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二三单元经典试题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2387657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第一二三单元经典试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化生活第一二三单元经典试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化生活第一二三单元经典试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德治爱民”的治国理念等,至今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今天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今天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既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优秀成分,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探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2013四川)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科技创新改变了收集、储存文化的方式,更好地传承文化。,(2012新课标)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医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 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2,近年来,各地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屡见不鲜。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名人故居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名人故居保护在“开发”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让人扼腕: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如何理解“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10分),名人故居属于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分) 名人故居的保护是属于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2分) 名人故居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含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分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2分),3,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4分),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一些地方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民族精神,打造优秀旅游文化产品;(2分)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2分),4,“文化创新”知识总结,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解放 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6、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7、文化创新的条两基本途径 8、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途径,措施,原因,5,2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国产电影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节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版本,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出去”提几点建议。,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作品。 将科学技术更好的运用于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 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6,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0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包含了人类共同的人文关怀和情感。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世界文化传播的先进手法,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8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着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依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众传媒,着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要立足实践,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特色。(2分)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要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以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2分)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民族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若学生回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也可酌情给分),8,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优秀美食文化。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8分),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华美食文化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9,有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然后是发 展。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精华和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又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10,(2011上海模拟)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隧,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什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怎么样)。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结合材料表述) 要体现时代精神,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材料表述),11,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德治爱民”的治国理念等,至今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今天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今天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既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的优秀成分,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12,民族节日,2008年,新的假期调整方案正式施行,春节、清明、 端午、 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重视保护传统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重视民族节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对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重视传统民族节日,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重视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13,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1、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对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14,近年来,各地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屡见不鲜。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名人故居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内,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莫不含载特殊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后人追索名人风采和时代风貌的重要依凭。名人故居保护在“开发”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让人扼腕: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为什么“拆的是房子,痛的却是文化。”,必须保护文化遗产,1、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对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15,2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 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 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16,2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如何认识中非文化交流?(10分) 对比思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加强对非文化交流? 对比思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应如何加强对非文化交流?,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多样性。(2分)加强中非文化交流,有利于中非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有利于加强中非人民的传统友谊,促进中非之间的全面合作,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2分)我们既要认同中华文化,又要尊重非洲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分)既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又要积极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2分),探究三典型例题,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