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4146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学法提示 1.学习新闻,要了解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阅读新闻,首先要关注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本单元的新闻在这些方面各有特点,需要区别对待,仔细体会。 2.无论是新闻还是报告文学,在内容上都有新闻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要注意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学会筛选出新闻事实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把握新闻的内容,了解新闻的意义。 3.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注意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写人叙事的手法,了解文学化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反映的生活深度和广度。,10 短新闻两篇,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有关英国管治香港的历史,情况大致如下: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的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本文就记录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军于1939年在波兰布热金卡附近建立的一所关押和处死犹太人的监狱,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在押人员有7 000多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写的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构成消息的要素一般概括为“5个W加1个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以及结果如何(How)。结构形式是以“倒金字塔式”为主,即把重要的、急于向读者告知的内容放在前面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中。,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 (1)易帜: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帜,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文中指更换国旗。 (2)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3)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4)撰写:写作。 (5)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标记 标志 辨析:“标记”和“标志”意思相近,都有动词词性和名词词性。标记:动词,标注上记号;做出标志;名词,标志,记号。“标志”又写作“标识”:名词,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动词,表明某种特征。两者的区别在于“标志”更突出事物的“特征”。 例句:为了减少盲目性,他在地图上标记了旅游路线。 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心智 心志 辨析:“心智”,思考能力,智慧;“心志”,意志品质。 例句: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球队虽然已经具备了应战的技术,但还需要磨炼一下心志。,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把握新闻的特征 1.新闻的标题一般是对新闻内容的简要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符合这一特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符合,只是更形象生动,更能显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表面上写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际上象征了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怎样的行文顺序展开的? 参考答案: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从6月30日下午4时30分写到7月1日0时40分。在介绍每一仪式时又适当地插入新闻背景材料。,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新颖而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痛恨和反讽;表达了作者不愿看到历史重演的美好愿望。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有没有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没有。可从题目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看出。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行文顺序展开的? 参考答案:主要写了人们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按照参观者的游踪依次写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里陈列的情况和纳粹的罪行。,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体会语言和手法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参考答案: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的回归,宣告的是英国管治的终结,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并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涵。,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导学号79380026“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意味深长,该怎样理解其内涵? 参考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并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参考答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5.导学号79380027“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提示:这篇报道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的现场,而是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 参考答案: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的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了对英国人踏上香港、开始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这两篇新闻的标题与一般的新闻标题不同,其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请加以对比探究。 提示:别了,“不列颠尼亚”仿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两者手法和目的相似;“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则设置悬念,引人思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的“一秒之争” 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十年前,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背后,曾有一秒之争。作为当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了这段至今仍令他激动不已的故事。 一九九七年四月的一天,解放军军乐团接到一项任务,要组成一支三十五人的乐队,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由于建芳担任指挥。“接到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于建芳说。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排练,于建芳带领乐队赴港。“我们大概是在六月二十五号左右到香港,当时还有三军仪仗队的队员。”于建芳回忆说,“我们到香港后没有穿军装,但还是有香港市民通过腰间的皮带认出我们是解放军。”,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到香港后,解放军军乐团和准备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皇家乐团进行了几次合练。这时候,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六月三十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七月一日零时零分一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于建芳回忆说,“军乐团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如果英方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是我们和他们的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历史性的时刻逼近了。六月三十日晚二十三点十分左右,军乐团进入交接仪式的现场香港会展中心。“进入会场后,鸦雀无声。我心想,嘉宾们怎么还没到。等我抬头一看,发现会展中心坐满了人,可是没有人说话,气氛非常凝重。”于建芳说,这时候他心里就更紧张了。 按照事前的约定,在交接仪式开始二十分钟前,双方的乐队轮流各演奏四首乐曲,为会场营造气氛。“我们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茉莉花。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后不久,会场的紧张气氛开始融化,嘉宾们开始窃窃私语。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奇妙的作用。”,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激动人心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二十三点五十九分,英国乐队开始演奏上帝保佑女王,降英国国旗。“正常情况下,英国国歌需要五十多秒,可是他们一演奏我就觉得不对劲,节奏比平时还快了不少。结果,他们只用了三十多秒就演奏完了。我们只做了如果英方拖延时间,我方坚决按时奏响的准备,没想到他们会加速演奏。” 这等于给中方军乐团留出了二十几秒的空白时间。“这是令人窒息的二十几秒钟。我看见李鹏总理抬起手腕仔细地看了看表。我的心也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于建芳小声问身边的联络官张景山:“怎么办?”张景山回答:“不管它,按原计划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表。在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五十八秒半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举起指挥棒。