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929-2011 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62652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1929-2011 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21∕T 1929-2011 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21∕T 1929-2011 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65.020.40B 60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 21T19292011 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规程2011 - 12 - 28发布2012 - 01-28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 T XXXX2011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水源涵养林等级划分25作业设计25.1作业设计内容25.2设计成果26营造36.1树种选择36.2营造方式37经营47.1低效林改造47.2更新采伐57.3抚育采伐58人工造林检查验收68.1检查内容68.2验收标准69档案管理6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重要性分级标准7附录B(资料性附录)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主要适宜树种8附录C(规范性附录)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组)更新年龄9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新宾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抚顺县林业局、清原满族自治县国营甘井子林场、清原满族自治县国营大孤家林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红民、邢兆凯、顾宇书、韩友志、高英旭、朱宝功、王敏、何庆宾、刘长霞、刘金义、杨绍阁、杨屹岳。9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区域范围、规划设计、营造、经营、检查验收与档案管理等技术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21/T 1292-2004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21/T 1364-2005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浑河流域上游指浑河源头至大伙房水库浑河干流及其支流流经的相关区域。3.2水源涵养林以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用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的防护林。3.3生态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需要提供森林环境保护的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的重要程度。用生态重要性等级表示,分为极端重要(1级)、非常重要(2级)、比较重要(3级)和一般(4级)四个等级。3.4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3.5复层林指具有2个或2个以上林层的林分。3.6郁闭度单位面积上林冠覆盖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用10分法表示。3.7植被盖度地面上所有植冠(含乔木、灌木、草本)覆盖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用10分法表示。3.8林木混交比单位面积林地上,混交树种(伴生树种)株数或面积与实际保留总株数或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3.9林木均匀度林地上立木分布的均匀程度。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级。4 水源涵养林等级划分根据河流、水体确定生态重要程度,将浑河流域上游区域水源涵养林分为极端重要(1级)、非常重要(2级)、比较重要(3级)和一般(4级)四个等级,见附录A。5 作业设计5.1 作业设计内容5.1.1 水源涵养林营造作业设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进行树种选择、混交类型、造林密度、整地方式、造林方法等设计,进行造林任务量、种苗需求量等计算,完成投资概算和效益估算。5.1.2 水源涵养林经营作业设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低效林改造、更新采伐、抚育采伐等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种类、方式、任务量和设计的采伐强度、采伐量、更新方式、更新树种、各种作业时间及制定用工量、收支概算的依据。5.2 设计成果作业设计应提供设计说明书、设计图、投资概算明细和有关附件。内容组成和质量要求具体执行DB/T21 1364-2005的规定。6 营造6.1 树种选择6.1.1 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合理利用外来树种。6.1.2 应选择生长稳定、抗逆性强、低耗水、水土保持能力强的乔木、灌木树种。乔木树种要求树体高大、冠幅宽大、根系发达、枯枝落叶丰富且易于分解,灌木树种要求粗生、冠浓、根系发达。6.1.3 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主要造林树种见附录B。