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479197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4.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定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 1887年 Hirshsprung 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发病率,欧美发病率很高,有报道300900个活婴中有一例。 我国发病率较低,大约3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例。 男性远较女性发病率高,约占90以上,教材中男女之比为4:1。 多见于正常足月产儿,早产儿少见。,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1.先天性发育缺陷:幽门 肌间神经丛减少及神经节细胞发育未成熟(与巨结肠发病原因相同),使幽门功能紊 乱,幽门肌长期处于痉挛状态,时间久后引起幽门肌肉肥厚和管腔狭窄而致不全梗阻。 2遗传因素: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很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3内分泌激素:有研究发现该病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前列腺素E2和F2明显增高,而术后均明显下降,提示此两种内分泌激素可能是幽门狭窄的致病因素。 4.病毒感染:有报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患者可分离到巨细胞病毒(CMV)或IgM阳性。 5药物:有报道某些药物如红霉素、阿霉素可致幽门狭窄。,病因,病理,1主要病理改变: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增大,而以环肌为主,可 达0.40.6cm(外纵、中环、内斜),幽门比正常明显增大,幽门管狭窄。 2大体形态:幽门部外形似橄榄状,表面光滑,粉红色或苍白色;质地硬如软骨,有弹性; 大小: 幽门管长约22.5cm, 前后径约1.31.8cm 肌层厚约0.40.6cm。,正常幽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呕吐 : 是本病最主要、最突出的早期症状。 发生时间: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少数在生后即有或延迟至78周, 发生早晚与幽门肌层增厚程度有关。 特点:有规律,很典型。呕吐多在喂奶短时间后发生,呈进行性加重 的无胆汁性呕吐。早期为食奶后溢奶,渐发展为频繁的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为胃液,含奶瓣,有酸味,不含胆汁。,临床表现,2腹部检查: 上腹膨隆,下腹平坦,95的患儿在吃奶时或饱食后可见胃蠕动波,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然后消失 。 右上腹触及橄榄状肿块,表面光滑,硬度如软骨,即肥厚的幽门, 是本病的特有体征。,3全身表现:由于奶和水摄入不足,病儿体重初期不增,以后迅速下 降,营养不良,脱水,明显消瘦,呈“小老人”貌。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低钙,喉痉挛及手足抽搐。如不治疗,则衰竭而死。 4个别病例伴有黄疸:特点是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间胆)明显增高, 无溶血现象,手术解除梗阻后,黄疸迅速消退。,诊断,典型的临床病史及体征 喷射性呕吐 胃蠕动波及幽门部包块 辅助诊断 1. B超:幽门肌增厚,肌层厚度4mm; 幽门管延长,长度16mm; 幽门管直径14mm 。 2. X线钡餐(稀钡):幽门管细长,幽门通过受阻,幽门口呈鸟嘴状或线 状改变,胃排空明显延迟。,幽门部探查:幽门管长约27mm,厚径11mm,幽门肌层厚约4.7mm,内部回声欠均匀,胃内可见大量瀦留物回声。 CDFI:幽门肌层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诊断:幽门肌层增厚(考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鉴别诊断,1幽门痉挛:出生后即出现呕吐,呕吐无规律,呈间歇性,很少见到胃蠕动波,腹部无肿块,全身情况良好,应用解痉剂有效。 2喂养不当:多发于第一胎,吃奶时过急过快,或用奶瓶喂时倾斜度过大吸入气体,造成呕吐。 3小肠梗阻:呕吐物含胆汁。 4胃扭转(新生儿叫胃折叠):患儿喂奶后发生呕吐,不含胆汁,特别是移动病儿时呕吐更明显,腹部无阳性体征。钡餐可见胃大弯在上、小弯在下,双胃泡征 。,治疗,手术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 预后: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预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