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61877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6.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现代农业: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传统农业:奴隶社会,原始农业: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联想到的必修一、必修三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中央集权制 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形成以儒家 为主流的传 统思想 主张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知识结构:,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和特点。其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由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在农业方面,大河大陆型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金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是代表性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在商业方面,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因明清王朝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使其长期在萌芽状态下徘徊.也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单元概述,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土地制度、,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2)特点: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知识延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 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 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如果某一年的尾 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 地支中的第12位“申”。,1、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基础练习:,D,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B,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工具的改进,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耒、耜仍是农业生产重要工具,铁农具、牛耕,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 基本定型,灌溉- 播种-,翻车(三国)、筒车(唐朝),耧车(西汉),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翻车:这也是一种古代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筒车模型,筒车应用,古代灌溉工具,可以防洪,耧车(西汉-赵过),2)耕作技术: 3)农业动力:,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工具的改进:,刀耕火种耒耜精耕细作。,人力畜力自然力,特点,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主要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器牛耕(落后性) 农业的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发展趋势,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春秋战国:,(3)西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兴建漕渠、白渠; 出现地方特色水利工程,如坎儿井,1、水利设施,2、经验总结: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 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水利技术进步,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春秋: 3、战国:李冰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4、秦朝:开通灵渠和江南运河。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凡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6、两汉:漕渠、白渠 、王景治黄河 、坎井 7、隋朝:隋于605年开通大运河。 8、唐代:设渠堰使官职 9、北宋: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推行,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10、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连接原有运河,即京杭大运河。 11、明清:灌溉工具改进,芍陂,四.农耕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以来:,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出现(小农经济),A、含义:,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 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形成的条件:,自给自足性:没有天灾、战乱、苛政情况下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出现(小农经济),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C、特点:,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造成环境恶化,点击学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出现(小农经济),D、评价,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才能为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没有天灾,如水旱虫灾等,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易错易混,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但是小农经济只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自给自足不等于与市场没有联系。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所需的食盐等都需要从市场购买。,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D,2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2012四川文综卷39题)(60分)发展农业需因 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014年农民秦汉在承包的10亩土地 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5000千克。 试分析: (1)秦汉与这10亩地之间的关系, 他能否将地卖给别人? (2)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国家、集体和自己,一、废井田,开阡陌,原始社会土地实行公有制,你如何理解这种土地的公有制呢?,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生产力低下,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动动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性质:,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关系:,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 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 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井田制,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管子海王篇,材料二:“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被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结合以上材料,依据生产力原理,你能否预测井田制发展前景?,想一想,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2.瓦解表现:不事公田,私田私有,3.私有制确立过程,税制改革:,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 秦国:商秧变法,“改帝王之制,除 井田,民得卖买”,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井田制瓦解后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哪几种? 各自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有哪些?,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国有,“官田(公田)”,类型,用途,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考考你:,(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曹操的“屯田”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在占主体地位的私有形式中哪一种占支配地位?它的来源有哪些?你认为它不断发展后,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地主土地所有制,思考:,来源,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土 地 兼 并,东汉唐代:,田庄经济,演变:,成于东汉,兴于唐,特点,聚族而居 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有私人武装 自给自足,宋代:,“不抑兼并”,明清:,日益普遍,概况,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动动脑,危害,政治:赋税收入减少,经济: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参考) 1.均田制实行的基础是国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 2.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3.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1.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 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原因:,土地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材料一: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就是一个以“佣耕” 为业的农民。 材料二: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经 普遍。 材料三:唐代田庄经济发展。破产的农民“庄客” 或“庄户”不得不向庄主“贷其种食,赁其田庐, 终年服劳,无日休息”。 材料四:北宋的租佃制有两种形式:即“合种”和“承佃”。,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概括租佃制发展历程。,3.发展历程:,产生发展普遍化,秦代宋代以后明清,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4.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劳动关系),阅读思考:,材料一:佃户见田主,略如主仆礼仪。 畿辅通志 材料二:(雇工与雇主)共做共食,彼此平等相称,素无主仆名分。 大清律例卷二八 材料三:(雇工)无论有无文契年限,俱以凡人科断。 大清律例卷二八,据以上清代史料,说说租佃农民与早期 “佣耕”农民有何不同,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 意义。,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 积极性提高,雇佣关系的出现, 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部曲) 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小结:,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税制改革,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均田制,土地公有 (原始社会),抑制,巩固练习,经典分析:,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 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 立足题目要求所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前594年,应属春秋后 期,初税亩即按照田亩的实有税亩收税。由此可知,土地已 私有化。故答案为A,1.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时期 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2.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官田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租佃关系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是在( ) A.秦代 B.隋唐 C.宋代 D.明清时期,知识运用:,A,C,D,点击学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商周),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土地公有制,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土地 所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井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出现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奴隶主将强管理,发展:,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秦国正式确立,性质:,土地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实质:,周王的一种土地私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瓦解:,私田增多 战争频繁,劳动力不断减少 战果各国变法兴起,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税法改革:1.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 2.鲁国:初税亩 3.战国(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 得卖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点击学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3.