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定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615328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柿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柿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柿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65.020B 16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柿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tegrated managem ent of 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 - - 发布 - -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 37/T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洁、艾呈祥、高瑞、余贤美、秦志华。5柿绵蚧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柿绵蚧的形态与生物学特征、危害规律及症状、防治原则、防治适期与防治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柿园柿绵蚧的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 柿绵蚧形态与生物学特征3.1 柿绵蚧柿绵蚧(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属于同翅目,蚧亚目,粉蚧科,绒粉蚧属,又名柿绒粉蚧、柿毛毡蚧、柿树白毡蚧,是一类单食性昆虫,只危害柿属植物。3.2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参见附录A。4 柿绵蚧的危害规律山东地区一年发生4代(发生时期见附录A),其中雄性若虫在原越冬部位危害,雄性成虫生命期短,不取食危害;越冬代若虫、第1代若虫和雌成虫主要危害叶片和枝条,第2、3代若虫及雌成虫危害果实。柿绵蚧具有喜阴避阳的习性,除越冬若虫取食叶片正面外,其他各代均趋向背阴处取食,阴坡、山沟等处柿树受危害较重。5 柿绵蚧的危害症状5.1 叶片症状受害叶片常形成不规则黑斑,多扭曲畸形,严重时导致叶片提前脱落。5.2 枝条症状当年新梢及1、2年生枝条更易受害,受害部位多形成黑色斑点,严重时导致嫩芽及枝条枯死。5.3 果实症状危害整个果实发育期及成熟期,初期在果面上产生黄绿色小斑点,逐渐变成黑褐色至黑色麻点,多凹陷。幼果受害后变软脱落,成熟受害果品质降低。6 防治原则与防治适期6.1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综合考虑柿绵蚧发生规律,运用综合防治技术,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基础,使用安全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安全、有效、经济、便捷地控制。6.2 防治适期3个最适防治期分别为:越冬若虫出蛰期至蜡被形成前(5月上旬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盛期(6月上中旬)、第二代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中旬)。7 防治措施7.1 农业防治7.1.1 苗木选择选择无虫苗木和接穗,避免害虫随苗木和接穗远距离传播。7.1.2 合理修剪因地制宜调整树体结构,进行合理修剪,增强柿园通风透光性;调节树体负载量,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虫能力。7.1.3 清园休眠期彻底清园,用硬刷刷除越冬若虫,刮除老翘皮,清除残枝败叶、落花落果,剪除病虫枝,摘除残留柿蒂,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7.2 物理防治方法一:9月上中旬在主干主枝部位每隔50 cm60 cm绑12圈布条,诱捕准备越冬的若虫,冬季解下布条销毁。方法二:冬季最冷时,往树上枝条喷清水,使枝条结层薄冰,下午用棍棒敲打树枝或振动,使柿绵蚧虫体与冰一起振落再销毁。7.3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等天敌;果园行间生草或种植绿肥植物,为天敌提供庇护场所。7.4 化学防治7.4.1 用药原则农药施用应符合GB/T 8321、NY/T 393、NY/T 1276的规定。7.4.2 防治时期、药剂选择及防治方法见附录B。AA附录A (资料性附录)柿绵蚧的形态及生物学特征A.1 形态特征卵:紫红色,椭圆形,约0.3 mm0.2 mm,卵囊中的卵粒有蜡丝粘连。若虫:深红色,体侧有长短不一的刺状突起,体形扁椭圆形,体节明显。越冬初龄若虫约0.5 mm,体被薄层蜡质物。雌成虫:紫红色,宽卵圆形,扁平,体长约1.6 mm,宽约1.2 mm。体背有圆锥状刺,体毛在腹面。雌成虫在产卵前分泌蜡质,形成白色卵囊,虫体被包被在毛毡状囊中,似紫红色,翅污白色,腹末有1根小性刺和1双长蜡丝,卵大米粒,长3 mm,宽2 mm。卵囊由白色絮状蜡质构成如毛毡状,表面有蓬散的白色蜡毛,介壳前端椭圆形,背面隆起,卵囊与寄主相接触的边缘向内方蜷缩。雄成虫:雄成虫紫红色,长约1.2 mm,翅展2 mm,卵圆形,后半段具背、腹介壳,被一横裂缝分成上、下两层,腹部分泌出两根白色蜡丝。雄性若虫老熟后,分泌蜡质形成扁平椭圆形的白色茧,与卵囊相似。A.2 生物学特征山东地区一年发生4代,第1代若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末,若虫孵化盛期为6月上中旬。各代若虫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第2、3代卵孵化盛期约7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第4代(越冬代)若虫盛发期为9月上中旬,经历一次脱皮,体表分泌一层薄蜡质,于10月中旬在16年生枝、一年生徒长枝的阴面及柿蒂群集越冬,越冬期可长达6个月,次年5月上旬越冬代雌若虫出蛰,5月中旬发育为成虫,该代雌虫历期70天左右。雄成虫与雌成虫交尾后,雌虫体背面逐渐形成卵囊,并开始产卵,随着卵的不断产出,虫体逐渐向前方缩小,卵期1221天。BB附录B (规范性附录)防治时期、药剂选择及防治方法防治时期、药剂选择及防治方法见表B.1。表B.1 防治时期、药剂选择及防治方法农药通用名、剂型与含量使用适期稀释倍数使用次数备注5 波美度石硫合剂萌芽前-任选1种使用1次全园喷施45 % 晶体石硫合剂203052.25 % 氯氰毒死蜱乳油越冬若虫出蛰期(5上旬5月 中旬)、第1 代若虫孵化盛期(6月上中旬)、第2代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中旬)1 0001 500药剂轮换使用,各时期施药1次可配合农用有机硅喷雾助剂使用22.4 % 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4 00048 % 毒死蜱乳油1 5002 00050 % 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 00025 %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4.5 %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