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统一考试物理试卷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357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统一考试物理试卷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统一考试物理试卷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统一考试物理试卷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统一考试物理试卷 含解析一、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1核反应方程中的X表示 A质子B电子C光子D中子【解析】答案:B 根据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可知X的电荷数为90-91=-1,质量数为234-234=0,所以X是电子。2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解析】答案:A 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中,用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约占1/8000)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甚至大于90。而汤姆孙的“枣糕模型”是不能解释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也就是说“枣糕模型”是不正确的,卢瑟福通过分析认为:若要使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那部分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这样才能使粒子受到足够大的斥力,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所以,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有关C、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D、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解析】答案:C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发生衰变;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的元素都能发生衰变,A错误。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是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都没有关系。例如,一种放射性元素,不管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提高温度,都不能改变它的半衰期,这是因为这些都没有改变原子核的结构。B错误。 射线是高速的氦核粒子流,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射线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不带电)。在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射线不带电,没有电离能力,但穿透能力最强。C正确,D错误。4如图所示,1、2、3、4为玻尔理论中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处在n=4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发出若干种频率不同的光子,在这些光子中,波长最长的是An=4跃迁到n=1时辐射的光子Bn=4跃迁到n=3时辐射的光子Cn=2跃迁到n=1时辐射的光子Dn=3跃迁到n=2时辐射的光子【解析】答案:B 根据(c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频率)以及可知,跃迁时的能级差越小,辐射光子的频率越小,波长越长。5太阳因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其质量不断减少。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约为41026J,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太阳每秒钟减少的质量最接近A1036kgB1018kgC1013kgD109kg【解析】答案:D 根据质能方程有,。(可进行估算:6动力学的奠基人是一位英国科学家,他于1687年出版了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的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阿基米德【解析】答案:B 7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1,水流的速度为v2。为使船行驶到河正对岸的码头,则v1相对v2的方向应为 A B C D【解析】答案:C v2的方向是河岸的方向,要使船能行驶到对岸的码头,需要使船的实际速度,即v1和v2的合速度与河岸垂直,也就是与v2垂直,如图所示。8在物理学中,把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定义为“加加速度(jerk)”。加加速度在车辆、电梯等日常生活和工程问题中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加加速度的单位是Am/sBm/s2Cm/s3Dm2/s3【解析】答案:C 由题意可知,加加速度,所以加加速度的单位应为。9如图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A等于零B不为零,方向向右C不为零,方向向左D不为零,v0较大时方向向左,v0较小时方向向右【解析】答案:A 解法一:采用隔离法分别对物块和斜劈进行受力分析。 图1 图2 图3 图4 物块的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G1是物块所受的重力,N1是斜劈对物块的支持力,f1是斜劈对物块的摩擦力,F合是N1和f的合力,与G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合的方向为竖直向上。 斜劈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G2是斜劈所受的重力,N是地面对斜劈的支持力,N1和f1分别是物块对斜劈的压力和摩擦力。f地是我们假设的一个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 需要注意的是N1和N1、f1和f1是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可知f1和N1的合力F合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F合方向相反)。如果用F合等效替代f1和N1,则斜劈的受力情况可用图3表示。从图3中我们可知,如果假设地面对斜劈有一个摩擦力f地,则在水平方向没有其他力与f地抵消,合力不为零,斜劈不可能保持静止,所以f地不存在。 解法二:可将物块与斜劈视为一个整体,则这个整体的受力情况如图4所示。可看出,系统在水平方向没有其他力的作用,所以地面不可能对系统有摩擦力的作用。10一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由于受到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其轨道半径会缓慢发生变化。若卫星绕地球运动一周的过程都可近似看做圆周运动,则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卫星绕地球运行的A半径变大,角速度变大,速率变大B半径变小,角速度变大,速率变大C半径变大,角速度变小,速率变小D半径变小,角速度变小,速率变小【解析】答案:B 当卫星在某一半径为r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会有 其中G为引力常量,M为地球质量,m为卫星的质量,r为轨道半径,v为卫星在该轨道的线速度。此时,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力,而是在轨道r上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当两者相等,卫星能稳向在轨道上。 由于气体阻力的作用,若轨道半径不发生变化,卫星的速度会变小,这时就会有,即提供的向心力 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向心运动,轨道半径r会变小。 当卫星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新的轨道上做圆周运动时,根据可得,由于轨道半径r变小,所以卫星的线速速度v也会变大,角速度变大()。11两个物体在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经过一段时间分别与水平地面发生碰撞(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后反弹,速度大小不变。