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392230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交流 2018.5.30, 2 ,主讲人:王宁 (招金矿业大尹格庄金矿) 国家注册OHSAS18001审核员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 国家安全标准化培训教师 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矿业工程) 联系电话:13688688609(微信同号),为什么开展“两体系”建设?,首先,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纵深防御、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其次,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自我提高的预防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同时,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 第303)也做出了明确要求。,开展“两体系”建设会不会加重企业负担?,企业运行现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均制定发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作为一个推荐性的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针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使用过程方法,并结合采用PDCA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从源头控制危险源,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思路。但未明确具体的针对各行业的操作方法。,企业运行现状,安全生产标准化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使企业各活动符合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从侧重操作细节符合性管理,侧重消除事故发生的直接隐患,从而遏制事故发生。缺乏源头治理的有效思考及系统的思维。,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作为安全系统管理的两个核心环节,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均有明确要求,并作为其基础关键环节存在。其核心理念也是运用PDCA模式与过程方法,系统的进行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估与管控措施的确定,并对各个过程制定规则、原则,进行过程控制并做到持续改进。,因此,构建双重预防体系并不是给企业目前安全管理增加麻烦,更不是“两张皮”。对于扎实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通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将会使目前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和深化,从根本上实现事故的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 7 ,一,一,一,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三,典型案例交流,内 容 提 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提高,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南及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旨在通过实施“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和要求,使企业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遏制各类较大及以上事故。 本指南适用于各种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企业(包括矿石开采、矿石加工及尾矿库管理),不论其规模、类型、位置和成熟程度。,2 规范性引用文件,3.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等。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3 术语和定义,3.1危险源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3 术语和定义,3.2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 、工作环境破坏等的严重性的组合 风险(R)可能性(L) 后果(C)。,3 术语和定义,3.3可接受风险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容许程度的风险。(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3 术语和定义,3.4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尾矿库、提升机、爆破作业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3 术语和定义,3.5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3 术语和定义,3.6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包括两部分: 原始风险评价:识别不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原始风险,作为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 现实风险评价:识别考虑现有措施的现有风险,作为风险管控措施的基础和隐患排查的基础。,3 术语和定义,3.7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3 术语和定义,3.8风险管控 为有效管控风险,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以程度等因素而事先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3 术语和定义,3.9风险信息 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 术语和定义,3.10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引自安全生产法),3 术语和定义,3.11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 注1: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或他们的组合。,3 术语和定义,3.12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活动执行证据的文件。,3 术语和定义,3.13 系统 具备某项独立功能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 注:根据实现功能的不同,系统可能再细分子系统。如尾矿处理系统实现尾矿处理功能。可能包含尾矿输送系统、尾矿堆存系统(初期坝及堆积坝)、尾矿排洪系统、尾矿回水系统、尾矿水净化系统、 库水位控制和防洪、在线监测系统等子系统。,4 准备,4.1 总则 建议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企业在建设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之前对所需的组织、资源、知识进行保障,对相关的人员能力进行确认、提供及保证,对必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必要时,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评审。