甘愿放弃一个让我们去奋斗,去拼搏的美好未来。瞬间错误的抉择让我们的心灵承受着无尽的悔恨。 豁达面对“得”与“失”,生活会因此变得永恒。老子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这就是告诫人们,“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到。 所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何必在得与失之间苦苦挣扎,轻轻闭上眼睛,宽慰自己的得与失吧! 上述都是一些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人们依然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已有并值得珍视的得,难道这就是人性的贪婪与愚昧?当一个人得到越多,他就会开始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原来追求成功,达到目标的快感就会烟消云散。可是稍微有所失,就会给它挫败感,令他马上变得诚惶诚恐,仿佛害怕拥有的一切会立即离他远去,这简直就是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的前奏。其实世间一切总是生息循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所以结局迥然不同,那是因为两人看待得与失的角度不同。失败者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得到越多时不再欣喜;稍有所失,心就悲怨,这和守财奴没有什么区别。而成功者反之,当他所失的越多,就是再失,也就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这是他懂得珍视得与失的过程,他看透了得与失之间的门槛。 得与失之间所获的东西要珍惜,对失去的不要耿耿于怀,是非得失,都要真诚对待,不患得不患失才是生活快乐的源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构思立意。可根据材料中商人与山匪的“得”与“失”,火把;商人的摸索、敏锐,山匪的失败等关键信息构思立意。从商人的角度可以立意:黑暗的绝境会磨练人的眼力和意志;处处碰壁会让你绝处逢生;只有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心存希望,为理想打拼的人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山匪角度可以立意:一味依赖外力,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任何时候的凭依,不是手中的火把,而是内心的希望;鲜花与掌声,金钱与荣誉都会遮住我们的眼睛。本文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