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457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本次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第卷(非选择题)二部分,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第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刀俎(z) 打烊(yng) 渣滓(z) 戛然而止(g)B澄清(dng) 惩戒(chng) 逡巡(qn) 轻手蹑脚(ni)C迥乎(jing) 鳏夫(gun) 訾詈(c) 半身不遂(su)D畏葸(x) 框架(kung) 偏袒(tn) 锲而不舍(q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星晨 发轫 惺忪 引吭高歌B嗔怪 称颂 斑斓 气凌霄汗C促狭 简捷 攀缘 逆情背理D萌蘖 锻练 葳蕤 不知所踪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受歧视、受奴役的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B山区农村建造房屋应尽可能避开山脚,因为一旦突发泥石流灾害,山脚下的房屋将首当其冲。C比赛前,他踌躇满志地对队友说:“虽然面对的是个强大的对手,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他们。”D因为冯小刚和前期如火如荼的宣传,1942毫无争议地成为xx贺岁档最不能忽视的华语电影。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B亡国之君李煜的一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人能够领会到作者繁华失落之后的哀伤。C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D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些盒子。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B北京、上海等人口输入地区比其他省市享受了更高的高考录取率,所以异地高考放开后,如何防止“高考移民”和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成了相关部门亟待改善的问题。C日前,记者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从11月下旬开始,面积最大的我国淡水湖鄱阳湖迎来越冬候鸟聚集的高峰期,预计本月底到下月初,候鸟迁徙将达到最高峰。D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必须以水上交通为前提,对此有关部门已有考量:发展“水上的士”。这不仅可为水上交通创造条件,减轻道路交通压力,还可带动“环城水上游”。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对此不屑,并将樊迟看作小人。孔子认为,从政者重视了礼、义和信,百姓就会尊敬、服从他,无须自己去种庄稼。由此可见,孔子虽然是为了强调儒家的思想,但也表现了他思想上落后的一面。(论语)B复活节后的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克洛德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极其丑陋的畸形儿,这个畸形儿被人遗弃在巴黎圣母院前廊左侧一个专门放置弃儿的木榻上。克洛德为这捡来的孩子受了洗,并给他取名为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C赤壁大战后,孔明抢先夺去荆州,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然后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接着周瑜想借机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孔明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他只有仰天长叹,连叫数声而死。(三国演义)D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家里,与他的女儿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律师雇用的一个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菲尔)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百戏之祖”的称号象征着昆曲在拥有三百来个剧种的中华戏曲版图内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独特的文化身份:昆曲几乎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肯定和推崇。但这背后有一个看上去很怪异的现象: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与伶人们,并没有改善千百年来形成的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作为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他们虽然并没有在现实舞台上消失,但却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了。昆曲演员也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最低级的一端。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演员、剧场、观众、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不过大量的史料又向我们证明:历代统治者对于戏曲演出文化真实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他们既打压又拉拢,既觉得卑俗低下又觉得兴味盎然。尤其到了明清时代,这种矛盾因为戏曲演出文化的高度发展而显得格外突出。其实从元杂剧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着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参与戏曲文化的方式。文人解决这个文化史上的矛盾,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包括词和乐)”的价值,并将其拔高,高于整体中其他一切元素之上。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曲的独立化”。到了明清,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体制完全不对等的待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断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剧”的内容在进一步丑化、俗化、受打击。打击与丑化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国家威权的大规模删戏、禁戏;二是对艺人活动进行限制管制。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反过来也让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昆曲中以演出为主体的“剧”,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个“普及性”的现象,伴随着十八世纪昆曲普及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曲”与“剧”,它们本是同宗同源,却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纪昆曲内部的历史性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它们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但各自的趋向造成了它们“平行发展”的命运。