,4 准备,4.2 组织保障 4.2.1组建团队 建议各企业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前,首先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团队或小组。并抽调分管领导、车间(科室)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系统(采掘、提升、排水、运输、供电、通风、充填、选矿、尾矿处理等)专业人员、本岗位员工、工会人员(不懂专业的人从另外角度发现风险),通过解读政策、统一思想以及明确工作方法和步骤、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指导所有相关系统、各个岗位、各种作业活动进行严谨细致的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 此领导团队或小组应向公司安全管理机构负责。,4 准备,4.2.2职能分配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有效性承担根本的责任。 其主要职能应包括: (1)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 (2)确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控管理。建议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制。 (3)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4)确保团队或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5)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其他负责人按照制定的职责与权限在体系运行有效性方面做出承诺。 责任制需明确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职责与权限,主要体现在所属系统、所属岗位可能涉及的风险点的辨识、评价与管控措施的策划。,4 准备,4.2.3纪律保障 建议企业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奖惩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及持续改进进行过程及绩效管控考核。建议公司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各部门、车间、人员风险辨识活动开展情况、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进行适当奖惩。 4.3 资源保障 主要负责人需确认、提供并维护实施风险管控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等资源。,4 准备,4.3.1 人员与能力保证 确保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各级人员充足且具备相应的管理或专业能力。 建议明确各级人员的能力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招聘、调岗等方法满足相关能力。 其中,主要负责人需具备以下能力: 熟练掌握国家政策、安全及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熟练掌握适用的风险点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的相关方法。 团队或小组成员需具备以下能力: (1)熟练掌握安全及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2)熟练掌握适用的风险点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的相关方法。 (3)熟练掌握分管部门或专业的知识。 具体参与辨识人员需具备以下能力: 具备高中或以上文化水平或同等学力。 熟练掌握安全或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熟练掌握本部门、本系统、本岗位的操作规程、工作环境、设备设施等。,4 准备,4.3.2方法与知识 企业需确定适用本企业的风险点识别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及相关管控措施并对其进行管理。可通过行业交流、标准获取、经验积累、外部指导等方式获取。同时应通过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其他信息的收集共享,以及内外部、各层次的安全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及时获取到这些知识。企业的风险知识来源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安全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规范; 各专业基础知识; 安全常识; 内外部培训及各类安全培训教材;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设备资料及技术说明书; 产品规范、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 事故案例; 本企业以往的事故、事件; 安全、职业卫生评价及检测报告; 特种设备检测报告; 本企业的平面布置、管网图、物料清单等基础资料。,4 准备,4.3.3 监测工具或仪器 企业需确认、提供并维护实施风险点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及相关管控措施有关的监测工具或仪器,如距离测量、电阻测试、电压测试、疲劳测试、强度测试、噪声测试、照度测试等仪器或工具。并按相关要求对仪器进行校准或检定。,4 准备,4.3.4 信息系统 为了方便风险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反馈,利于风险分类,利于企业诊断,便于领导决策,必要时,有条件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安全战略及实际情况建立风险数据库。可以作为事故隐患预警指标量化的基础,有利于使风险管控系统有效运行。 可根据系统建立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1)地下矿山(不含基建项目、不含地面构筑物):分提升系统、运输系统、行人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风系统、通风防尘系统、防排水系统、充填系统、应急救援系统、采掘系统(含爆破器材管理)、生产辅助系统(化验、机修、仓储)等子系统。 (2)选矿厂:分破碎系统、磨矿系统、浮选系统、压滤系统等子系统。 (3)尾矿库:分尾矿输送系统、尾矿堆存系统(初期坝及堆积坝)、尾矿排洪系统、尾矿回水系统、尾矿水净化系统、 库水位控制和防洪、在线监测系统等子系统。 企业在系统分类时,参考以上分类标准,具体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4 准备,4.4 信息收集 建议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之前收集相关必要的信息。为全面辨识、评价及管控风险点打下基础,包括: (1)企业平面图(包括各个采区、选厂、尾矿库、办公区)及周边环境; (2)各大系统图; (3)组织架构图; (4)安全、职业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程清单; (5)在用设备清单(特种设备可单列); (6)采、选、尾矿管理的详细的工艺流程; (7)原材、辅材、过程、最终物料清单; (8)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采掘、土建、设备大修等);,4 准备,(9)已识别的风险点(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风险点(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可能在危险源清单中体现); (10)风险点(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程序文件或制度; (11)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12)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 (13)应急预案文本; (14)隐患排查表(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节假日、季节、综合检查表); (15)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 (16)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人员台账; (17)采矿许可证; (18)安全专篇; 注:所有需提供资料的范围需涵盖采矿、选矿和尾矿库。