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阶段测试(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4716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阶段测试(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阶段测试(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阶段测试(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测试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阶段测试(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桧柏(gu) 觊觎(j) 刹(sh)那 怙恶不悛(qn) 令人咋(z)舌 B、毛坯(p) 馄饨(dn) 果脯() 鲜(xin)有所闻 载歌载舞(zi) C、彳(ch) 亍 包扎(z) 毗连(p) 流水淙淙(zng) 刚愎自用(b) D、绯闻(i)症结(zhng) 巨擘(b)不着(zho)边际 戛然而止(j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窍 通牒 流水帐 以逸代劳 鸦雀无声B赝品 凋敝 白内障 掎角之势 牙牙学语C忤逆 蛰伏 啦啦队 出其不意 坐阵指挥D幅员 精萃 天然气 首屈一指 看风驶舵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位发言人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尽管这只是一次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 除了赛车呼啸而过的极速感觉外,还有现场赛车经过时振聋发聩的声音,那绝对要捂住耳朵才可以承受。 D. 由于昨日的会议事关中国队选帅,所以不仅是中国足协新闻委员会涉及到的媒体派出了代表参加,而且其他媒体大批的记者也蜂拥而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B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D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和被边缘化的现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6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7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9-12题。(一)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柯、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间:中间B.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 :约定C.取而葆祠之 葆:通“宝”,珍贵D.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 计:估计,料想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且为之奈何 B. 取而葆祠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木欣欣以向荣 D.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1.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品性的一组( ) 良殊大惊,随目之 五日,良夜未半往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 良因怪之,跪曰:“诺。” 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着眼于“忍”。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C.司马迁记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更令人信服。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3分) (2)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3分) (3)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分宁:今江西修水,是诗人的老家。此诗作于诗人离家别友赴外地任职之时。 (1)这首诗的首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结尾句作简要赏析。(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 论语 )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2)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_,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3)谨痒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 。 ( 齐桓晋文之事 )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4)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 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五、(12分)16、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田园诗是乡村牧童手中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田野、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 送别诗是 17、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下面是鲁迅的好友孙伏园为先生撰写的一幅挽联,请根据句意间的逻辑关系排定恰当的的语序,并用简明的语言点评其表达特色。(4分)痛毁灭 一生呐喊 十月噩耗 叹而已 热风奔流 刈野草 万众彷徨 踏莽原上联:(序号) 下联:(序号) 特点: 18.李明和杨凡是老同学。杨凡的父亲是市图书馆馆长,李明写信向杨凡的父亲借本杂志。这封信在格式、表达、标点方面有几处不当的地方,请按要求把它改正过来。(4分)杨馆长:我虽然没有和您见过面,但我和杨凡是多年的同学,在一个班里读书。今有一事相求:我急需小说选刊第二期,不知您那里有没有。能否借到这本杂志,请您尽快托杨凡告诉我。此致敬礼 李明 2012年9月20日 改正:(1)(只填序号)_改为_(2)(只填序号)_改为_(3)(只填序号) _改为_(4)(只填序号) _改为_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古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走在烟雨迷濛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情倾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小河,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蓬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欸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慢慢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时而赏着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时而看看雨中的景色。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此时,濛濛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蓬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勾画在春雨中,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这就是古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画家、大文豪的吗? 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都湿漉漉的。19、作者为什么说“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4分)答: 20(1)文章第四段末作者连续发出疑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2)全文写景所围绕的中心景物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景物来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 21、文章第六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答: 22、有人说,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纯属多余,应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答: 七、作文(60分)23.