在各自发展成就的掩盖下,造成了昆曲事业整体的下行。进入新世纪,中国昆曲在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否意味着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的回归已经开始?(节选自昆曲文化的结与解,有删改)7下列对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低级的一端。B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并施”的矛盾态度。C演员、观众、剧场、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D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和伶人们往往是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8下列关于“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曲”“剧”之间保持一种“间离”。从元代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方式。B文人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的价值,将“曲”“独立化”,说明“曲”比“剧”更受欢迎。C到了明清时期,国家或权之下采取的措施及对艺人活动的管制显示出“曲”“剧”完全不同的命运。D十八世纪昆曲内部开始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曲”“剧”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却各自“平行发展”,不能同呼吸共命运。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正因为昆曲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所以昆曲被称为中华戏曲的“盟主”。B十八世纪昆曲发展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伴随昆曲的普及化进程,“曲”“剧”各自发展而昆曲事业整体下行。C虽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但昆剧却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普及性”的现象。D中国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说明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已经开始回归。三、(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2题。张思明,字士瞻。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至元十九年,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省掾。左丞相阿合马既死,世祖追咎其奸欺,命尚书簿问遗孽。一日,召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尽输其赃以入,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帝听忘疲,曰:“读人吐音,大似侍仪舍人。”右丞对曰:“正由舍人选为掾。”帝奇之,曰:“斯人可用。”明日,擢为大都路治中。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乃改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无滞案,迁户部主事。延祜元年,进参议中书省事;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帝大怒,召见切责之,对曰:“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沓。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卿可姑与之,后勿为例。”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久之,近臣疾其特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帝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快快乎?”对曰:“勤政如初。”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岭北戌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急并行,边境乃安。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何为而辞?”对曰:“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帝问:“为谁?朕能从汝。”哈散再拜谢曰:“巨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比召至,车驾幸上都,见于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负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复起汝。”未几,升左丞。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三万七千余卷;尤明于律,与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重纪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选自元史张思明,有删改)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 辟:征召。B帝大怒,召见切责之 切:急切。C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 快快:不高兴。D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 揆:揣度,估量。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径路一开,来者杂沓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B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C帝劳以端砚上尊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D尤明于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张思明“勤政”和“不阿”的一组是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 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 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无滞案,迁户部主事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 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三万七千余卷A B C D第 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4分)(2)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4分)(3)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成惠并行,边境乃安。(4分)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鹧鸪天韩沈兰澳舟中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分)(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自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1)画图省识春风面, 。 ,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2)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李白蜀道难)(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山寺钟鸣昼已昏, 。人随沙岸向江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5)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1分)渐行渐远的乡村王洪勇我对纯粹乡村的最后记忆止于xx年的那个色彩斑斓的夏天,在张北一个叫马裕村的村庄。那种纯粹的乡村影像只有在黑白电影里才能看到,被斜阳覆盖的村中央,有一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柳树,老柳树的躯干虽已斑痕累累,但却仍然枝繁叶茂。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老柳树的树干上建造了无数鸟巢。老柳树下有一口古老的砖井,砖井上架着经年的辘轳,辘轳左边的青石板上坐着两位年轻的女人。女人一边说笑着,一边在飞针走线地纳鞋底,年岁稍长的女子用于纳鞋底的针似乎有些钝了,不时的在自己黝黑的发上蹭一蹭。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她们周围觅食,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小鸡崽们的叫声却是柔弱的。老柳树右边有几株向日葵和几株豆角秧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生长,我想这几株向日葵一定不是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太名贵太有功利性,这几株向日葵在寂寞时光里缓慢生长着,没有人会关心它们的欢乐与忧伤,它们鲜艳的色彩虽然富有诗意,但这种诗意是融入庸常日子的宁静诗意。这些影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一些无奈的时光里我不由得时常想起。xx年再去张北时,我向当地的一名书法家问起马裕村,书法家笑着说,马裕村早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我瞪大眼睛问。书法家似乎有些责怪我的孤陋寡闻,他说:您不知张北在搞新农村建设吗?现在农民都住进高楼了。书法家在说这句话时还带着一点炫耀。我说那么农民以后就不种地了?书法家说怎么不种地了,地还是要种的,只是农村更城镇化了,现代化了。我说以后农民还养猪养羊养猫养狗养鸡吗?书法家似乎认为我提的问题很笨,竟然很欧式地推开双手说,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是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上帝知道现实中全球化的乡村在渐渐地消失吗?在乡村渐渐尘封在岁月深处时,我曾在一个雨意缠绵的周末,一个人悄悄地坐上了去青海的火车,到西北歌王王洛宾生活过的地方去寻找歌王的足迹,然而我的寻找显然是徒劳的。7月的青海湖是寂静的,散漫的油菜花在宁静的时光里缓慢盛开,却没有油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在翠绿的草滩上牧羊。时光是寂静的,油菜花是寂静的,青海湖是寂静的,一切都是寂静的,而我却是哀伤的。我知道我不会在这个遥远的地方找到那个美丽迷人的牧羊女,我也知道王洛宾早已成为过去时,但我仍然要去寻找,我要去寻找什么呢?其实我的寻找就是一种和青春有关和故乡有关和诗以及音乐有关,更和梦想有关的乡村情结。这份乡村情结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烙在心灵深处的乡土情结。一个人不管走出多远,漂泊多久,他的内心都装着一方故乡的泥土,即使他故乡的土地贫瘠而荒凉,他也在深深地爱着他的贫穷的故乡,因为这块热土埋藏着他的根脉,润泽和滋养着他的成长。每一个有乡村生活史的人,心灵深处都会有一方温情和诗意的热土,这方热土就是你精神家园的依托。你乏了累了,它会拥抱你,为你奉送宽厚慈祥的微笑;你潦倒落魄,它会收留你,用温情的双手抚平你心灵的伤口。可是,在这个浮躁忙乱的世上,哪儿还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呢?现实中的乡村即使还保存有一些自然的影像,但往往已失去了生活的韵味,更缺乏精神的底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同时兼具这些特质的乡村只存留在我们的理想中。理想中的乡村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走远,就像牧歌要从草原上消失一样,我们很难再看到一处用玉米秸秆围起来的农家小院,玉米秸秆上爬满了绿色的豆角秧和牵牛花,粉红色的牵牛花是喇叭状,牵牛花娇艳的喇叭筒里注满了晶莹的露珠,而一位梳着麻花辫子的少妇正站在绿篱笆的一株杨树下,一边纳鞋底,一边和年老的女人说话。让我们苦苦守望的乡村真的在渐渐消失,那些用来饮水的老砖井,那些把女人的容颜都纺老了的木制纺车,那些结构简单的黑白露天电影,那些残存的土墙头,那些银白色的月光下我们所大声歌唱的美好的歌谣。理想中的乡村在远逝的岁月深处,在泛黄的黑白照片里,在我们懵懂的童年记忆里。那里有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观,那里有最俭朴的原生态生活。那里天空没被污染,大地绿草如茵,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存,每一株绿草每一片落叶都能找到生存的尊严,每一个人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散淡而宁静,没有大喜,没有大悲,充满温情,永远安详。而我们的乡村正在渐渐消失,给我留下的是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选自散文百家2011年第9期,有删改)16全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乡村?题目“渐行渐远的乡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17文章第(5)段叙写青海湖有何作用?(6分)18对马裕村的消失,“我”与书法家分别表现出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6分)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段中“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与“马裕村的向日葵”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模式,鲜明的对比中凸显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内涵。B文中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优美的文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图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这幅图景代表着作者心目中一种最理想最优秀的生活模式。C文中说“乡村情结”“和青春有关和故乡有关和诗以及音乐有关,更和梦想有关”,形象地说明“乡村情结”与整个农耕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D文章结尾说乡村“给我留下的是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这些记忆来自有着“纯粹的乡村影像”的马裕村和“寂静的青海湖”,也来自于“我”内心理想中的故乡。E本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通过叙写乡村的沧桑巨变,并通过“消失”“走远”“远逝”等词语的反复,突出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给“我”这样习惯怀旧的人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六、(15分)20为前进学校高二(1)班写一则校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15分)要求:(1)符合特定的情境,可以合理想象。(2)符合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要重点展示班级特色。