,5 风险分级管控,5.1.总则,5 风险分级管控,5.2风险点的确定(危险源辨识单元的划分) 5.2.1系统 建议将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分为采矿、选矿厂、尾矿库及辅助系统等四大系统。,5 风险分级管控,5.2.2子系统 其中,采矿过程可划分为提升、运输、行人、供电、供水、供风、通风防尘、防排水、充填、应急救援、采掘(含爆破器材管理)等子系统。 选矿厂可划分为破碎、磨矿、浮选、压滤等子系统。 尾矿库可划分为尾矿输送、尾矿堆存(初期坝及堆积坝)、尾矿排洪、尾矿回水、尾矿水净化、 库水位控制和防洪、在线监测等子系统。 辅助系统可能划分为检测、机修、仓储、办公、后勤、宿舍等子系统。,5 风险分级管控,5.2.3分项 各子系统可能根据工序流程或实现主体功能的作用,再划分各个分项。划分的分项至少包含第一类危险源。 (1)工序性强的子系统继续按流程细化分项。如,检测中心可分为取样、破碎、磨样、化验等分项或活动,采矿子系统可能再细分爆破、运输、铲运、维修等; (2)子系统流程性不强的可按区域或活动再细分,如仓储管理可细分油库、危化品库、一般仓库管理等活动,供电子系统可能再细分变电、输送、配电等分项; 每个分项还根据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进一步细分,以利于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点的确定,但划分过细会导致危险源辨识的繁琐和风险点确定的困难。,5 风险分级管控,5.2.4风险点的确定 根据以上系统的划分,可明确到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即确定的“风险点”。 风险点是危险源进行辨识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编制“一企一册”的基本信息。,5 风险分级管控,5 风险分级管控,5.3危险源辨识 5.3.1 危险源分类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将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5 风险分级管控,5.3.1 危险源分类 (1)第一类危险源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如图5-2所示。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遭到破坏或失效,则将发生事故。 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多或包含的危险物质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危险性就越大。,5 风险分级管控,(2)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或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它通常包括人的失误、物的故障、作业条件、管理缺陷四个方面的因素。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5 风险分级管控,(2)第二类危险源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 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设计、制造缺陷造成,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管理缺陷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5 风险分级管控,二者的关系: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5 风险分级管控,5.3.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内容 危险源按照辨识单元(风险点)进行辨识,并应考虑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1)矿区、选厂、尾矿库选址及环境条件 从矿区、选厂及尾矿库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5 风险分级管控,5.3.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内容 (2)矿区、厂区、尾矿库平面布局 1)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职业卫生防护距离等。 2)井下、井上运输线路、厂区道路、危险品装卸区。,5 风险分级管控,5.3.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内容 (3)建(构)筑物 结构、防火、防爆、防尘、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 (4)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 风险分级管控,5.3.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内容 (5)生产设备、装置 1)提升、通风、排水、运输设备、装置:意外坠落、脱轨、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2)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3)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4)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5)特殊单体设备、装置:变配电室、锅炉房、乙炔站、空压机房、柴油站库、危险品库等。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7)管理工作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8)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5 风险分级管控,5.3.3危险源辨识方法 建议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各企业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相结合的“系统-工作危害分析法(S -JHA)”,具体见附录B。,5 风险分级管控,5.3.4危险源辨识步骤 1)按照5.2要求划分系统、子系统等、确定风险点和辨识单元。 2)发动全员参与,讲述方法; 3)进行辨识; 4)将危险信息填写在危险源辨识、评价、管控措施表; 5)汇总上报; 6)审查、补充、完善。,5 风险分级管控,5.3.5危险源辨识注意事项 (1)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识别两类危险源结合理解,需要说明是何种第二类危险源触发了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了哪种后果。如危险源“维修水泵时,未挂牌、未上锁及无监视,发生意外送电的误操作,导致维修工触电”这个危险源,应包含的内容: 设备、装置或活动“维修水泵” 第一类危险源电能 第二类危险“未挂牌、未上锁及无监视、意外送电” 后果 “维修工触电”,5 风险分级管控,5.3.5危险源辨识注意事项 (2)在子系统或分项中识别危险源时要注意按照工作流程所发生的活动顺序识别,防止识别顺序混乱导致识别不充分。 (3)在某些子系统、分项中一些系统性的工序、特殊设备等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程比较成熟的方面或情况,可以借助“安全检查表法”的思路识别第二类危险源。如,提升机、配电室、油库等均可参照相关安全规程或设计规范进行识别。作为“系统-工作危害分析法(S -JHA)”的补充。,5 风险分级管控,5.3.5危险源辨识注意事项 (4)建议充分利用原有的危险源识别的资料。将原有识别资料按照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规定的6类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识别,再补充识别、完善。 (5)根据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见附录F),综合考虑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在“可能导致的后果”栏中说明危害类型,如“触电”,需注意,后果也包括“财产损失”。,危险源的辨识还应考虑的其他因素,a)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的因素; d)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e)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危险源的辨识还应考虑的其他因素,f) 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g) 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h) 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i)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 j) 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5 风险分级管控,5.4风险评价及分级 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评议法、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人员可靠性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 其中,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较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在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企业较常用的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建议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见附录D)或风险矩阵评价法(见附录E)。,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辨识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原则,对辨识出来的危险逐一进行风险评价,列出风险评价表,5 风险分级管控,5.4.2风险评价及分级 根据选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将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标准进行。 风险分级是指根据风险值的大小(意味着危害程度),将风险划分不同等级,根据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最终降低风险的目的。 针对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按照附录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进行打分,算出风险值D。然后对照附录D介绍中的风险等级划分表进行分级,结果为15级风险,将5级风险并入4级风险统一列为4级管控。 也可以自行制定分级标准对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级。,5 风险分级管控,5.4.2风险评价及分级 依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判断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如存在,按照法规要求登记备案重点管控。 表5-2 为某企业风险分级及应对措施,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将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评级,对于不同的级别的风险制定不同的管控措施,交由不同层级管理。,5 风险分级管控,表5-2,5 风险分级管控,5.5.风险管控 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变更现有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消除改变设计以消除危险源,如引入机械提升装置以消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 ; b) 替代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压力、温度等) ; c) 工程控制措施安装通风系统、机械防护、联锁装置、隔声罩等 ;,5 风险分级管控,d) 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安全标志、危险区域标识、发光标志、人行道标识、警告器或警告灯、报警器、安全规程、设备检修、门禁控制、作业安全制度、操作牌和作业许可等; e) 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防护镜、听力保护器、面罩、安全带和安全索、口罩和手套。,5 风险分级管控,5 风险分级管控,5.5.4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风险评价的分级结果,针对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交由不同的层级管控。按照风险级别、所需的资源、需具备的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的复杂性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管控层级。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 如一级、二级风险可由公司或矿级直接管控;三级可由车间级管控;四级可由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根据风险分级情况,可结合隐患分级排查的操作要求,进行风险管控的责任分配。参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5 风险分级管控,5.5.5 典型风险管控措施 典型风险管控措施是指,针对特定行业的典型风险,考虑法律法规要求、经验、安全管理技术、常规控制措施和行业发展水平,制定与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管控措施。可能由工程控制、管理(行政)控制、个体防护控制或应急控制等措施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5 风险分级管控,5 风险分级管控,5.5.6 风险点管控措施的确定 将最终形成的危险源辨识、评价、管控措施表按照系统或子系统汇总,根据确定的风险点整理各危险源的控制措施,结合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汇编、操作规程汇编、应急预案策划,对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要求结合现有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工程措施、个体防护要求等进行补充、修改、优化、完善,形成风险点的管控措施。,6 变更管理,当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进行风险点辨识和风险评估分级,必要时,修改管控措施: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四新”变化,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c) 有新、改、扩建项目建设投产后; d) 本企业方式事故后,结合事故案例(通报)或日常隐患排查情况,必要时,应及时进行风险点辨识和评价。,7 持续改进,企业应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评审。建议企业基于下述各方面的影响来考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评审时间安排和频次: 法律法规的变化; 新风险点的相应需求; 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变更需求; 外部因素; 检查、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影响; 控制技术的进步。 