零时零分零秒,指挥棒准时起拍,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交接仪式结束后,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张业遂第一个跑过来,紧紧抱住于建芳说:“建芳,太准了!”于建芳回忆说:“可能我当时太紧张了,耳朵充血,一直觉得国歌的声音有点小。其他人告诉我,那天的国歌格外嘹亮。”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07年5月23日电),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这则新闻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新闻的第一段概括介绍了新闻的当事人和中心事件,有提纲挈领、引出下文的作用。 2.这则新闻采访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这篇新闻采访稿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在结构安排上相似,都是按照事件的进程报道事件发生的经过。但在写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了新闻事件与新闻背景交相呼应的写法,增加了新闻的历史感;而本文以记叙被采访人的谈话为主要内容,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凝聚和平与正义的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社论 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时刻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以一场盛大的庆典重温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一个国家的和平追求。,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铿锵的步履、雄壮的乐曲,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家国破碎、山河喋血的岁月。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神州大地烽火连绵,中国共产党如砥柱中流,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御外侮,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意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将一次伟大胜利永远地写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人类和平的史册。,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历史应该铭记,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由此开启。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未能摧毁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却激发出这个古老民族前所未有的觉醒与奋进。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亿万人民同仇敌忾,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书写下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凝聚成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激荡起救亡图存、奋勇自强的洪流巨浪,一个渡尽劫波的国度踏上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历史应该铭记,中国在现代世界的大国地位由此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中国的不屈抵抗,率先顶住了法西斯势力猖狂的势头;中国的持久抗战,有力粉碎了法西斯势力合流的图谋。无论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建与巩固,还是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设计与实现,中国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构建者、维护者。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登上了世界舞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战争的苦难惨绝人寰,战争的记忆刻骨铭心,珍爱和平、维护和平,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然而,70年过去了,仍然有少数人无视历史事实,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可能重蹈覆辙,这些倒行逆施不仅是对历史的公然藐视,是对国际秩序的公然破坏,更是对和平潮流的公然挑衅。,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重温历史,不是要沉溺于苦难和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永驻、让正义长存。中国首次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专场阅兵,就是要传递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价值,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凝聚和平的共识。在70多年前的那场正义战争中,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携手并肩,共同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今天,世界各国更应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将和平、进步、发展的主题写在人类共同栖息的这个星球。,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70年前,我们确立了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如今,在走向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开启了一次新的伟大进军。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筑牢抗战记忆、弘扬抗战精神,我们就一定能用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的道路,在复兴之路上取得更大的胜利、收获更多的光荣。(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第1版),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民族独立,同时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这篇社论的主旨正是唤醒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及珍惜,唤醒世界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真爱,表明了我们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随着“不列颠尼亚”号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宣告结束。然而永远洗刷不去的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块大陆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暴行,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运用方向 珍爱和平、忘记与铭记、历史的记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970年12月7日,正在华沙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当勃兰特伫立凝视一幅幅清晰的受难者的浮雕时,突然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1985年时任德国总统的魏茨泽克发表了著名讲话:“德国应明确承认战争罪责。”1994年5月,德国众议院修改刑法,规定不管以何种形式否定屠杀犹太人的历史都将被判刑。1995年1月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50周年之际,时任德国总统的赫尔佐克访问奥斯维辛时,再次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暴行请求波兰人民宽恕。 运用方向 铭记历史、勇于认错、以史为鉴,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已不仅仅是南京人、中国人的悲痛记忆,它更是人类的浩劫、世界的记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做法,让世界记住了历史悲惨的一幕,将日本军国主义钉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运用方向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如何拟写新闻的导语 在新闻稿中,导语是灵魂,一篇稿件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内容必须包含其中。导语要概括一篇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使人看到导语就可以了解整篇稿件的要点。“立片言以居要”是导语的特点。那么,如何写好导语? 1.导语要突出精华,抓住重点。对于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及如何等要素,要进行一番审慎衡量,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 2.导语要简洁明了,活中见奇。导语要打破单一化、程式化的模式,要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好的导语要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同时要做到活泼、新颖、有趣,吸引读者阅读。,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3.导语要先声夺人,构思巧妙。导语不是任意从新闻中选取一段文字安置在新闻开端就可以,而必须截取新闻中最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那部分,要与新闻主体有效衔接,避免与标题重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根据导语的有关知识与要求,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写一则短新闻,力求导语部分简洁、新颖、活泼。 写作示例: 希望永不放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是山东省30多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但在山东省平邑县玉荣石膏矿,1月29日传出的一则消息却让在场的所有人心头一暖:井下200多米矿井中的4名工人,在被困36天之后终于获救。至此,平邑县玉荣石膏矿坍塌事故中被困的29名矿工中,获救人数上升到15人。,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长达36天的救援,创造了我国矿难救援时间最长的纪录。此次救援是国内大口径钻孔救援成功的首例,也是世界第三例通过钻井打孔实现井上成功救援的案例。在215米深的黑暗而潮湿的井下,被困矿工们怎样熬过了这漫长的日日夜夜?昨天下午,最后一个升井矿工华明喜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讲述了那段生死历程。 北京时间1月29日22点49分,36岁的华明喜最后一个被消防救生吊带提出地面,在升井那一瞬间,他一遍遍大声喊着感谢:“感谢党,感谢政府,我谢谢你们,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此时,距离他被困地下已经过去了36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