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新人教版(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6898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新人教版(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新人教版(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新人教版(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新人教版(I)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张及其依据。(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8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财力、社会风俗、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回答。第(2)问,从材料“免役钱”“市易法”可以看出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从材料“青苗钱”可以看出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据以上分析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答案】(1)主张:必须变法,应对时局。依据:国家财力不足,需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社会风俗败坏,因循守旧风气浓厚;朝廷人才欠缺,要采取措施培养人才。(2)原因: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新法执行过程偏离改革设计意图,出现地方官员乘机贪污现象;缺乏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反对派势力强大。(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6分)(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9分)【解析】第(1)问,“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是体现这一思想,结合两个法的主要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者收入;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其他言之有理即可)(2)看法:变法损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曰:“夸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夸先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6分)(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9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矛盾”,结合王安石变法涉及的主要阶层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中与农业有关的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长处”,根据材料二中“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因素”,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即可。【答案】(1)矛盾: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或答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市易法)。(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煕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煕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煕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煕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材料三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的答案,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材料中“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说明用人不当,从“卒之群奸肆虐”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现象,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阻力角度回答。【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思荫”制度。(任答一点即可)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2)相同:都主张取土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两点即可)(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5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续资治通鉴(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5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6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市易”“市易司”说明是实行市易法,材料二中“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说明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收入和市场垄断视角分析成效。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说明是青苗法;第二小问从“吏缘为奸”“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中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建议可以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关系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措施:青苗法。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3)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6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宋)胡宏五峰集材料二“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哪些具体措施引起了胡宏的不满。(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从哪些方面对王安石提出了批评。(4分)(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胡、朱二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相同原因是什么?其目的何在?(4分)【解析】第(1)问材料中“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兴利而忘义”说明胡宏对王安石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安石变法中与“利”和“训释经典”有关的措施来作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可以概括出答案。第(3)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与材料二中“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来归纳二人的“相同原因”;第二小问从发展理学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重新编纂教科书(重新解释儒家经典)。(2)人品和学问。(3)原因:变法轻礼、义。目的:弘扬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