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上.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685939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性 基础性 综合性 开放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上、三下)简介李 亮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注重体现教材的“民族性”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4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教材内容的安排立足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目标集中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给教师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空间。6注意从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并且注意研究、学习国内外其他版本的母语教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7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和典范性。其标准是:(1)所选课文力求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2)题材、体裁、风格力求丰富多样,整本书或整套书的内容应体现合理的文化构成;(3)广开“材”路,多编少搬。8坚持“集思广益,开门编书”。一方面在编写组内部倡导精诚合作、精益求精、超越自我、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发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语文教材建设的各界人士参与编写工作,争取知名专家的指导,走编写人员、课程和教学专家、第一线教师“三结合”的教材编写的路子,使教材建设能够真正凝聚起集体的智慧。二、教材的框架体例和基本内容三年级上、下册属中年级段,其架构主要有四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单元练习。整套教材的结构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1学习习惯。该套教科书每册开头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以图片方式呈现,将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有序而又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承接前几册教材安排的“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等习惯要求,三年级教材分别安排了以下内容: *“主动预习和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以后各册还将陆续安排读报、写日记、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以及多种渠道学语文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意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文。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在选文上坚持三种价值取向:一是文化性。即所选的每一篇材料力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整本或整套教材的文化构成也尽可能均衡合理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建构他们自己的文化;以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有写人的如孙中山破陋习卧薪尝胆军神,有记事的如第八次金子掌声,有状物的如石榴石头书,有描景的如西湖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等等。全册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国、外国,情感、理性等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二是时代性。即所选课文力求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三年级下册中选人的几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放飞蜻蜓槐乡五月海底世界美丽的南沙群岛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水上飞机狼和鹿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这些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饱含着现代人应有的价值观。三是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从文章内容到语言表述,从课文插图到装帧设计,都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使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图文并茂,相信会为儿童喜闻乐见。课文大多是新面孔,少有传统篇目。少用或不用传统课文,并不是因为这些文章不好,而是因为编者们相信,“在中华文化的典藏中,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一定还有更好的资源。发掘标志文化精品、语言精萃的高品位课文奉献给儿童,这是语文教材编写者的天职。”3习作。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段开始安排“习作”教材。为切实帮助教师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该教材在“习作”部分的编排上作了如下尝试:第一,突出位置,明确目标。明确“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还“习作”应有的位置,精心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使“习作”教材独立成章、自成体系。明确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34年级应在低年级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第二,降低门槛,培养兴趣。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 习作1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请看:(学生习作略)这就是作文!读了这两篇作文有什么感觉?你一定会说:“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不过,要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作文簿上。第三,例文引路,模仿起步。儿童作文,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学生口头语言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若要他们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还有些困难。为此,该教科书中年级段“习作”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多来自小学生,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例文”均由小学生按规范格式誊写在作文纸上。这样,旨在从形式到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对“例文”,教材还有简明的点评或提示,每次习作要求均与“例文”有关联,便于学生从“例文”中获得启示,并通过模仿学习作文。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第四,以说促写,读写结合。在低中年级,“以说促写”、“以说引写”、“说写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该教材对此作了有机地吸收和借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积累越多,写作的基础才越雄厚。“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该教科书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以“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课本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4单元练习。教材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学课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语文能力。综合练习的编排自成体系,又与本单元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每次单元练习大体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说说写写”或“想想做做”等板块。“学用字词句”主要是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练习,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穿插其中,不再是过去的组词、填空一类的机械练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写字”是关于汉字书写的归类练习。“读读背背”主要安排两项内容,一是熟记成语,将成语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编写成语歌,让学生记诵;二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知识小品等。