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303691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9 页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1、国外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为客户承担各种风险,必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收取的费用多少是由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决定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就是当时的美国保险协会所从事的风险评价。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对安全评价就有了一定的研究,有的国家还采用“数量风险”来计算关于项目或工业投资的各种安全、卫生、环境方面可能带来的危险及危害,并利用统计、计算、参考已经发生的意外事故来加以总结。如最早在工业上研究安全性评价的是美国道化学公司,1964年该公司发表“应用化学法分析”,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随后日本、英国也都相继提出了安全评价方法,使指数法日趋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通过对指数法的研究及应用,使我们对系统中固有的潜在危险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预先的测评、分析和确定,并为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1965年,美国波音公司和华盛顿大学在西雅图召开了安全系统工程的专门学术讨论会议,以波音公司为中心对航空工业开展了安全性、可靠性的分析和研究设计,用在导弹和超音速飞机的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1966年美国国防部采用了空军的安全标准,制订了安全标准MILS3813。1969年7月发表了安全系统工程程序标准MILSTD882。在这项标准中,首次奠定了系统安全工程的概念,以及设计、分析、综合等基本原则。以后,随着对系统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化,该标准于1969年和197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安全性评价作为一门新兴的软科学,它只不过经历了2030年的时间,虽然仍处于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阶段,但已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工业先进国家的重视,可见其价值所在。1972年美国组织了以麻省理工学院拉斯姆教授为首的十几名专家,用了两年多时间对原子能电站的危险性进行研究和评价。于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原子能电站风险评价报告,叫作拉氏报告。在报告中收集了原子能电站各个部位历年发生的事故及其概率,采用了事故树和事件树的分析方法,作出了原子能电站的安全性评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从1974年起,这项技术在国际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安全评价工作的进行,国外还相继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安全评价机构,如南非全国职业安全协会、加拿大安全工程国际公司等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先进工业国家逐步形成了各种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和运用技术,并逐步将评估理论引入到各个行业。成为预防和控制各种风险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2、国内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进和学习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机械、化工、冶金、航空等行业,相继在各自行业中的企业试行安全性评价方法。我国最早的安全性评价标准是xx年机械部颁发的行业性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后补充为机电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它将国外的安全性评价这门科学介绍到我国,是我国安全管理工作领域里的一次重大改革。化工部及医药生产部门,还采用指数法制订了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冶金部也制订了“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全评价在我国研究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安全性评价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逐渐热起来。此外,我国有关部门还颁布了石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综合评价办法、电子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评价标准、航空航天工业工厂安全评价规程、兵器工业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医药工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性评价通则等。自此,我国安全性评价工作在电力行业便有了迅速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原华中电业管理局于xx年制定了安全评价检查表及实施办法,开展了以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性评价。原华北电管局借鉴国外“风险评估”等现代方法,组织制订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在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制订、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自xx年起,广东、江苏等地区的部分供电局和华能集团所属的部分发电厂,首先开展了电力行业安全性评价的试点工作。湖北省xx年开始布置和安排安全性评价工作,决定由汉川电厂和黄冈供电局作为湖北省的试点企业,并分别于xx年6月和xx年7月通过了省电力公司专家组的查评。此外,湖北省电力公司还于xx年4月,对黄冈供电局安全性评价的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查。7月以后,湖北全省发、供电企业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已全面铺开,但发展也不平衡。大致情况是供电好于发电,发电好于基建;在供电企业中小局好于大局,主网好于农网;在发电企业中,火电好于水电;在火电中,大厂、新厂好于老厂、小厂。此外,相继编写了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水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发电厂并网运行安全性评价办法、输电网安全性评价,经反复修改,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电力行业特点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为电力行业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在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全国已经得到了普遍展开。在我国电力行业,经过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多年的努力,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安全性评价”,电力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电力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生电力生产事故,它不仅是单纯的企业行为,有时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事关社会的稳定。所以,确定项目时不能像国外一些评价,只注重劳动安全卫生和环境方面,对电力生产设备也必须进行评价。