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答案:D 这道如果仅仅是选出答案,可以把握两点即可:1物体触地反弹后,速度方向要发生改变,所以图线在t轴的上下都有分布,A、B都不正确。 2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受空气阻力作用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比不受阻力的物体小,落地的时间也就长,所以C不正确。 不受阻力作用力的物体只受重力,不管在下落过程还是在上升过程,都做加速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为g,其v-t关系如选项D中虚线所示。而受阻力作用的物体,受重力和阻力作用。在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由此式可知,随着速度v逐渐变大,a会逐渐变小,图线在图中斜率会逐渐变小;物体与地面碰撞反弹后,在上升的过程中,其加速度,随着v逐渐变小,a会逐渐变小,图线在图中的斜率会逐渐变小,最后趋近于g(与虚线斜率相同)。12如图所示,一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设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与静摩擦力的合力为F1,F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下列关于F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F1指向右上方,且一定大于 BF1指向右上方,且可能大于 CF1指向左上方,且一定大于 DF1指向左上方,且可大于【解析】答案:D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会随F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图1 图2 图3 当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此时重力mg、水平力F、支持力N的合力为零,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0。 当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此时f的方向为沿斜面向下,N、f的合力F1在N的左侧,此时。 当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此时f的方向为沿斜面向上,N、f的合力F1在N的右侧(但没有超过竖直方向),此时t1时,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汽车开始追赶自行车。因此,当t=t1,即汽车的速度等于自行车的速度时,两者距离最大。因为汽车和自行车是同时、同地出发,所以当两者运动的位移相等时,汽车追上自行车(设此时t=t2)。(在图中v-t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若要汽车与自行的位移相等,只要图中绿色三角形与黄色三角形面积相等即可,可知t1=t2。)(1)当时,两者距离最大。则从自行车超过汽车到两者距离最大的时间s这段时间内汽车和自行车运动的距离分别为mm所以它们间的最大距离m (5分) (2)设汽车追上自行车所需时间为。这段时间内汽车和自行车运动的距离分别为又因为所以s(3分)20(9分)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求:(1)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H;(2)地球表面在两极的重力加速度g;(3)地球表面在赤道的重力加速度g0。【解析】(1)假设一颗质量为m1的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H。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3分) (2)因为在两极地球自转的半径为零,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相等。设在地球极点处一物体的质量为m2。则有所以(3分) (3)方法一:假设一个质量为m3的物体放在赤道地面,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需要一个向心力,这个向心力由万有引力与地面对物体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即有。而这个物体静止在地面上,我们可以认为,所以有所以(3分) 方法二: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分力。如图1,当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由于物体要随地球一起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轨迹为所处的纬度线,圆心为O2),万有引力F万的分力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F向;万有引力F万的另一个分力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力G。 图1 图2 当物体所处的纬度不同时,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轨道半径r不同,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不变的,因为,所以F向会随纬度不同而变化;如果将地球视为均匀球体,则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F万不变,则万有引力F万的另一个分力重力G会相应发生变化。具体来说,物体离赤道越近,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越大,F向越大,物体的重力G就越小,此处的重力加速度g0就越小;物体离极点越近,r越小,F向越小,G越小,g0越小。(从赤道到两极,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越来越大,重力加速度越来越大。) 注:实际情况中,F向相对万有引力来说很小(在图中F向应该很短为了能看清楚,故意画长了),物体的重力G与万有引力F万是很接近的,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方向也很接近)。 在题中,当物体在赤道上时,F万、F向和G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如图2。则三者之间的数值可表示为,也就是,由此式可求得。21(12分)如图所示,质量M=8.0kg、长L=2.0m的薄木板静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m=0.50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以速度v0=3.0m/s从木板的左端冲上木板。已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0.20,重力加速度g取10m/s2。(1)若木板固定,滑块将从木板的右端滑出,求:a滑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时间t;b滑块从木板右端滑出时的速度v。(2)若水平地面光滑,且木板不固定。在小滑块冲上木板的同时,对木板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如果要使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假定滑块与木板之间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解析】(1)a滑块在木板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3.0m/s,位移为L=2.0m。滑块在滑行的过程中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滑块加速度的大小m/s2 设滑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时间为t,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所以s 或 s(舍)(3分) 之所以要舍去s,是因为如果木板足够长,当s时,滑块就静止了。 bm/s(2分) (2)设当F=F1时,滑块恰好运动到木板的右端,然后与木板一起运动。在滑块与木板有相对滑动的这段时间内,滑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这段时间为t1,滑块与木板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1,则有 所以s,m/s 所以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所以N 所以,当N时,滑块不会从木板的右端滑出(4分) 当滑块与木板共速后,只要不发生相对滑动,滑块就不会从木板的左端滑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滑块与木板共同运动的加速度,而滑块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因此,滑块不从木板左端滑出需满足的条件是,即N。(3分)所以滑块不从木板掉下的条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