“读读背背”的安排意在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口语交际”则强调交际活动的情境性和互动性,重视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教材选取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话题用于口语交际的练习。“说说写写”或“想想做做”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1崇尚“人文”。教材饱含民族文化,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或展现灿烂文明,或回首历史事件;或讴歌志士仁人,或颂扬民族精神;或宣传传统美德,或渗透伦理亲情。教材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提供了优良凭借。教材的文化构成比较合理。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科学的、人文的,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等等,视野广阔,文化的覆盖面比较大。并且注意尊重多样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教材富含人文情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材继续精心编排“习惯篇”;为保护学生的视力,教材的字号较大;为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读书,教材选编了大量为儿童喜爱的作品;教材的绘画与装帧设计追求审美品位,教材的结构体例与呈现方式也大多为儿童喜闻乐见。2强调“基础”。采用“减法思维”,突出基础目标。教材删繁就简,轻装上阵,头绪比较简单,表现方式也比较质朴;教材突显基础目标,着重安排那些对学生发展特别是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强调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话说白,把文章写顺,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汲取“传统经验”,强化基本手段。教材遵循母语教育规律,注意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倡导多读、多写、多背,强调积累和感悟,注重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教学提出“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写字教学提出“描仿人体”;阅读教学提出“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习作教学提出“读写结合,模仿起步”。鼓励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 3注重“综合”。教材内容的安排讲求整合。把字、词、句、篇的内容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的要求整合起来,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内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使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注重综合。不仅具有复习巩固的功能,更有拓展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功能。许多练习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探究微言大义,更没有用似是而非的东西去为难学生,但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有计划地设计一些语文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研究”和“发现”,在有趣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4体现“开放”。教材具有伸展性,富有张力。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进而可以找到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人知识殿堂的通道,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教师通过使用教材,也不难从中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确定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资源;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教材富有弹性,留有空间。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课后练习重点突出,留有余地;单元练习形式多样,讲究综合;习作倡导个性化,儿童化。这些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教材的编排、装帧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追求。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简介汪晓铅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现将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作如下简要介绍。一、指导思想本册课本按照全套教材“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致力于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编写宗旨,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册课本开头5页所安排的有关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复习和认真完成作业等内容的图片,作为全套教材关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系列之六,是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思想的反映。这样安排,意在让教师按规范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预习复习的方法和完成作业的要求,养成自主预习复习和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2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本册课本结构简明,类型不多,主要分为“课文”与“习作”两大部分;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明确规定“只要求认识的”生字不列人考试范围,学生的习作仅限于学写片段;课文短小精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练习的样式不多,数量适中。以上安排都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以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3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本册课本仍然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所选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传 统优秀文化,又注意展示时代风貌。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插图构思精当,绘制精美,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4力求为教学提供便利。本册课本根据标准关于三年级的学习要求,提供了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书写范字,以便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安排了专门的“习作”课,并将学生书写的例文印制在作文格里,便于学生明确要求。模仿学习采取了读与写“长线结合”与“短线结合”并举的办法,以帮助学生不断增加积累,通过从说到写,从述到作,写好片段。以上安排,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教材编排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本安排了8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6篇。每单元安排“习作”l篇,共8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8个。1关于课文。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6篇,其中韵文2篇。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祖国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李广射虎,又有展示当代人物精神面貌的课文,如微笑着承受一切;既有赞颂革命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菩萨兵,也有表现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课文,如雪儿、赶海;有的课文主要介绍风景名胜,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有些课文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如恐龙、海底世界等,从体裁看,除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以上特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的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生字安排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388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45个,另外的143个生字只要求认识。