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96426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年级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一 生活中的大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电器价钱和商品标价,经历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某些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写法。课前准备搜集生活中家用电器,工资收入等万以内数的物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千家万户。谁想把你调查的家中的一种家用电器的名字和价格告诉大家。师针对有代表性的回答相应板书。A:(千以内的价格)板书一个。B:(万以内千以上的)板书三个。千以内的,读数,说组成。(属于复习)后面数三个只是找同学读。教师在学生读数时板书读法。(让学生感受一遍读法,但不要求学生会写读法。)师:(手指后面三个数)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比较大的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二、探索感知。1.大数的读法(例一)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电器,谁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和价钱。(幻灯片出示第一页几幅图片。4人每人说一种)师:观察一下,这些数,都是几位数?(四位数)我们以前学过什么计数单位,还记得吗?(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能按一定的 顺序把数位顺序表填上吗?(试填习题纸上的数位顺序表。订正、教师板书完整计数单位。)师:下边从右数第五位是什么位?(万位)(教师板书。学生把自己的数位顺序表填完整。)师:万位上的1表示什么?(1万)3表示什么?(3万)写几就表示几万。师:举出一个自己家家用电器的价钱,同桌互相读一读,并试着说说组成。师:除了商品价格,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大数。观察图,试读出图中数学信息。(课本第2页)2.大数的写法师:目前,全世界共有8600多种鸟类,我国就占有1000多种。出示蜂鸟图案。师:读出信息。介绍蜂鸟知识。我们再来看其他三幅图给我们带来了那些信息。(出示第2页四幅图)读信息。师:在这些信息中你找到了哪些大数?师:你会把这些大数写出来吗?(习题纸上写,小黑板前找人写)(订正。)师:怎样判断自己写的数对不对?(再读一遍,看是不是和前面的数一样。)这是检验写数是否正确的一个好的办法。辨析:1008 1080 1800的读法和写法。3. 生活中的大数师: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大数?预设:如果表示数量的与表示事物的叉着说,就板书两列,比较两边的读法,明确数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表示事物。交流板书的事物,结合投影。4. 练习 课本第3页的练习题1-4题(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订正答案)。5题留作家庭作业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知道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展开一个小调查。(调查家庭月收入,手机价钱等)愿我们以后多多留心生活中的数,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 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第11 课时总第 课时课 型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教学媒体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安排教学具体内容个人加工、备注一、谈话导入: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二、探究新知(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2.总结。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1.教学试一试。 2 7 2 4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3.总结。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4、5、6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三 图形的运动教案复习:综合运算的规则重点: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引导学生从折飞机的第一步可以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体会用对折找对称轴的方法。例题1,让学生独立辨认出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和指出对称轴。例题2,猜完整图形。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和左边的半个图形相同。2)难点图形的平移: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2.性质:图形的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3.作图: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所需条件为图形原来的位置;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让学生观察老师沿着水平方向檫黑板的动作,引出平移,在小黑板上画着格子,让学生来移动棋子,再移动三角形,不规则图形等等,总结图形的平移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快速准确平移图形。例题3,作图步骤1)确定原图形的各个顶点2)确定移动的方向3)确定移动的距离4)易错点图形的旋转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绕一个定点按照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2.性质:图形的旋转改变图形的方向,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结合生活经验(移动窗户、移动桌子、风扇转动、时针的转动等)和知识,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它们的特点:图形的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图形的旋转改变图形的方向,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即:平移运动应该掌握的是方向不变,旋转运动应该是改变方向。2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序号授课时间课 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2、正确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点难点 教学重重点: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难点:正确进行笔算。教学准备小黑板 卡片板 书 设 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4383= 146 (只) 14631 31 81 21 80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设计一、复习二、探究新知1、 出示卡片口算 126 204 324 4882、524 966 805 7051、 出示情景图22、 上节我们已经解决了问题(1)(2)今天我们探讨第(3)个问题。3、 指生说出问题(3)4、如何解答问题(3)分组讨论。指二生板书。评价交流通过上题的计算,谁发现:怎么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观察图生答: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学生自由说。并列出算式生1:4383140(只)438420生2:4383=146(只) 14631 31 81 21 80学生自己订正,同桌或前后位交流订正。学生思考经复习两位数除法为新授三位数作铺垫。明确问题,贴近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并与笔算形式对比。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设计三课堂练习四、拓展练习五、小结六、作业回答出示小黑板计算3783 92847055 4562出示小黑板:有936块糖每8块放一盘,放几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成功的喜悦说给别人听。自主练习第2题。除以3得1个百,在4年上面写1学生做题展示并交流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学生自由说。生:我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生:我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的快乐。解算理巩固所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本节的重点。