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0823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学主题:一、变法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二)发展:1.变法宣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3.内容: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变法具体措施如下:(1)政治方面:措施:(改革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作用: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性: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2)经济方面:措施:(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颁布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文化方面:措施:(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作用: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局限性: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4)军事方面:措施(改革旧制:)裁汰旧军。(颁布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作用: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局限性: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三、 变法结果及影响1.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2.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3)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5)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6)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3.戊戌变法的影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4.维新变法的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课堂小结: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对于失败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历史学家陈麓旭曾这样说过:“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也有学者假设:如果专横的慈禧能早死或放权,或者光绪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那么戊戌变法也许最终能取得成功,而中国的近代史将重新改写。然而社会变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的变迁也绝非一人一力作用的结果,权力之争的背后必定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请联系日本的明治维新,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课中及课后思考题解析:课中思考题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1)维新派和帝党(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观点一:不同意: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观点二:同意:(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解析与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我测评:1.叙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主张: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主要内容: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3.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探究性扩展:1.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1)相同点: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2)不同点:社会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领导力量: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政策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2.戊戌变法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 ;(2)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4)其它原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于无权的皇帝身上;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群众;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