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794858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冬病夏治,冬病冬治,何谓“ ”疗法,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属于中医的虚、寒、里、阴等病症,临床常见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各种症状。冬病长期反复发作,容易耗伤阳气,导致肺、脾、肾、鼻、肢体经络、等系统的缠绵难愈病症,如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疼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之法,借用自然界“温”、“热”之性,加上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以预防、减少、减轻冬令时节“冬病”的发生。,“冬治”指在冬季三九时节,正值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之时取温经通阳之法,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祛除。,“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而进行三伏贴;冬季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取温经通阳之品,温通经络,散寒祛痰以护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冬病夏治-历史渊源,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民间常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与本方法相同。,晋代肘后备急方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清代理瀹骈文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准。,冬病夏治-作用机理,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证,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想晾干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而且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应用特点,1.顺应四季,择时而治。 2.重治未病,防患为先。 3.外治为主,兼施内治。 4.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手段,1.穴位贴敷(三伏贴):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2.中药内服(三伏补) 3.针(三伏针)灸(三伏灸) 4.穴位注射 5.拔罐 6.刮痧 此外还有中药热敷、中药洗浴、中药熏蒸、药液浸泡、药酒涂擦、饮食调养、穴位按摩等。,适应症,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5.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6.慢性皮肤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其他 虚寒型体质的人群。,禁忌症,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 2.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3.瘢痕体质者。 4.处于某些疾病发作期,如:发热、咳血。 5.孕妇。 6.实热型体质的人。,冬病夏治-时机,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各贴一次,连贴三年,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一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冬病冬治-时机,一九:12月22日 二九:12月31日 三九:1月9日,各贴一次,连贴三年。,贴敷持续时间因人而异。 小儿一般以0.5-2小时为宜,最长不超过4小时。 成人一般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注意事项,1,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痒感、烧灼感、刺痛感是药物起效的表现,局部潮红效果最好。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揭掉。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等到最后一次,贴敷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有时候皮肤起泡效果更好。,2,贴好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剧烈运动,不曝晒以免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物的胶布会脱落。 3,药物取下后可以洗澡,但禁用冷水,不要搓背,不用沐浴用品,清水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 4,贴敷期间忌生冷、辛辣、腌腊及肥甘滋腻之品。 5,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点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康霜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可外涂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外涂抗过敏药膏。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找专业医生就诊。,注意:出现上述情况时,均应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要搓、抓局部皮肤,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冬病夏治要避免四大误区: 1.“冬病”非要夏天治。 2.“夏治”有疗效见好就收。 3.紧靠“夏治”平时可不治。 4.发疱越多疗效越好。,常用穴位及作用,膻中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主治:胸闷、咳喘、心悸、心慌气短、乳汁不足等。,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外感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颈肩部肌肉痉挛或疼痛。,定喘 定位:第7劲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肩背痛、落枕。,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哮喘、肺炎、支气管炎、胸满、骨蒸潮热、盗汗、胸背痛。,脾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脘腹胀满、纳差、呕吐、泄泻、痢疾、黄疸、水肿、便血、崩漏。,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腰背酸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盆腔炎、耳鸣、耳聋、目昏、水肿、肾炎、神经衰弱。,足三里 定位: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膏肓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主治: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吐血、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神经衰弱、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 下3寸。 主治:少腹疼痛、虚劳冷惫、中风脱症、遗精、阳痿、泄泻、尿频、肠炎、盆腔炎、崩漏、痛经、不孕、月经不调。,心腧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闷、胸痛、心悸、咳嗽、哮喘、癫痫、狂躁、健忘、失眠、遗精。,风门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头痛项强、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胸背痛、荨麻疹。,关元腧 定位: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泻泄、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腰痛。,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