(3)运用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4)不少于200字。七、(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文学大师闻一多先生说过:“文学创作应该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文学创作如此,考场作文也如此,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依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作文不得脱离材料。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一、(18分,每小题3分)1.B(戛ji,訾z,框kun)2.C(晨辰,汗汉,练炼,踪终)3.C(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4.D(A顿号改为逗号,主谓短语的并列。B间接引用,引号内的后一个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C“下端开了裂”后面应该是冒号。前后构成分总关系。)5. A(B搭配不当,应为“亟待解决的问题”。C语序不当,应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D成分残缺,应为“为开辟水上交通创造条件”)6.C(事件顺序叙述错误。应为“然后周瑜想借机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孔明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接着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二、(9分,每小题3分)7.B(答非所问,不是缺失的原因)8.B(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曲”比“剧”更受文人欢迎的意思)9.C(A项构不成因果,也不是“所有剧种”; B项张冠李戴,“与昆曲普及化进程相伴随”的应该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D项涉及到文章最后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原文是设问句,并不是反问。)三、(9分,每小题3分)10B(切:严厉)11C (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作“用”。 A项中第一个“者”的意思是“的人”,第二个“者”无意义。B项中“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D项中“于”都是介词,第一个“在方面”,第二个表比较。)12C四、(28分)13.(1)所以我宁可违抗皇上的旨意而获罪,也不忍心毁坏祖宗的成法,让天下的老百姓得以窥测陛下的深浅。(“获戾”“隳”“四方”各1分,大意1分)(2)皇帝身边的大臣憎恨张思明执法严峻刚直,每天造谣离间,因而离开中枢出任工部尚书。(“疾”“峭直”“构谗”“间”各1分)(3)岭北戍边的士兵大多是贫困的人,由于年成不好,相继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张思明恩威并施,边境才得以安定。(“岁凶”“相挺”“乃”各1分,大意1分)14.(1)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2)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2分) 15.(8分,每空1分。每少、漏、添1字扣一分。)(1)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2)连峰去天不盈尺 砯崖转石万壑雷(3)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渔梁渡头争渡喧 余亦乘舟归鹿门(5)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五、(21分)16.答:三类:记忆中的乡村 现实中的乡村 理想中的乡村 (3分)情感:失落、怅惘;眷念(依恋)、怀念。(各1分,共2分)17. 答:通过作者亲历,表现令人向往的牧场美景已不见,令人怀恋的乡村生活已走远;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渐行渐远的哀伤。从乡村影像巧妙地过渡到乡村情结,为下文对乡土情结的抒情议论作铺垫。(一点2分)18.答:“我”:否定(吃惊、遗憾、失落)(1分) 理由失去了自然天成的美丽景观消失(自然的影像);逝去了最俭朴的原生态生活(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乡村情结找不到根脉,精神家园找不到依托(失却了精神的底蕴)。(3分)书法家:肯定(高兴、赞赏)(1分)理由: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生活生产水平均有提高。(1分)19. 六、(15分)20.评分要求:不符合特定的情景,未能重点展示班级特色和解说词的文体特点,扣5分;想象不合理,扣3分;缺少一种修辞手法或使用不恰当,扣3分;少20个字,扣1分;错别字1个扣1分。七、(50分)21.参照xx年江西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张思明,字士瞻。张思明聪明过人,每天读书能记诵千言。至元十九年,以侍仪司舍人的身份被征召为御史台掾,后又被征召为尚书省掾。左丞相阿合马死后,世祖追查他奸欺的罪行,命令尚书簿讯问他的余党。一天,皇帝召见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把他所有的赃物运入宫中。思明抱着文件跟随进宫,当时天色已近黄昏,皇上命令张思明读文件,从黄昏一直到天亮,皇帝仔细地听着,忘记了疲劳,问:“读书人的吐字发音,很像侍仪舍人。”右丞回答说:“他正是在做侍仪司舍人时被征召上来的。”皇帝很欣赏张思明的才能,说:“这人可以任用。”第二天,任命张思明为大都路治中。张思明认为是越过等级提拔,坚决推辞,于是就改任为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征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没有滞留的案件,升迁为户部主事。延祐元年,晋升为参议中书省事;三年,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仁宗即位,和尚妙总统被皇帝宠幸,命令中书省给他的弟弟封五品官,张思明坚决不答应。皇帝大怒,召见张思明,严厉地斥责他,张思明回答说:“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天下的公器。小路一开,进来的人就杂而多。所以我宁可违抗皇上的旨意而获罪,也不忍心毁坏祖宗的成法,让天下的老百姓得以窥测陛下的深浅。”皇帝心里认为他的话是对的,然而已经许诺了妙总统,说:“你姑且给他这个职位吧,下不为例。”于是任命其弟为万亿库提举,不给具体官职。过了一段时间,皇帝身边的大臣憎恨张思明执法严峻刚直,每天造谣离间,因而离开中枢出任工部尚书。仁宗问左右的人:“张士瞻在工部没有不高兴吗?”臣下回答说:“还想当初一样勤政。”仁宗嘉许赞叹,命令授张思明宣政院副使。五年,授官西京宣慰使。岭北戍边的士兵大多是贫困的人,由于年成不好,相继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张思明恩威并施,边境才得以安定。于是上疏奏议和林运粮不方便事十一条,皇帝以端砚和上等的酒樽犒劳他。恰逢左丞相哈散辞职,皇帝不答应,哈散请辞的意愿更坚决,帝反问他说:“为什么要辞职?”哈散回答说:“我自己估摸自己的才能浅薄,恐怕耽误皇帝的国事,如果一定要任命臣,希望推荐一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帝问:“是谁?朕一定答应你。”哈散再拜谢曰;“臣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为中书参知政事。等到召他来了以后,皇上临幸上都,在路上接见了他,皇上安慰勉励他说:“你向来不辜负我的器重信任,所以我采纳了哈散的意见,再次起用你。”没过多久,升任张思明为左丞。张思明平生不积蓄财产,收藏了三万七千余卷书;尤其熟悉明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和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 重纪至元三年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