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92689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1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以上均摘自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三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注意语言的学科性和逻辑性。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本原因一定要透过材料表面信息看到其实质;关于认识一定要紧紧抓住命题意图来回答。【答案】(1)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2)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3)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续资治通鉴(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5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市易”“市易司”说明是实行市易法,由材料二中“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说明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收入和市场垄断视角分析成效。第(2)问,第一小问,由“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说明是青苗法;第二小问,从“吏缘为奸”“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等信息中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建议可以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关系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措施:青苗法。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了地方政府负担。(3)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9分)(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方面的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注意结合材料信息,“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从中可以得出二者成败的原因。第(2)问,难度较小,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回答即可,从材料“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中,可以直接根据分析。【答案】(1)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2)青苗法实施后,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两次改革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一个是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回答启示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背景: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官僚大地主等势力。措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材料三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宋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材料中“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说明用人不当,从“卒之群奸肆虐”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现象,联系所学从改革阻力角度回答。【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任答一点即可)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两点即可)(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盈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盈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宋会要辑稿良贷(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实际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一中观点的实质是什么?(3分)(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第(3)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判断其态度,从材料中找出导致其分歧的依据。【答案】(1)“材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认为高利贷盘剥是害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