我国电力企业创造性地运用安全管理的实践,有利于辨识和治理事故隐患,有利于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有效的夯实了各发、供电企业的安全基础,使企业中的一些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和一类障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通过参加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以下简称“评价”)的研究及实践,与传统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相比,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以下创新:(1)“评价”更加符合电力生产的特点。xx年原电力部安生司组织了“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研讨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在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上,有的已超过了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国际上大多偏重于人身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我们增加了对发、供电设备的评价,有了新的发展。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突出体现了电力生产的特点和中国特色。(2)“评价”着眼于夯实安全基础,而不是单纯的划分安全等级,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是针对可能引发重大、特大设备损坏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恶性、频发性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衡量一个企业安全基础的牢固程度,通过进行整改,夯实安全基础,而不是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划分安全等级或星级,不做表面文章。(3)“评价”着眼于现在和将来,而不是过去的工作业绩。安全性评价与各种总结性、考核性评价相比,它只是着眼于现存的、对今后事故发生有影响的一切重要因素。(4)“评价”的标准及各项评价指标,与以往电力行业的各种安全大检查相比,编制的更加严密、更加科学合理,在电厂实际评价过程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3、并网安全性评价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安全性评价(综合评价)的不断发展,针对电力系统方面的并网安全性评价也被逐渐分离出来。电力体制改革后,xx年7月原国家电网公司首先发布了发电厂并网运行安全性评价,规范了发电厂并网运行的安全管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后,6个区域电监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南方电监局)相继组织开展了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编制了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和依据,并各自下发了各自区域内并网安全性评价的管理办法。开展该项工作最早的区域电监局为西北电监局(xx年开展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发展最为迅速的则为东北电监局,xx年至xx年,共计完成75家电厂210台发机组的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其中,既有运行中的发电机组又有新建发电机组,并于xx年开始,进行了水电厂及风电厂并网安全性评价的试点工作。4、安全性评价的现状经过对安全性评价的积极实施和推广,我国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使安全管理实现了,由事后控制向事前和过程管理的转变。但长期以来,对一个企业的安全分析和评价,一般都是按照“事故调查规程”的规定,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故和障碍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原因、明确责任以及统计事故次数,由此来吸取经验教训。而对没有构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往往是研究分析的不多,即着眼于己经发生了的事故,并且通常是按照一个企业的事故次数的多少、事故率的高低、有没有发生过重大恶性事故、创造过几个百日安全无事故周期、连续安全生产记录有多少,来评价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的业绩。经验证明这种评价虽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却不够完整,层次不高。而从生产活动和事故发生的规律来看,任何事故有其必然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一面。一个企业如果经常发生事故,可说明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问题。然而,一个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单位,也可能偶然会在某一段时间内不发生事故;相反,一个公认的安全管理比较好的单位,则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故,甚至造成人身伤害或发生严重的设备损坏。目前的安全性评价在具体应用和操作过程中,存在认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内容不全面、管理不动态、过程不闭环、定量评价少等诸多方面问题,安全性评价工作本身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主要表现在:(1)安全性评价仍然局限于单一方法的使用上,没有建立和形成覆盖电力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体系。(2)安全性评价仍然限于静态管理,没有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上一轮评价的信息没有反馈到下一轮,没能实现评价工作的持续改进。(3)安全性评价没有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少数人员甚至对立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安全性评价的内在目的。(4)安全性评价没有融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基层,没有转化成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动。(5)安全性评价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认为只是专家或少数领导的事,生产一线人员不清楚评价目的、不理解评价标准、不掌握评价操作要点。(6)安全性评价的成果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没能用来指导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7)少数单位重视不够,没有开展安全性评价的宣传和动员,实施专家评价过程中存在基层单位不配合的问题。(8)少数单位领导认识有偏差,喜欢文过饰非,对专家评价打分不满意,没有认清安全性评价,对企业发展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对于评价结果企业之间存在攀比心理。(9)专家评价由于受知识深度、专业结构、人员搭配、辨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不一定能形成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10)专家评价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认同,但由于部分专家年龄结构老化,脱离科研岗位及生产现场时间较长,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极少数专家因身体或其他原因,给评价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降低了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整体质量,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准确找到企业工作的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安全性评价工作,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指导意义,导致了一些企业对安全性评价工作不以为然,存在草率应付走过场现象。第 8 页 共 9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