当表明现有的风险管控措施依然有效时,则无必要实施新的风险评价。反之,必须及时更新。 如无重大变化可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或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一起进行。,8 其他要求,8.1总则 建议各企业对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策划、建立、实施、保持以及持续改进过程中所必要的文件、记录、信息交流进行管理,确保体系运行有效。 8.2 文件管理 建议企业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文件管理程序,或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产生的文件进行管理。如风险点识别、评估分级方法,作为管控措施的制度、规程等进行管理。做到: (1)在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2)文件得到评审且必要时进行修改并再次得到批准; (3)确保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4)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5)确保文件保持清晰和易于识别, (6)确保对策划和实施风险管控管理体系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得到识别和控制其分发,并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加以适当的标识。,8 其他要求,8.3 记录管理 记录结果并将记录结果形成文件。 至少应保留以下记录: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 风险点辨识记录; 与风险点相关的评价分级记录; 控制风险点所采取措施的描述或引用; 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档案(或电子版档案),形成“一企一册”。 建议企业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记录管理程序,或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产生的记录、文档进行管理。确保记录或文档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保存和处置受控。 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可追溯性。,8 其他要求,8.4 信息交流 8.4.1交流管理 企业应明确需交流、公布、警示的内容、对象及时机。建议企业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信息、沟通与协商有关的程序文件或制度执行。 8.4.2公告警示 企业需要将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予以公布,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在安全风险岗位设置告知卡,职业危害岗位设置职业危害告知书,同时将本企业的一、二级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理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8 其他要求,8.4.2信息系统 为了将辨识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辨识、及时更新公司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管控,真正做到危险预知预控。建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作业性质选择建立相应的风险数据库或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平台。结合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技术标准(实行)和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建立风险数据库作为事故隐患预警指标量化的基础。 建议按系统、子系统及时录入风险点、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 及时更新风险数据库。,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实施指南,1 范围,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规定了非煤地下矿山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通过非煤矿山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所提供的风险点信息,实施隐患分级排查,使隐患排查点具体化,切实落实党和政府有关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要求,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加明确,以达到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遏制各类较大及以上事故的目的。,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种非煤地下矿山企业(包括矿石开采、矿石加工及尾矿库管理),不论其规模、类型、位置和成熟程度。本指南是基于利用企业获得的风险点的信息,实施隐患排查,与非煤矿山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共同构成了风险分级管控制和隐患排查指南两个体系的实施指南。,2 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事故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引自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3.术语和定义,3.2隐患分级 隐患的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3.术语和定义,3.3隐患排查 企业在风险分级管控基础上,针对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要求,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3.术语和定义,3.4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3.术语和定义,3.5隐患信息 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4 准备,4.1 总则 4.2 组织保障 4.2.1组建团队 4.2.2职能分配 4.2.3纪律保障 4.3 资源保障 4.3.1 人员与能力保证 4.3.2方法与知识 4.3.3 监测工具或仪器 4.3.4 信息系统 4.4 信息收集,5 .隐患排查、分级,5.1总则 根据风险点识别、评价结果,策划并实施隐患排查治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实施隐患排查,均应确保风险点无遗漏,检查周期满足风险特性监控要求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5 .隐患排查、分级,5.2. 隐患排查策划 5.2.1隐患排查的分级 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隐患排查可以为: 公司(矿)级排查 专业级排查 车间级排查 班组级排查 岗位级排查,5 .隐患排查、分级,5.2.1隐患排查的分级 专业排查可包括:地质、测量、采矿、通风、机电、选矿、尾矿库、消防等。 车间、班组、岗位为主体实施的隐患排查属于基层组织排查; 矿级组织的排查由安全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隐患排查,领导层、相关部门人员参与;专业级排查所涉及的专业可涉及地质、测量、采矿、通风、机电、选矿、尾矿库、消防等,由相关专业部门组织实施;车间、班组、岗位为主体实施的隐患排查可称为“基层组织排查”。,5 .隐患排查、分级,5 .隐患排查、分级,5.2.2隐患排查的内容 “风险点”和“危险源”即为隐患排查的对象。