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27512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0 页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在建筑物中,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往往需要设置变形缝,然而从建筑的角度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平面布局。通过多高层建筑或其它构筑物的工程实践表明,在总体布置上或构造上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设置变形缝,即可解决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的施工问题,又可以解决高低结构的沉降变形协调问题,这就是留设后浇带。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的沉降差,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温度收缩影响等问题。一、后浇带的合理设置1、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3、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4、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为宜。5、除设计另有要求外,后浇带处的粱板受力钢筋宜尽量断开,钢筋接头按有关规定留设,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6、后浇带的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7、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约离支座13跨度处),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8、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粱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二、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措施1、模板支设根据分块图划分出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段支设模板,后浇带垂直施工缝可用木模板或钢丝网模板,并严格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楼层后浇带模板最好使用独立支撑系统。2、结构混凝土浇筑(1)混凝土浇筑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以免因浇筑厚度较大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2)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采用U50振捣器时不小于400ram;采用U70振捣器时不小于500mm)。(3)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3、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1)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用手压混凝土表面能出现指纹),用压力水冲洗(水应呈雾状),清除浮浆,碎片并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时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将钢丝网拆除,立即用高压水再次冲洗施工缝表面。(2)对木模板处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毛;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规范要求,尽早拆模并及时用人工凿毛。(3)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凿毛机处理。(4)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5)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用水和空气)清理表面。(1)对于底板后浇带,在后浇带两端两侧墙处各增设临时挡水砖墙,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2)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在后浇带两侧500mm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0mm,高50100mm挡水带。(3)后浇带施工缝处理完毕并清理干净后,顶部用木模板或铁皮封盖,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四周设临时栏杆围护,以免施工过程中污染钢筋,堆积垃圾。5、后浇带混凝土浇筑(1)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42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2)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用水冲洗施工缝,保护湿润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积水。(3)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4)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宜掺入早强减水剂,且应认真配制,精心振捣(5)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仍应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三、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1、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2、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粱、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一些,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3、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一般不宜断开。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而连续不断。对于板、单层钢筋下应设置垫块,双层钢筋应设置支架,对于粱、底部钢筋亦应加垫块,上部钢筋一般直径较大,可不用支架。4、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5、后浇带两侧宜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视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铅丝网的网眼一般不宜过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时跑浆,如网眼偏大,可在网外粘贴一层塑料薄膜,并支档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时的挤压力,并保证不跑浆,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钢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铅丝网则留在后浇带两侧,即永久留在后浇带内。6、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隔断,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应局部干硬一些,塌落度小一些,既保证搓捣密实,又不跑浆,使侧面混凝土强度和其它混凝土一致。在浇注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处侧面混凝土凿毛,清刷干净,底部碎屑清除彻底。7、增大配筋率减小钢筋直径即细筋密配有助于减少裂缝。四、结束语后浇带的施工范围日益广泛,后浇带的施工问题也必然引起高度重视,对后浇带在其他部位的应用(如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地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第 6 页 共 10 页混凝土喷射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1、基本规定(1)喷射混凝土和加速凝剂的人员,必须戴上防尘口罩和必要的劳保用品,才能进行操作。(2)喷射混凝土的机械设备,应安设在基础牢固、岩石固定稳定或已有支护的安全地点。(3)喷射边墙和顶拱使用的台架,要严实坚固,木板厚度不小于5厘米,不得有悬空探头板。(4)喷射混凝土的工作面,要有足够的照明设备。(5)操作人员,工作前应仔细检查各机件、电气设备是否完好。(6)喷射混凝土地段的松动岩石,应撬挖干净,并用高压风、水把岩粉、夹泥等杂物冲洗干净,按设计图纸要求的喷护形式进行施工。(7)喷射混凝土的现场后,应按规定的专门联系信号进行工作。(8)喷射混凝土各环节的连续性很强,必须互相协作,加强联系,保持各环节的正常施工。(9)使用皮带机或机动车辆运输水泥、骨料或干混凝土时,因遵守皮带机或机动车辆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10)对喷射作业面,应采取综合性防尘措施。降低空气中的含尘量,使粉尘浓度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标准。2、混凝土喷射(1)工作前,先检查喷射机各部件管路和喷嘴是否完好,有无堵塞、漏气。(2)工作时先开进气阀,待压力上升到12公斤力/厘米2时,再开电机。不准先开电机,以免结合板损坏。(3)旋转体与固定机座结合要紧密,如运转中结合板磨损出槽,深度大于2毫米,应及时更换。(4)旋转孔发生堵塞,不准用榔头敲打旋转体,更不允许用风钻清除螺旋孔,应停机拆除检修。(5)连轴节的瓦楞形盘中两旁所放的钢珠,不得任意增加,以免电机损坏。(6)风水稳压阀,不可任意拆除和调整。(7)风力水箱要在允许的压力下工作。排气时不能对着人,要保护玻璃指示管,以防爆炸伤人。(8)喷射机、水箱、稳压阀和油水分离器上,均应设置压力表和安全阀,使用前应检查,如失灵应立即更换。(9)喷射混凝土的喂料筛网,不得任意取下,更不允许用手或棍棒伸入喂料口。(10)喷射机的电动机工作温度应低于500C。(11)工作完毕,先停止供料,待机器中余料喷完后,依次停水停风,基建拆除清理干净。(12)混凝土的风压,应根据输送距离确定,一般不得大于4公斤力/平方厘米。如发现工作压力骤升,喷头出料中断,应立即停机。排除故障时,不准把喷嘴对人。(13)每次喷射厚度不得太厚,以免塌落伤人。(14)喷射时,要一人把紧喷嘴,一人辅助,不得单人操作。(15)喷射时,喷嘴应尽量保持与砌面垂直,距离为11.5米,不得太远或太近。(16)喷射料以5070米/秒高速喷出,严禁用喷嘴对人。喷射区内严禁站人。(17)喷射时,喷射平台下的行人、车辆要注意自身安全。(18)喷射平台距离喷射机的间距小于10米时,喷射机周围要采取防护措施。第 9 页 共 10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