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7467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含解析)新人教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1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B东厢房C西厢房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中,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因此长辈作为一家之主,应该住北方,即南向北房2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政治体制。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B;A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清代没有丞相。3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BCD【答案】C【解析】考点: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由图中的信息“周、晋、楚、齐、鲁”可知这是周朝的行政区划;图中的“道”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图中的“布政司”是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图地方上郡国并行,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故选C。4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答案】D【解析】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上述明代朱元璋和清代雍正皇帝的言论都是说要将法律颁布下去,并且要使之“家喻户晓”、“讲明意义”,使人知晓法律,不再犯法,故选D。 5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答案】D【解析】考点:罗马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查士丁尼法典已经有了合同思想,按照合同办事的思想,也就是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答案】C【解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这一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解析能力,遭治罪的是对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一切神明不同见解者,不是和伯利克里持不同见解者,排除 D。材料没有涉及雅典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排除 A;材料强调对不尊神明和宗教的进行治罪并没有表明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排除 B。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公民的言论自由也不能得到保证。选 C7 图3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否定巴黎公社B确立共和政体C阻止保皇派复辟D建立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考查的是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些修正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保皇派复辟,确保共和制。所以答案选C。8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答案】A【解析】考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表述,结合所学知识,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帝国立法机关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首相主持政府,但由皇帝任命。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表述不正确,排除BCD。9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大沽口,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白河两岸”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故选C。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合。均不符合题意。10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答案】D【解析】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不对,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B不对,民国出现阴历和公历混用的情况;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孙中山当时面对内外压力,不得不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可知,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11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D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考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美日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等,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日关系恶化,美国援华的目的是借中国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C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选C,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12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时间(俄历)机构(政府) 3月2日 第一届临时政府 5月6日 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7月24日 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 9月25日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 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答案】C 【解析】考点: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已经结束,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也是在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与题干中时间不尽相符,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结合所学知识,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满足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愿望,引起人民不满,陷入困境,导致政府更换频繁,故选C。13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历史发展表明()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答案】B【解析】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题干中“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应该指的是认为联合国会在二战之后成立并维护永久的和平,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是二战后一直存在地区冲突,所以选B。 14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答案】A【解析】考点:冷战。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此时苏联并没有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在1947年,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美国百姓敌视苏联,排除D项;根据数据可知美国朝野上下都敌视苏联,说明美苏冷战有其必然性,故选A。15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从题干内容可知,宪法起草委员会由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及其他人士组成,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的平等精神。所以应选B。16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根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即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即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BCD与材料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1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C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答案】D【解析】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明确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是在1954年一届人大上,但是A不能说明宪法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是在1956年;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在1949年,因此C项错误。综上所述,D最符合题意,1954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8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建国初期“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A它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B它使我国丧失了同苏联的平等关系C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D它使我国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中国初期我国奉行对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针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由此可知C项正确19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答案】B【解析】考点: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记载的是亳州只有两家能织出“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的轻纱,所以他们两家“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目的是防止自己的技术外传,故选B。 20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晚明时期,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国贸易顺差。对这一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地区B贸易结果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C刺激了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太湖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D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答案】A【解析】考点:近代前夜的中国对外贸易。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近代前夜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出超的状态,大量的白银进入到中国市场,这并不能说明西方比中国落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需求量少也是重要的原因。21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这说明唐朝()A商品经济活跃 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答案】B【解析】考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说的是凡官私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必须送交有关官府检验校正,京师地区的检验工作由尚书省金部司和太府寺主管,地方的检验工作由各州县衙门负责。经检验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关官府签署封印后方可使用。说明唐朝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故选B。22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答案】D【解析】考点:重农抑商。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B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D项正确。2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答案】B【解析】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表述,可知,发现美洲、绕过非洲航行、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把美洲殖民化等活动都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出现的,而开辟新航路所引发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则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4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标志 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 东印度公司发行的铜币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答案】C【解析】考点:东印度公司。图片一中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图片三中的“荷属东印度公司”说明东印度公司是为政府服务或者说是打着政府的旗号的,但是不能体现是商业股份制企业、金融证券公司、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故排除ABD,武装商船则体现是对外殖民扩张的,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 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2) 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0分)(3) 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8分)【答案】(1)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4分,每点2分,错别字不给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任答2点,4分) (2)尝试: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已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结果成立皇族内阁,证明是场骗局;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郑权被袁世凯所窃取。(任答2点,给6分,事件、目的、结果各1分) 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任答2点,给4分) (3)文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4分,每点2分) 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师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答2点,给4分)【解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共和制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954年宪法。(1)第一小问文件结合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史实来列举即可,如英国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标志着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第二小问要进行多角度分析思考,可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弱以及建立宪政的途径,思想上启蒙运动和本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抓住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实行宪政的重要事件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围绕这些历史事件来叙述即可。第二小问可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中国宪政的不利因素,如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都推动新中国宪政建设;第二小问可从宪政具体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影响宪政实现的因素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即可。 26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6分)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 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4分)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 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 【答案】(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 (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2分)西方城市自制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2分) (3)现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4分)【解析】考点: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中外城市化比较。本题以古代和近代东西方城市文明的不同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1)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政治上主要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2)本问注意从两个角度作答,中国方面和西方方面。从中国:“朝廷控制”司法随意”;欧洲:“自治和独立”“法典保护”“商业影响大”分别进行理解分析,组织语言作答。(3)通过诺表格数据对比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远低于同时期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滞后,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2分)说明:“二战”中纳粹德国战败,雅尔塔体系造成德国分裂,使其处在“冷战”最前沿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开始发生巨变。进入90年代,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4分)示例二:信息:欧洲由分裂对峙到形成一体化。(2分)说明:“二战”后,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使欧洲处于分裂对峙状态。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了经济一体化进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扫除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外部障碍。为适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等趋势,欧洲的联合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4分)示例三:信息: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说明:“二战”后,以美苏分别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全面对抗,形成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示例四:信息:世界经济格局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2分)说明:“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战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崛起,中国改革开放,新兴国家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实行,使世界市场再次趋向统一。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4分)示例五:信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由对峙到一家独大。(2分)说明:“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分别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长期处于冷战对峙局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华约解散,北约扩大。冷战对峙局面就此结束。(4分)(以上示例任选二项即可)【解析】考点: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苏联解体、欧洲一体化;欧盟。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开放性试题,考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审题是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题干中的要求是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比较两幅图片,从国家角度看,明显的是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选择哪一个信息来组织答案,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明显德国的信息更能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从地区角度看,从图片对比中可以发现以前属于华约组织的很多成员国现在都已加入欧盟,概括出欧洲由分裂对峙到形成一体化,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从世界格局的角度看,图一明显体现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图二明显反映的是欧洲的联合与自强,苏联已经解体,进而概括出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信息,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