根据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矿山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的要求,企业组织实施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典型措施制定和风险分级,确定风险点IIV级风险点(I级风险最高),形成了危险源辨识、评价、管控措施表,表中所列“风险点”“危险源”为隐患排查的对象,即“排查点”,该“排查点”是企业内隐患分级排查和日常安全检查的关注点,安监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也可参照企业上报的风险点,重点对风险点所涉及的I、II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 .隐患排查、分级,5.2.3分级隐患排查的内容 公司(矿)级:风险级别为I级和II级的危险源,I级和II级危险源通常往往涉及重大危险源,或风险点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严重或较重。 专业级:专业直接管理或管理相关的活动、过程、装置、设施、设备、物料等风险点所涉及的危险源,如机电专业的排查点可包括高压线路、高压配电、低压配电、低压固定线路、配电柜(箱)、接地系统、避雷系统、设备绝缘耐压(电机、电焊机、手持电动工具等)、临时用电、检维(抢)修等活动。,5 .隐患排查、分级,车间级:基层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的设施、设备、作业过程、人员(含外来人员)等风险点所涉及的危险源应设为排查点,包含公司(矿)级排查点,除专业能力或设备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实施排查的风险点(如设备接地是否良好需接地电阻检测仪测试,可以由专业实施排查)外。 班组级:除专业能力或设备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实施排查的风险点,将本班组内所有的设施、设备、作业过程、人员(含外来人员)风险点所涉及的危险源可设为排查点。,5 .隐患排查、分级,岗位级:除专业能力或设备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实施排查的风险点,将本岗位内所有的设施、设备、作业过程、人员(含外来人员)风险点所涉及的危险源应设为排查点。 车间、班组、基层单位的隐患排查内容,可根据本区域隐患排查的数量、风险等级、分布等因素,侧重于风险较高的风险点、危险源排查。,5 .隐患排查、分级,如企业无能力实施,或法规规定由专门机构实施的检验检测手段实施隐患排查,企业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实施,如避雷系统检测、特种设备检测、煤气报警仪校准等。 专兼职安全员、其他管理人员等日常安全监督检查时,可参照已识别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抽查,并形成记录。,5 .隐患排查、分级,5.2.4排查周期: 根据风险点、危险源特性及风险确定检查周期(隐患排查的实施时间间隔),可能的周期包括:一班三检、每班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每季一次等。影响隐患排查周期可根据安全形式的变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等情况,增加隐患排查的频次。,5 .隐患排查、分级,5.2.5隐患排查点分配的操作 如何将识别的风险点分配至公司级、专业级、车间、班组和岗位,形成各级别隐患排查对象,使用Excel表格的筛选功能进行筛选后汇总,形成各级别隐患排查表。,5 .隐患排查、分级,具体步骤如下: 将风险点识别、评价、控制措施表中的子系统、分项、风险点、风险等级信息复制到Excel表中,增加“基层组织排查”、“专业组织排查”、“级排查”等栏,形成带有风险点信息的表61格式的Excel表,由体系建设工作小组成员组织相关层次人员实施,对各风险点逐条确定,所在列对应的风险(即:勾划“”)选出来,在相应的周期确定排查周期。 企业也可采用其他手段,实施隐患排查点的分配。,5 .隐患排查、分级,5.2.6风险点分配说明 专业排查中各专业名称及排查范围,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同一条风险较高的风险点,可能涉及矿级、专业、基层组织多级排查,只是周期可能不同。 有法律法规规定时,所确定排查周期,其时间间隔不能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无论是由外部专业机构、法定机构实施的检测检验排查,还是企业自行实施的检测排查,如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7.1.5规定,呼吸性粉尘在采、掘(剥)工作面接尘人员每三个月测定两次,通过检测排查现场隐患的周期则不能超过该规定。,5 .隐患排查、分级,隐患排查的周期确定,可以结合综合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季节性检查综合考虑。 上一级组织的排查,可增加隐患排查的范围和内容,以验证下级组织排查实施的有效性,如公司(矿)级组织排查可通过抽查专业组织排查的内容,验证专业排查的效果,以进行隐患排查效果的考核; 专兼职安全员、其他管理人员等日常安全监督检查时,可参照所列风险点进行抽查,并形成记录。,5 .隐患排查、分级,5.2.7隐患排查表 根据隐患排查分配表,筛分各级需排查的风险点后,形成各级、各岗位隐患排查表,隐患排查表样式参下表,各企业可参考采用,也可采用企业原有适用的隐患排查记录,或结合企业自身需要重新设计。,6、隐患排查的实施,6.1隐患排查方法 各排查主体按照确定的排查点、排查周期,可以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并判断是否存在隐患。每次排查可以针对排查周期规定的排查点进行,也可以随时增加相关的内容。 在排查过程中,无论是否是本次排查周期排查点,无论是否在职责范围内,如果发现隐患,均应提出整改要求,并进行有效沟通。,6、隐患排查的实施,6.2隐患的判定标准 是否是隐患,应以该风险点的风险是否达到了企业“不可承受”的水平,即是否为“不可承受风险”。具体判定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 不符合针对风险点制定的“典型控制措施”; 不符合主管部门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提出的特定要求; 不符合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要求; 违反企业采取的且证明有效的安全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追求; 其他。,6、隐患排查的实施,6.3排查结果处理 6.3.1隐患分级 隐患级别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I、II级风险对应的隐患为重大隐患,III、IV级风险点对应的隐患为一般隐患。不同级别隐患分别实施登记跟踪管理。风险等级直接引用于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价表,6、隐患排查的实施,6.3.2分析总结及结果处理 (1)评价本次隐患排查是否覆盖了排查表风险点、是否全面; (2)做出本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结论,填写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表格。 (3)确定本次隐患排查发现:包括确定隐患清单、隐患级别以及分析隐患的分布(包括隐患所在单位和地点的分布、种类)等; (4)向上级报送排查结果,最终应汇总到安全主管部门(公司); (5)对在隐患排查过程中,如发现的隐患所对应的排查点未在隐患排查表中体现(即未曾识别的“风险点”“危险源” ),应及时进行补充,并调整风险点信息,同时应调整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价表,增加风险点信息,完善风险点信息,从而实现以隐患排查不断完善风险点信息的良性循环。,7、隐患治理,7.1资金、技术保障 企业应对排查出的各级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及时协调在隐患整改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物资采购、施工等各方面问题,企业应按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的要求,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证隐患治理资金需求,同时应及时协调在隐患整改中存在的技术、物资采购、施工等各方面问题。