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295742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字摩诘,后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以禅司诗,人称“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丽飘逸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唐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写的。,读懂诗意,奉命到边疆去察看, 驾车经过居延属国。 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 北飞的大雁,从头顶飞入了胡地的上空。 茫茫沙漠中独起的炊烟聚集直上, 滔滔黄河边落日依水而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单车”说明诗人出使是轻车简从,有只身赴边的孤独寂寞之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既概括地交代了行程,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征蓬”、 “归雁”,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此处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象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说明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孤寂之感。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孤”写出大漠人烟稀少,景物单调; “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上景物的惊异。 “长”字表达出横贯沙漠、渺无尽头的黄河给人的视觉印象;“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 “圆”的落日,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给人以立体感,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上下联中,“长”字配合“大”,“圆”字配合“直”,对仗工整巧妙。 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本诗主旨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泊秦淮,杜 牧,作者简介,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声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样的夜晚行船秦淮河,靠岸酒肆旁。卖唱为生的乐妓,却不懂得亡国之憾,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读懂原文,赏析全诗,“烟笼”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夜泊”句:点明“夜泊”,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末尾两句:全诗主旨所在。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危机四伏,达观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为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名句赏析,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诗人在此用曲笔写法,歌女所唱,正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达官贵人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悟手法,写作特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含蓄委婉,极具神韵。,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在政治上受排挤,思想上很苦闷,所以他的诗大多抒写时代离乱的感慨、个人失意的心情,其中有不少是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在诗歌艺术上,他的诗构思新颖,想像奇妙,词句精警,语言优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商隐的诗以含蓄隐晦、精美典雅著称,他的十多首无题诗就很能代表他的诗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主题,有些别有所托。这类诗中,尤以写相思、写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朗读全诗,读懂诗意:,相见时难,相别也难,难分难舍, 东风无力,百花凋零,零落残缺。 春蚕只有到死之时才会停止抽丝, 蜡炬只有化成灰时才会没有烛泪。 早晨照镜子,只担心自己的容颜变老, 晚上读书时,又担心对方为寒气所袭。 好在蓬莱山距此没多远, 且有仙鸟殷勤探寻、察看。,研读品味,“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所以相别之时就更加难舍难分了。 两个“难”字连用,表现两人情深意厚。 “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2、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此联是诗中名句。 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诗句一语双关,“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如何理解?,“晓镜”二句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对方一人在外,夜读时会为寒气所侵,其中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最后两句诗是强作宽慰之语,女子明知男子要与之离别到很远的地方,蓬山已非人间之境,其远可想而知,但却说是“无多路”,且有“青鸟”经常传递信息。青鸟亦是仙鸟,要仙鸟才能“探望”,更可见相隔之远,回应开头“相见时难” 。到此,情越写越深,开头“别亦难”之“难”就让人愈加容易领会了。,4、尾联使用典故有何寓意?,诗歌主旨,全诗写与所爱之人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之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晏 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著名的词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一生富贵优游,卒谥元献。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词集名珠玉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读懂词意,对酒当歌,举杯吟颂一首新词,可面对的还是去年的天气和旧的亭台。这无限美好的夕阳西下了,何时回来重现斜晖异彩? 花要凋谢,春将急逝(时光转瞬),谁能奈何?幸好有似曾相识之燕归来寻旧垒。我独自一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踱拉踱去。,“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的往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对仗工整,“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 “落花”与“归雁”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内涵丰富,带有对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含着生活的哲理。,“小园香径独徘徊。”,结尾句直接抒发词人的寂寞和忧伤,“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现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全词所有思绪都由这“独”字而来。,词的上片联结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通篇写景,但字字含情。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小结,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 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苏轼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1057年参加科举考试,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1075年,苏轼在密州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此怀念分别五年的苏辙。,背景知识,读懂诗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不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月下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只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同赏皎月。,词的序写了什么?,本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正任密州知州,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词的上片,望月(写景)。 实写: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宫阙、琼楼玉宇。 想像的手法: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词的下片,怀人(抒情)。 朱阁、绮户(实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的手法:月圆(天上)人圆(人间)。,本词的“问”,“明月几时有?” “今夕是何年?” 问天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问月 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这首词,句句写月,意境优美,既充满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词人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词人寓哲理于抒情之中,表达了他的豁达胸襟。,唐诗宋词中的月亮,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三、借月亮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 四、用月亮来表达男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 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柳永的“杨柳岸,残风晓月”。,作业,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月光下的遐想,审题: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遐想”,指悠远的思索与想像,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是进行“遐想”的源头,对月光下的景物的描写是作文必不可少的部分。 构思:写作时宜由眼前的月光或月光下的某个景物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驰骋思绪和情感。,写作注意,首先,要注意“遐想”不同于“启示”和“思考”,它比联想更为悠远。在思考之余,更应注重思路的历程和情感的脉络,遐想应更广泛,更广远。 其次,遐想由生动形象的生活构成,避免思考与说理过多,内容太抽象,往往会弱化文章的情感力量。 最后,“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景物,叙忆事件中注重寓情其间,或为抒情张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