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时的障碍,不列入生字考核的范围。每篇课文安排生字621个,其中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认识的字则列在田字格的上面。课本最后按课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本册教材所列出的常用的多音字,均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区别。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其他读法时列出,也仍然不计人生字总量。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细致,饶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意在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上作业安排因课设练,没有强求整齐划一。2关于习作。本册课本仍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共安排了8课。习作教材仍然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如让学生先给别人画一张像再写作文、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新发现等;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既有看图作文,也有学写日记,还有编写童话,等等;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每次习作均让学生从几个题目里任选一个,或者自己另外选择内容,题目自定;在习作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以利于激发学习习作的兴趣与欲望,不断增强他们表达、交流的积极性。教材的上述特点,有利于解除师生的思想束缚,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练习写作,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习作教材安排了一定的例文,主要是片段,且基本上根据同年级小学生的习作改写而成,十分贴近三年级学生的实际。例文(段)由学生书写,印在作文稿纸上,意在从内容到书写格式(包括题目、标点符号所应占据的位置等)都为学生提供样例,以利学生循序渐进地打好习作的基础。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字词句练习、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从本册起,各单元练习都安排了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内容。以上练习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字词句练习方面,是将识字写字及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朗读背诵方面,仍然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儿童诗、古今贤文(劝学篇)、名言等。写字方面,继续强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好钢笔字,同时进行毛笔字的起步练习。钢笔字的写字内容仍按汉字偏旁和常见结构形式归类集中,加以生动活泼的提示、发问,帮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毛笔字安排了横撇、撇点、撇折、斜钩、卧钩、竖弯、竖弯钩、横折钩、横折提、横折斜钩、横折弯钩、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竖折撇、竖折折钩等笔画的练习。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方面,本着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的原则,以口语交际、想想做做的形式安排了“聊聊春节”、“关于春游的建议”、“学会商量”、“约请”、“说说广告”、“我家的一张照片”以及“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并提出建议”、“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主题出一份手抄报”等内容。三、注意事项根据实验区的实验经验,我们感到,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内。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培养的同时,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积极发言、专心倾听、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认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等方面的习惯。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2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有时还要有感情地读。所谓有感情地读,是要做到“披文人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而且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正确处理“读书”与“教辅手段”的关系。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包括电教媒体)的使用,都应当为促进学生读懂课文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同时,教辅手段(特别是电教媒体)的使用一定要适度,一定要讲究效益,不能一味强调所谓的“新颖、先进”。总之,任何教辅手段都应该用以组织好阅读教学活动,把读书落到实处。3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又是密切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除上述读与写的“长线结合”外,我们还要抓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即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而且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学写作文。另外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他们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4要十分重视发挥与课文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的作用。本册教材除“教学参考用书”外,还编制了以下教辅用书、教具、学具:教学挂图;习字册;生字卡片(包括教师用和学生用两种);语文补充读物;音像教材(包括课文的录音磁带、投影片以及配套光盘等)。对上述各教辅用书、教具、学具,教师一定要事先熟悉,认真准备,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恰当地使用。另外,为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而设置的凤凰语文网,栏目众多,资料丰富,欢迎老师们及时上网浏览。凤凰语文网站的网址是:http:wwwxxywcom5要妥善安排教学时间。 本册教材所需教学时间可作如下安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 3课时课文l26 80课时习作18 16课时单元练习18 32课时以上安排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强化三环 追求三境谈三年级下册习惯篇教学陈永平教育以人为本。习惯造就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从育人强国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为依据,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承“重习惯”之传统,创“习惯篇”之特色,编入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篇。无论从教育理念层面深究,还是从呈现方式角度审视,“习惯篇”凸显的人文性、指向性、示范性、联系性和启发性,充分体现了立足根本、夯实基础与着眼未来、追求发展的巧妙融合。爱心与智慧铸就的创新内容为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优质学习资源,也为老师们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了优质凭借。准确把握语文课标要求,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习惯篇”的教学要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以为“习惯篇”教学必须强化“读、学、养”三个环节,追求“透、实、恒”三个境界。现结合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以下简称“习惯(6)”,具体谈谈“习惯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读图究意。力求透彻“习惯篇”以图说话,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呈现训练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提供了学习范例。“习惯篇”的学习应当从“读”图开始,研究也应从“读”图开始。1仔细观察,读“清”图。“习惯(6)”安排了两个训练主题:一是“自主预习复习”;二是“认真完成作业”。这两个主题是由5页插图呈现的。第l页至第3页有八幅图(六张大图,两张小图),讲的是第一个主题;第4至第5页也有八幅图(三张大图,五张小图),讲的是第二个主题。仔细观察照片,首先要一幅一幅看清楚照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干得怎样。