6.2 营造方式6.2.1 人工造林6.2.1.1 营造模式6.2.1.1.1 模式设计以营造复层混交林为主,在空间上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立体格局。优先选用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等混交类型。6.2.1.1.2 混交方式a)带状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下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以3行5行作为一条带;b)块状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地段,块状面积以不超过667m2为宜;c)株间混交(或随机混交):适用于瘠薄土地或水土流失严重区。6.2.1.1.3 混交比例每个小班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以2个以上建群种进行混交造林,全面造林应选择1个2个伴生种进行搭配。以阔叶树种为主,一般要求乡土阔叶树种株数占总株数的50%70%。6.2.1.2 种苗质量主要造林树种应达到苗木质量分级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按照DB21/T 1292-2004规定执行。6.2.1.3 营造技术6.2.1.3.1 林地清理造林前进行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清理或小块状清理,不得采用全面劈山、炼山的方式进行林地清理,林地清理过程中应尽量保留不影响造林的原生植被。带状清理带宽以1.5m2.0m为宜,小块状清理宜控制在2m2左右。6.2.1.3.2 整地不宜采用全垦整地,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a)穴状整地:普遍适用于山地、丘陵,降水量集中、洪水危害较重、河川上游的水源区严格采用。b)带状整地:适用于地势平坦的造林地或坡度平缓的山地,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每隔一定距离(3m5m的坡长)整一条带(带宽1m1.2m),每条带平面外围要高出里边5cm10cm,并保留带间的自然植被;以水平阶法为主。6.2.1.3.3 造林密度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及营林水平,确定水源涵养林的适宜造林密度。造林密度应在1800株/hm22500株/hm2,困难地段可适当密植。6.2.2 封山育林6.2.2.1 适用范围坡度35和土质瘠薄、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地严重等地方的水源涵养林,在未进行更新采伐的时期内实行封山育林。6.2.2.2 封育措施6.2.2.2.1 对实行封山育林的地块,应划清边界,标明四至,设立标牌,落实责任。在封山育林区内杜绝樵采、修枝、垦荒、放牧。6.2.2.2.2 封育期限一般以10年为一个周期,也可根据封育区所在地的封育条件和营林生产需求确定。7 经营7.1 低效林改造7.1.1 适用范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生态重要性等级为2、3、4级的水源涵养林应进行改造: 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闭度0.2的疏林地; 结构简单的针叶纯林,林下植被盖度0.2; 近中龄林生长发育不良且仍未郁闭,林下植被盖度0.4; 病虫害或其他自然灾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7.1.2 改造技术a)对疏林地,进行补植改造。因地制宜地选用适生、优良种苗进行植苗造林,补植造林后林分密度应在1800株/hm22500株/hm2。b)对生态重要性等级为3、4级且结构简单的针叶纯林,进行效应带改造。在林内开拓效应带,效应带走向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应与等高线平行。效应带宽为10m20m,保留带与效应带等宽。在开拓效应带时,要求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同时对保留带进行抚育。在效应带上通过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栽植人工更新层。造林后连续幼抚五年,人工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c)对近中龄林生长发育不良且仍未郁闭的林分以及病虫害或其他自然灾害严重的林分,进行综合改造。伐除枯立木、病腐木、濒死木、老龄木、霸王树及生长不良、质量低劣的林木,补植适宜树种。择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分总蓄积的30%。d)补植的树种选择原则:针叶纯林或以针叶树种为主的林分补植阔叶树种,阔叶纯林补植针叶树种或与其不同的阔叶树种,以形成复层混交林。7.2 更新采伐7.2.1 适用范围生态重要性等级为2、3、4级的水源涵养林,同龄林主要树种平均年龄达到更新年龄,或异龄林达到更新年龄的林木蓄积占总蓄积70%80%,更新年龄见附录C。7.2.2 采伐方式及要求a)渐伐:适用于生态重要性等级为3、4级,上层林木郁闭度小,林内群丛状分布天然幼苗较多的同龄林。强度第一次控制在伐前林木蓄积量的25%以内,以后每次小于50%,最后视林下幼树的生长情况,接近或达到郁闭时,伐除上层林木。b)择伐:适用于生态重要性等级为2、3级,上层林木郁闭度大的同龄林。平均择伐强度不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采伐间隔期应大于一个龄级期。c)径级择伐:适用于异龄林更新采伐。平均择伐强度不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间隔期应大于10年。7.2.3 更新方法及要求a)天然更新:适用于采伐后保留具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60株/hm2或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幼苗5000株/hm2,且分布均匀的择伐林地。