土地兼并:,发展:,战国:随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开始大量被兼并 汉代: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商业资金大量用于买田置地,危害:,使国家丧失赋税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农民日益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买田置地, 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根源:,点击学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1(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 A B C D,D,2(2012全国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赋税制度的沿革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自耕农与封建国家的关系 编户制度:西汉 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租庸调制:唐朝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叫做两税法。 一条鞭法:明朝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知识延伸,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标准(对象):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农业的发展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休养生息、鼓励垦荒等政策,生产力水平进步,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水利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政局的稳定和政府的促进、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 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 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等) 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 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 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因素,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战乱等社会不安定因素 。-农民流亡,农业凋敝,3、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无积极性;农业不繁荣,4、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低-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不利因素,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 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农业生产,2.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推广; 水利灌溉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人民辛勤劳动,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多元化农业的发展,3.自然:,(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手工业成就,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工艺精湛,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用煤冶铁相当普遍,开始用焦炭冶铁,焦炭冶铁流行开来,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手工业成就,人们已学会养蚕缫丝,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出现缂丝技艺,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全国 棉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主 要衣料,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手工业成就,清代,粉彩,珐琅彩,斗彩、五彩瓷,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釉里红),景德镇成为瓷都,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白瓷,青瓷,彩陶、黑陶、白陶,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二、手工业经营方式,1.经营模式,a.发达的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经营方式:,.发展情况:,.作用:,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皇室的物品,不在市场流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技艺 的提高,1.经营模式,b.艰难发展的民营手工业,.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经营方式:,.发展情况:,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主要是民间消费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后期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官营手工业的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进行打击; 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民营手工业的艰难发展原因,1.经营模式,c.从属地位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发展情况:,.作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逐渐被打破;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导到明朝中期以民营手工业为主导,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 场的发育,演变趋势:,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生产部门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点击学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C,点击学点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发展,产生原始商业,工商食官政策,官府出面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品交换发展,城市繁荣,国家统一,商品对外流通广泛, 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商业流通范围扩大,商业贸易繁荣。,商业繁荣,古代商业进入新的 高峰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 出现新的特点。,以物易物,1. 出现职业商人 2. 各种贝币出现,私商成为商人主体2. 各国铸造货币种 类多3. 各诸侯国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2.海上、陆上丝 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发展起来3.许多大 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1. 城市商业繁荣2. 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 铜钱大量流行,1. 城市商业繁荣2. 世界上最早货币“交子” 3. 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4. 对外贸易兴盛,泉州世界第一大港,1. 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 镇2. 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3. 出现区域性 的商人群体4.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周至唐代城市中的市 时间: 地点: 管理: 城市:,宋代城市中的市,有时间的控制,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受官府严格控制,打破时间的限制 (夜市、晓市、鱼市),分散 在城中,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主要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加强,职能,点击学点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二、城市繁荣,1、汉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2、唐宋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3、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松江、佛山、景德镇、汉口、盛泽镇、朱仙镇,工商商业发达和交通要冲经济中心,商业贸易繁荣多位于江南,人口密集,点击学点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二)、城市的发展,1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C,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C,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D,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A,5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A,三、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明太祖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雍正帝 设问:明太祖、雍正帝的话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于农业、商业是什么态度?,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点击学点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抑商:,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4.表现,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6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A,7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B,8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B,9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D,10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D,11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C,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农耕文明,明清盛世,新经济迹象,未能自发进入工业文明,渐趋落后于西方,本课线索,受阻碍,发展,萌发,点击学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生产技术领先:经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引进高产作物(双季稻、玉米、番薯、广泛植棉),3、赋役制度成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使用广泛 商业资本活跃、商业城镇兴起,1、社会经济全面高涨(13-18世纪),国力强盛的表现:,点击学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二、资本主义萌芽,点击学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1)时间: (2) 地点: (3)含义: (4)特征: (5)根本原因: (6)概况:,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 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工 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 (雇佣劳动关系) 商品生产,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 景德镇:分工,充足资金的作坊主、商人,雇佣,自由的劳动力,手工工场 ,被雇佣,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7).评价,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有重要意义。 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二、资本主义萌芽,点击学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国家 政策,劳动力,国际 市场,国内 市场,资金,大量商业资本流向农村,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知识落实: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二、资本主义萌芽,点击学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2)具体原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 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严重 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使得人们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 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8).发展缓慢的因素,点击学点二: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正在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点击学点二: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危机的表现中西方国力兴衰易位,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以致落后挨打,中国,西方,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封建制度顶峰,农耕经济繁荣,闭关锁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越洋抢滩、海外殖民,思想文化,鄙薄科技,文化专制,重视科技,思想解放,1、含义 海禁政策: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海禁政策,严格限制,绝对禁止,2、原因 具体原因:a.明初东南地区面临倭寇的威胁,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b.清初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思想原因: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根本原因: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维护其封建统治,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B C D,B,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B,3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A,4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A,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 续对抗 ;倭寇侵扰;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 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