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十二次周练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7916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十二次周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十二次周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十二次周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十二次周练试题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C汉族人民的反抗 D战争不断发生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豪强地主隐瞒赋税农民负担沉重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 BC D3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 BC D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6孝文帝继位后,决心大力推行社会改革,改变社会状况。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A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B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C借鉴汉族的统治经验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7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长制迁都洛阳A BC D10“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主要反映了孝文帝改革()A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B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推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D奠定了重新走向国家统一的基础1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革B都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D都使统治中心发生了转移12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13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14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15汉族与鲜卑族在书法方面融合而形成的书体是()A楷书 B隶书C魏碑体 D行书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17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书。这部著作介绍了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方法,介绍了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保存了许多畜牧业方面的宝贵资料。通过研究这部著作可以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北方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北方民族融合的成果北魏都城洛阳商业活动的兴盛A BC D18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9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主要是()A北方民族大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的内迁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20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永兴中,频有水旱,诏简宫人非所当御及非执作技巧,自余出赐鳏民。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帝以饥将迁都于邺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即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不种树者为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中,“均”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均匀、公平,二是皆、都、全部。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恰当?说明“均田”的含义。(4分)(2)均田令对土地的分配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3)均田令的性质是什么?联系其背景和内容,分析其全面推行的原因。(5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鲜卑人胡服像文帝出行图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涵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4分)(2)材料二揭示了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方面?(2分)(3)通过材料三分析北魏后来衰落的原因。(4分)(4)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2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改革总能给后人无尽的启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据史记商君列传整理材料二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亡,须还田于官。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奴婢五口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据中国民族史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实现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3)两次改革都取得了成功。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 A2 A3 C4 A5 B6 D7 A8 B9 A10 D11 C12 B13 C14 A15 C16 A17 A18 A19 A20 D21 (1)第二种。含义: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部分耕牛都可以分得土地。(2)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土地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3)性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原因:在均田制推行之前,北魏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实施改革方案符合北方生产力发展要求;它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较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大量流民得以安居农耕;它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这就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任答四点即可)22 (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移风易俗,改穿汉服。(3)统治阶级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和民族矛盾尖锐也是重要原因。(4)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逐渐融为一体。23 (1)原因:以严密的法律措施为保障,采取赏罚分明、执法坚定的态度,围绕提高耕战的积极性制定变法措施。(2)相同点:改变土地所有制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土地所有制关系。不同点: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禁止土地买卖。(3)通过改变土地关系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从法律上给予其有力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