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这句话发人深思。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解析】庄重:多指态度(言语、举止)不随意、不轻浮;郑重:指严肃认真。从语句的环境来讲,“庄重”不合语意,且修饰“指出”不当。演示:利用图表、实物或实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 演练:指训练演习,与句意及情景相符。引导:指带领,多含积极的因素;导致,指引起某一结果,且多指引起不好的结果或错误,含消极因素,与第句句意相一致。 4、 答案:D【解析】A.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B项望文生义。“不厌其烦”意为“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意为“烦琐、啰嗦得使人受不了”。C.项应为“震耳欲聋”。“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D. 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5、答案: D【解析】A、成分残缺,应该是“建立制度”,在“全国统筹预算”后”加“制度”。B项不合逻辑,句中的“生活用品”包含了前面的内容; C动宾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搭配;二、(9分,每小题3分)6D(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7B(“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这段文字在最后一段,文中并没有提及薛易简,而是在上文引用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8C(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的不是这一观点)三、(12分,每小题3分)9. A.(“间”闲暇 )10. B(A中的两个“为”分别为连词“因为”和动词“做、对待”; C中的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凭借”和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D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和“向”;B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11.B(句表现了张良对老人言行的惊讶,而非隐忍。句是圯上老人希望张良能隐忍,而不是表现张良具有隐忍的品性)12.B(伏腊祭祀时,张良已死)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 13.(1)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后,就跪着替他穿上。(第1个和第3个“履”是为动用法;业:已经,之后;因:于是、就。每个得分点1分,共4分)(2)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离:通“罹”遭遇;数:屡次;功力:建功效力;要手,难道吗;每个得分点1分)(3)观察圯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互相提醒警示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圯上老人看作鬼神,这是大错特错的。(观,观察,分析;微见,含蓄地表达;察,明察;过,错误;每个得分点1分)14(1)首句借用王维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之典故写送别,(1分)又暗和题目“夜发”,切入主题;(1分)“水东流”又用流水的无情反衬了故人有心。(1分)从而营造了送别时伤感沉重的气氛。(1分)(2)那满川风月无比多情,因理解我的愁绪而满含愁意。诗人采用拟人(或“移情)、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或“借物抒情”“融情于景”),使得诗句含蓄而耐人寻味。(答出手法2分,能简要分析2分) 15.答案:略五、(16分)16、【解析】这道题考查仿用句式以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此处仿写要先找到符合边塞诗和送别诗特征的喻体,然后用两个词概括这种诗歌的风格,并且列出这种诗歌常用的意象。【答案】边塞诗是大漠沙场里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送别诗是陌头江水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 17、【答案】上联: 下联:评点示例:用鲁迅先生所著数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为一联,构思精巧;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表达民众痛失“民族魂”的沉痛心情,含义深远。(“构思”和“含义”各1分,语言准确连贯1分)18、【答案】改为:杨馆长移到这一行的顶格改为:我虽然和您没有见过面改为:删去改为:我急需小说选刊XX年第二期改为:句号改为问号(改对4个即可)六、(18分)19、因为烟雨迷蒙的古镇有一种古典之美、朦胧之美(2分),更有着一种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2分)20、(1)作者面对着古镇旧景的消失,表达出怀旧和叹惋之情,对古老文明的留存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深表疑惑和遗憾,(1分)同时委婉地表现出对古老文明被破坏的深深担忧。(1分)(2)所围绕的中心景物是水,(1分)围绕“雨水、河水”布景,并以此为线索,既因为不论“雨水”还是“河水”,在江南都是很常见的,围绕“水”来写,也就突出了江南风景的特质,同时也为作者表达此次游历江南古镇而得的深切感悟层层铺垫。(1分)21、反问(1分)。因为“水”是江南古镇景色的重要元素,有了水,江南古镇才有了灵气,更重要的是,水是“静之源”,它会给人沉着、宁谧、平和的感觉,也正是这种“静气”陶冶了文化名人的性情,成就了他们亘古流传的美名。(3分)2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如答同意,可表述为:“这就是古镇”一段,已经揭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意旨,也就是细雨中的古镇会给人注入缕缕静气,化解内心的浮躁。如答不同意,可表述为:从结构上说,这一段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完整地记写了此次游历的过程,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说,可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更充分地表明这次游历给作者的心灵冲击是悠长的。(6分)七、作文(60分)23.评分标准参见xx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1.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替他把鞋检了上来后,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子房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丈(说,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他),在别后十三年子房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见到了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黄石。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蔡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蔡祀黄石。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丈赠书的事,也够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2.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脸张良的呢?观察圯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互相提醒警示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圯上老人看作鬼神,这是大错特错的,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道而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的确势不可挡,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用大铁椎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像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柯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圯上老人深为惋惜的。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用傲慢无理的行为来刺激他,让他有忍耐之心,可以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才说:“这小子是可以教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