,7、隐患治理,7.2分级治理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根据治理能力判断,可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专业治理、公司治理。由隐患发生单位确定治理责任人,如确认无能力实施治理,则应向公司(矿)申请实施专业治理或公司治理。,7、隐患治理,7.3.1一般隐患的整改 隐患排查人员向存在隐患的部门、车间、班组下发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由隐患整改责任单位负责人或班组立即组织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要求、整改时限等内容。,7、隐患治理,7.3.2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隐患整改责任部门、车间应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经论证后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 1)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对于简单易行的整改措施,也可参照一般事故隐患的整改要求实施。,7、隐患治理,7.4整改期间的防范要求 对无法立即整改的事故隐患,隐患整改责任部门、车间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涉及重大事故隐患还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或应急处置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8 隐患治理验收,8.1一般隐患的整改验收 一般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隐患治理效果的验收由隐患提出单位或人员实施,由隐患整改责任部门、车间组织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向隐患排查主管部门提交一般隐患登记及整改消号审批,验收人进行签字确认,申请隐患验收及关闭销号。隐患排查主管部门对提交一般隐患登记及整改消号审批进行审查,并进行现场复验后,进行隐患验收及关闭销号,复验人进行签字确认。,8 隐患治理验收,8 隐患治理验收,8.2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验收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由企业隐患排查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车间、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经企业主要负责人确认后,向监管部门提交重大隐患登记及整改消号审批表,申请隐患验收及关闭销号。 8.3整改验收所使用的表格,可延用企业原有行之有效的表格和程序,也可重新自行设计。,8 隐患治理验收,9 持续改进,企业应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评审。建议企业基于下述各方面的影响来考虑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评审时间安排和频次,但每年应不少于一次: 法律法规的变化; 新风险点的相应需求; 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变更需求; 外部因素; 检查、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影响; 控制技术的进步。,9 持续改进,当表明现有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依然有效时,则无必要实施新的风险评价。反之,必须及时更新,重新全部或部分策划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实施。 评审的实施可结合企业安委会或安全领导机构会议进行,也可单独进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也可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或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评审一起进行。 评审结果的内容及结论、以及确定的措施等内容应做好记录。,10其他要求,10.1总则 建议各企业对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建立、实施、保持以及持续改进过程中所必要的文件、记录、信息交流进行管理,确保体系运行有效。 10.2 文件管理 建议企业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文件管理程序,或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产生的文件进行管理。如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等进行管理。做到: (1)在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2)文件得到评审且必要时进行修改并再次得到批准; (3)确保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4)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5)确保文件保持清晰和易于识别; (6)确保对策划和实施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得到识别和控制其分发,并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加以适当的标识。,10 其他要求,10.3 记录管理 记录结果并将记录结果形成文件。 至少应保留以下记录: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相关制度或规范、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小组、隐患排查治理奖惩制度、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包括公司、车间、岗位)、隐患排查治理记录表、隐患排查治理公示、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隐患登记及整改消号审批表、隐患分类汇总表等。 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档案(或电子版档案),形成“一企一册”。 建议企业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记录管理程序,或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产生的记录、文档进行管理。确保记录或文档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保存和处置受控。 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可追溯性。,10 其他要求,10.4 信息交流 10.4.1交流管理 企业应明确需交流、公布、警示的内容、对象及时机。建议企业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信息、沟通与协商有关的程序文件或制度执行。 10.4.2公告警示 隐患排查人员将各类隐患排查结果填入隐患排查治理记录(参照附录4),及时上报企业隐患排查主管部门。 企业隐患排查主管部门对上报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填写事故隐患分类汇总表(参照附录3)、分析统计、实施奖惩。 企业应将排查出来的隐患录入主管部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并按规定要求及时予以整改,切实履行隐患自查自改自报主体责任。 企业应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公示牌(参照附录表5)的形式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在企业内部进行公示。,案例分享 提升系统,您是专家,诚惶诚恐,敬请指正!, 125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