第l页有两幅图,上面一幅是老师手执教鞭,给学生讲解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下面一幅,是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认真预习(读书)。第23页围绕主题展示了六幅照片。第2页上面一幅图是老师课内巡视,检查、指导学生的预习。第3页上面一幅图是学生在课内预习的情况,同学们有的在读书,有的在课本上圈画,坐姿很端正。第2页下面一幅图是学生在课内分组交流,谈得很热烈。该图右角的一幅小图是一位同学预习课文的特写,她正在一边默读,一边在课本上做记号。第3页下面方框图,是一位小学生在自己的房间预习课文,他的案头放着课本和字典。本图右角小图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查阅资料。第4页至第5页围绕“认真完成作业”主题,展示了八幅图。第4页上面主图是全班同学完成课堂作业的情景。从图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坐姿、执笔、练习本和文具盒的摆放等都符合要求。本图右上角圆形图是一位女同学完成课堂作业的特写。从图上可以看出她完成作业的态度很认真,执笔和坐姿很正确,习字册摆放位置很适当。第5页上部有4幅小图。左上角那幅是一位女同学在家写作业的情景。下方一幅图是一位女同学借助课文录音读课文。她戴着耳机,神情专注,身边的字典等学习用品摆放很整齐。右上角一幅图是一位男同学兴致勃勃地朗读课文,好像完全沉浸在课文所展现的情景中了。下边一幅图是两位同学认真地剪贴报纸,积累学习语文的材料。从图上看,他们合作很愉快。 第4页下方展示的是一位同学的3页作业,习字册、练习簿、习作簿上字写得端正漂亮,行款很正确,老师都给了“优”的等第。第5页下方的一幅图是“优秀作业展览”,展出了许多优秀作业,几位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观看。2深入思考,读“懂”图。课本插图,定格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瞬间。只看清图上有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思考,读懂图画想说什么;要悉心探究,明白编者用意是什么,使静止的画面在我们的眼前灵动起来,让编者的心声在我们的耳畔回荡。 以第1页插图为例,上面一幅图中,黑板上的字有什么作用呢?用心想一想,我们不难理解,老师指着的三行字,揭示了本次习惯训练的一个主题自主预习;提示了学习的方法要求读课文、学字词(这是三年级起步阶段最基本的要求);强调了学习方式特征自主(自读、自学)(这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图画的内涵十分丰富。下面一幅图,是同学们在课堂读书的情景。这幅图想说什么?与训练主题有什么联系呢?语文课标强调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语文课标中的目标要求是每个学生应努力达到的。图画上每个孩子专注的神情都给学习者以示范、启迪:预习复习是自己的事,我们要主动去做,把事情做好。“自主”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不待他人催“自觉”做,排除干扰“用心”去做。 显然,当我们以语文课标为准绳,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把每幅图与训练主题联系起来思考的时候,我们对图的认识就会由表及里,由平面到立体,由凝固到鲜活。第23页通版图有的展示课内自学师生交流情景,有的展现课间自学生生合作情景,有的展现校外(家中)自学情景(包括自己查阅资料、与人交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画面,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实践活动,表现出的精神风貌是一致的:专注的神情告诉我们,每位学生的学习都很投入。这种专注,这种投入是对“自主”的最好诠释。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第45页8幅插图从课内、课外两个视角,展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景:口头的、书面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等。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培养严谨细致、独立思考、探索创新习惯的过程。认真的作业态度,良好的作业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这种习惯养成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项实践。读者的用心感悟,正是编者的良苦用心所在。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联系语文课标,联系学生生活,善于思考、揣摩,读图才会有深度,设计教学才会有新意,实施教学才会有活力。曾有老师问:为什么不编入“复习要求”?我以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倘若能够为老师、学生开启一扇门,点亮一盏灯,足矣!留下一点空间,为老师、学生拓展创造的天地,这能否看做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写者落实语文课标要求的一项举措呢?二、活学乐练。讲求实效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信息的载体,“习惯(6)”“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在重视学法引导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主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凭借,“习惯(6)”为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同构共生新的学习方式搭建了平台。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发挥教材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活泼地发展呢?1激发情趣,主动学。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习惯的养成是由外显认知向内隐认知的转化过程,离开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思考与行动,学习习惯是不可能形成的。因而习惯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理论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完成和再创造,也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再丰富、再完善。学习活动的“引路人”老师一方面可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提前量”,为学生立起一个已有的相似性通往再完成、再创造境界的“路标”;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与文本的撞击过程中,借助来自文本的,或者教者自身的与学生相似的信息刺激,营造与学生相似的心理场,不断给学生注入新的激情与活力。 一位老师在新课导人时,创设游戏情境和学生一起造“成长塔”。建造材料就是写有“习惯”二字的积木。当学生在操作体验中领悟到“基石越多越稳,塔造得越高”时,老师深情地说:“人的一生就是在造一座成长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健康人生的基石,根基打得牢牢的,成长塔才能造得稳,造得高。今天我们就来为成长塔再添基石学习惯(6)。”教学能够点燃学生心头的火把,就是迈向了成功。习惯篇教学中,还有两个激趣环节值得借鉴。一是以“夸夸图上的同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对图画作个性化解读: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做得怎样?我们该学什么?怎样学?通过“看谁观察准”、“看谁感悟深”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储存和建构一定数量的“相似块”。二是创设“数数我的习惯星”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联系比较,在自我检测中寻求新的生长点。一方面启发学生对照图画作自我纵向式比较:哪些习惯已经养成?哪些习惯还有待努力?明确的认识是产生行动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与同学作横向式比较:同伴中谁做得最好?自己在哪些习惯养成方面能比同伴做得更好?这是一种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比较,也是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已有经验)超越学生现实生活的比较。这种比较不断地在学生内心产生碰撞,形成自主建构需要:我要学,我想学会,我能学得更好。2丰富体验,积极练。 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种技能、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操作。习惯篇学习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躬行实践”,在“练”中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在“练”中获得发展。(1)以图为师练中悟。课本插图是学习的范例,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一招一式扎实练。以“认真完成作业”中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图为例,通过观察、模仿、演练,让学生明白做作业时坐姿、执笔要正确,作业本、文具盒等摆放位置要适合,这些都与以前的要求一样。完成作业时应专心致志。态度认真,是图画蕴含的新要求,是习惯培养的新目标。这种领悟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2)创设情境演中悟。以多种手段创设与图画相似的情境,可激发“现场感”,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真实练。教学中可以在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认真完成”,也可以针对课外预习、复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创设相宜的场景,让学生演练、观摩、评议,在自主实践中自主完善、自我提升,追求良好习惯的自主建构。