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练案4故都的秋2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09558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练案4故都的秋2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练案4故都的秋2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练案4故都的秋2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练案4故都的秋2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余秋雨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1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解析】A项, “寂寞”有误,原文有“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B项,没有“母爱的细腻”,这不是本文的主题;D项,没有赞颂“从容豁达”,原文说“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2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做答。(5分)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_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2分)_;内在精神特征是:_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显示出从容淡泊之大度。(3分)_。【解析】梧桐的外形特征参照第二段这棵梧桐大且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是因为他挺拔向上;“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因它叶如长发,披肩掩面。内在精神参照第7段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3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6分)答: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3分)_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3分)【解析】契合表现可以根据第4段末尾“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点根据第7段概括梧桐精神品质方面的宽容大度和祖父的屈从天命。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4分)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 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词语的错误解释。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悟性的陶醉”。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苦,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D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作者不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错误,更没有纠正错误的目的,只是要通过我们通常对“废墟”的解读引出作者心中的“废墟”,所以A项错误。5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答:(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2)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3)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首先审题,答案核心是“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明确要求答出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阅读区间为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作者很明显地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考生只要从这三段中分别提取有关“审美感悟”的信息即可。6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答: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的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的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评价的能力,重在评价。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答“同意”好说,但答出自己的见解不易,因为同意就难脱作者的窠臼,对考生信息筛选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考验,考生可从文中抽取有关语句,如“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即可。若答“不同意”,虽没有现成的信息,却可以显示考生独特的思考,独立的见解,或许更能打动阅卷老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郁达夫(1935年4月)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7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4分)(AC)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注意“心”,即主题,而不是“体”,B、E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容在其中,故排除;D项,“应反映民族文化”显然作者没有提及,所以A、C是正确选项 8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第一重指_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_。(不超过8个字)第二重指_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_。(不超过14个字) 【解析】“械梏”是个比喻,有“束缚”的意思。两段文章,一从“散文的心”(主题)的角度说,一从“散文的体”(表现形式)的角度说。第一段末句是“这些就是散文的心”,“这些”指的是前文所讲的“三大厚柱”、“三种教条”,简言之,就是封建正统思想,这是第一重“械梏”。第二段说“行文”、“字句”“必崇尚古雅不能任意造作”;“起承转合”等章法结构也不能“违反”,否则“就不成文”,显然,指的是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这是第二重“械梏”。从原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按要求加以归纳,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9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为什么?(4分)(不超过48个字)答: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能力层级C级。本题在答案的要求上与上一题近似:一是限定字数,给考生设定一个严谨的答题环境;二是问题提得较概括,不能简单地从文章之中摘出词句来做答,而必须筛选信息之后整合信息作答。首先从第1段“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确定这本书的优点,同时也确定答题思路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然后再根据第2段“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和第4段“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概括出缺点,最后整合文句形成通顺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