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92681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书籍为吴泰先生所著宋朝史话,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书中第五章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书中所介绍的“社会危机”可能是指()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冗官、冗兵、冗费少数民族的威胁ABCD答案D解析北宋初年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导致了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积贫积弱;统治者“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并导致农民反抗不断发生。2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转运使是北宋时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规定地方赋税除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3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A发展经济B整顿吏治C增强军备D重视律令答案B解析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4在议论变法时,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固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句话体现出宋神宗对变法是何种态度()A宋神宗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正确的,要废止新法B宋神宗没有主见,摇摆不定C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D认为祖宗之法宜应全部废除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分析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解题关键语是“圣王之法,固亦有弊”“安得不小有更张”。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BCD答案D解析将兵法是王安石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的选项排除。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在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保甲法的作用;青苗法和募役法也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正确,选B。7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农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BCD答案D解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故答案为D。8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A因材施教B军事教育C经世致用D理财为先答案C解析王安石在讲学时依据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因此选C。9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答案C解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C。10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A拥护变法的人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答案A解析“辐辏”指的是围绕在王安石周围的人,这些人当然是支持变法的人。1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12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足了肯定,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非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宋会要辑稿良贷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是什么?(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答案(1)“材性智愚不同”。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认为高利贷盘剥是害民。(4)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腐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解析第(1)问第一个原因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第(3)问,要认真理解“态度”的含义,或赞成或反对。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明显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所以第(4)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则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三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做“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变法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答案(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影响: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2)相同之处:都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的发展。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救统治危机。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三小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家政权的作用这一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实际上问的是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