(3)竞赛活动促中悟。设计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成功感,促进学生主动练、积极练、愉快地练。例如“自主预习”竞赛可以选定例文让学生当堂预习,比一比,看谁不待老师教,读得准、读得顺。让同学们说说预习中的体验感受。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不断激励学生在操练中内化学习要求,积聚行动的力量,这种内驱力的增强,可以促使学生反复历练,完成思想建构,形成行为自动化习惯养成。 三、励志养成。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习惯篇教学必须着眼发展,着力基础,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励志笃行,坚持不懈。1小处入手,点滴积累。一位老师在“习惯(6)”的教学时,设计了两项学情调查:一是事先不布置预习“习惯篇”,上课伊始,让学生真实地汇报是否预习过;二是第一节课布置预习、复习作业,第二节课统计完成情况。看似不起眼的学情调查不仅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调查中自我检测、自我矫正、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对教材中的每一项要求都能了然于心,并能抓住关键,从具体、微观处人手,严格训练,逐步积累,习惯培养才落到了实处。 2关注全程,锲而不舍。常言道:“不怕无能就怕无恒。”恒心是通向成功的最近的路。习惯养成需要关注全程,不仅仅是关注习惯篇学习的全程,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乃至整个生活的全程。关注全程意味着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全面关注,包括国标本苏教版前5册中需要继续保持、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包括本学期应重点强化的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全程意味着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对每一时段的学习习惯予以督促;关注全程还意味着对不同环境中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全面关注,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仍然以一份成长记录为例,说说“育人”工程中的“养成”落实。这份记录真实地记载着学生预习、复习、作业情况。评价的主体有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评价的范围涉及课内、课外,前30天每天一评,第二个月起每周一评,学期结束组织总评。这份记录凝聚着教育者的爱心与智慧,其中颇具匠心的“自主创新作业设计及完成情况”栏目以及“习惯养成计划表”和“目标完成情况自评表”均给学习者以深深的启迪。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王尔德语)我们坚信:使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的孩子们,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收获的必将是自我生动活泼、健康快乐的成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张庆 李亮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先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和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承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阅读活动是不可以捆在一起齐步走的,因为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一个教室里,受同一位教师的指导。阅读同一篇课文,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父子俩买了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同是骑驴这件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则寓言虽不是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却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过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位老师教二年级的学生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黄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挟带沙尘,所以是黄色的;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绿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风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他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这说明一篇相同的课文,经过了每个学生的介入与再创造,进入他们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识了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坚持自主性阅读我们首先要确立这么一个新的理念。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我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便可让学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有的学生伸开两臂做鸟儿飞翔状,有的则模仿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时做手搭凉棚远眺状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学生理解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园里去,无意间看到枯黄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绿色。这是什么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我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写的这么一种感受。”有的是通过类比推理来理解的:“过去报纸上印的照片,离远看图像很清楚,靠近看却是一堆有浓有淡的麻点,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直觉经验。二、鼓励探究性阅读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有关猿猴的纪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块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见小学教学2000年第10期):姚志松李白为何写“猿声”?)这个课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的语文课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问题就在于过去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召唤”的是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顺应与认同。教学活动统得过死,有意无意地限定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只要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个课例还告诉我们,教师上课,不应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三、推进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由于阅读主体的介入与创造,使得进入主体头脑中“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主体全身心的投入,主体过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分与课文所包容的文化成分处于一种急剧的交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的某些含义,阅读主体往往会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就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我认为,在当今社会里,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了大森林的主人,有的学生就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而是从环保的角度对猎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认为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毫无节制地去破坏生态环境。这种阅读不以对原作的认同为目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寻找并修正前人在认识上的偏颇。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读了一篇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陶冶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自觉地变换思维模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活用教材,构筑口语交际的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