b)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适用于采伐后保留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幼苗3000株/hm25000株/hm2,通过补植、补播耐阴的针阔叶树种(1000株/hm21500株/hm2)可以成林的渐伐林地。c)人工更新:不能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林地应进行人工更新,人工栽植适宜的针阔叶树种。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7.3 抚育采伐7.3.1 适用范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生态重要性等级为2、3、4级的水源涵养林应进行抚育: 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光照不良,郁闭度0.8; 林分遭受病虫害、火灾、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受害木达到10%以上。7.3.2 抚育方式及要求a)定株抚育:在幼龄林内进行,采取定株、修枝、除藤、间伐等措施,间密留疏,去劣留优,栽针补(保)阔,调整林分结构。保留密度为1500株/hm22500株/hm2,天然林平均胸径6cm的阔叶树萌生树丛,视具体情况保留2500株/hm2以上。b)生态疏伐:适用于生态重要性等级为3、4级的中龄林及近熟林。同龄纯林采用下层抚育法,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采用综合抚育法,调整林分的密度和林带的疏透度。一次疏伐的株数强度不超过15%,伐后郁闭度应保留在0.70.8。c)卫生抚育:在林分达到防护成熟龄之前的各林龄阶段均可进行,伐除遭受到火灾、病虫害及风雪等自然灾害损害的林木,促进保留木健康生长。主要伐除病腐木、枯立木等严重影响森林培育目的的林木。d)人工修枝:对自然整枝不良的树种,应在幼树郁闭后,树干下部出现2轮3轮枯死枝或濒死枝时进行人工修枝。应在树液停止流动的季节进行,切口要平滑,枝桩高0.5cm,严禁劈裂和损伤树皮。幼龄林修枝后,冠高比不得低于12,中龄林修枝后,冠高比不得低于13。8 人工造林检查验收8.1 检查内容a)施工作业设计文件(作业设计说明书和作业设计图)。b)人工造林面积、造林模式(树种选择、混交比)、造林密度、成活率以及平均高等。8.2 验收标准a)造林面积:人工造林各小班上报面积与检查面积误差在5%以内。b)造林成效:造林结束后,当年对造林成活率、混交比等进行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且乡土阔叶树种混交比在50%以上的林分为合格的水源涵养林。成活率在40%85%的需要进行补植,次年再检查验收;成活率小于40%的需要重新造林。c)造林5年后,对水源涵养林成林效果进行检查。造林保存率、郁闭度、植被盖度3个指标其中之一与混交比、均匀度2个指标同时达到表1要求时,为合格水源涵养林。表1 水源涵养林成林标准保存率,%郁闭度植被盖度阔叶树种混交比,%均匀度800.30.550较均匀、均匀9 档案管理9.1 以小班为基本单元建立水源涵养林档案资料。9.2 水源涵养林造林技术档案由经营单位保存,由专人负责管理。9.3 水源涵养林建设技术档案应包括: 小班档案记录卡; 各类审批文件; 规划设计文件,包括图、表等; 水源涵养林营造和经营的实施方案; 检查验收报告。AA附录A (规范性附录)生态重要性分级标准对象生态重要性等级1234河流浑河及其一级支流的发源地汇水区和浑河上游两侧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地段浑河一级支流中上游两侧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地段浑河一级支流下游两侧及其他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和上游两侧其他河流中下游两侧水体饮用水源湖库周边自然地形中第一层山脊以内和平坦处500m以内地段库容1000万m3以上湖库周边自然地形中第一层山脊以内和平坦处500m以内地段库容10万m31000万m3湖库周边库容10万m3以下湖库周边BBC附录B (资料性附录)浑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主要适宜树种沙松 Abies holophylla日本落叶松 Larix kaempferi长白落叶松 L. olgensis红皮云杉 Picea koraiensis白杄云杉 P. meyeri青杄云杉 P. wilsonii红松 Pinus koraiensis油松 P. tabulaeformis色木槭 Acer mono假色槭A. pseudo-sieboldianum青楷槭 A. tegmentosum元宝槭 A. truncatum枫桦 Betula costata黑桦 B. dahurica白桦 B. platyphylla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花曲柳 F. rhynchophylla胡桃揪 Juglans mandshurica怀槐 Maackia amurensis黄檗 Phellodendron amurense山杨 Populus davidiana稠李 Prunus padus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蒙古栎 Q. Mongolica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旱柳 Salix matsudana紫椴 Tilia amurensis糠椴 T. Mandshurica春榆 Ulmus propinqua家榆 U. pumilaCD附录C (规范性附录)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组)更新年龄树种起源更新年龄(年)红松天然141人工91落叶松人工51云杉、冷杉天然121人工71油松、赤松天然81人工51胡桃楸、糠椴、紫椴、黑桦、黄波罗、水曲柳、花曲柳、色木类天然81人工61蒙古栎、辽东栎、麻栎天然71人工71刺槐人工21白桦、山杨、小叶杨、小青杨、香杨、柳天然36人工31注:未列入的树种参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近树种(组)的规定执行。_DB21/T XXXX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