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教学反思 计算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适度的量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分层次地落实。五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进行的。教学目的是是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理解运算法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规则。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运算规则,因此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采用老师教导运算法则,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并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2.强化学生对于小括号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使所有学生明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五、教学难点: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避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六、教具准备:小黑板、数字和运算符卡片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入课题。口算:(卡片)8193 2034 393 10042118272463 73234057 1834 6482 20305 7410(二)呈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学习新课出示例1:计算 6810052出示例2:计算 7410053,并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试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出示例3:计算:(1)35+7(11-8) (2)35+711-8让学生计算出答案后,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两道题的数字、运算符号和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只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只有乘、除法混合的运算,也是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加、减、乘、除法混合的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算式中有括号的,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来进行计算。出示例4:计算(440280)(300260)教师提出问题“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让学生进行尝试运算,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四)加强练习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200854 (2)846463(3)(1520180)6 (4)(2619)(497)2、做一做:(1)75652 (2)524273(3)(1520180)6 (4)75+360(20-5)(5)(5921)(968) (6)(220100)(152)(五)反馈、质疑1、反馈刚才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2、巩固练习3、课代表小结本节课各小组学习情况(六)进行课堂总结并布置课堂作业。小学数学学科导学案课题:四则混合运算 课型:新授课通过预习,我掌握了:通过预习,我有疑惑:我的笔记:本课小结:1、 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并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2.强化学生对于小括号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使所有学生明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2、 课前自主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算一算:8193 2034 393 100421 1827 2463 7323 4057 20305三、课堂合作探究、交流探究例1计算: 766052 322+453回顾基本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究例2计算 624552,并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探究例3计算:(1)42+7(13-9) (2)42+713-9让学生计算出答案后,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两道题的数字、运算符号和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探究例4计算(440280)(300260)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才更简便呢?4、 当堂达标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700854 (2)84067630(3)(1540360)6 (4)(2619)(497)2.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1)12684=20(2)12684=42(3)12684=963.算一算(1)75652 (2)(1520180)6 (3)(5921)(968)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练习题、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想: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本课重点,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最终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习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情境引入秋天过后,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为了不让人们进入,要将几块草地用绳子围起来,那每块草地至少需要绳子多少米?(单位:米) 出示图:答:需要绳子()米。1、算一算:师: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绳子?板书: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四边形四条边长度和五边形五条边长度和师:像刚才所求的几条边的长度和也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现在谁能用上“周长”这个词,说说每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三角形的周长是:四边形的周长是:五边形的周长是:2、指一指:指一指书本、黑板、桌面的周长指一指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多媒体上出示,学生上台指)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3、归纳周长概念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教师小结。二、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求呢?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这两位朋友,你们是不是已经很熟悉它们了?(课前板书长方形、正方形)1、请学生说一说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预设:长方形对边相等(师用红笔和黄笔分别描出对边,标出长和宽)、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边相等(师用红笔勾出四条边,标出边长)四个角都是直角;2、要求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实际就是求什么?(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的和。)三、自主探究,归纳周长计算方法(一)探究长方形计算方法1、出示例1:用彩条围成一个长厘米,宽厘米的长方形。用了多少彩条?a.引导学生思考:要求铁丝长多少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长方形的周长)b.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快,又最简便。c.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哪种方法用的最多,哪些同学还有问题。d.预设;学生大概有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或长+长+宽+宽长2+宽2 (长+宽)2 2、交流计算结果指名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解法和示意图。(厘米)板书:长宽长宽(厘米)(厘米)(厘米)板书:长8(厘米)宽6(厘米)()(厘米)板书:(长宽)(厘米)师:谁愿意当当小老师,结合这个黑板的图形(教师事先将彩条用红黄把两组长和宽分开,这个图形用的是过度部分的两个图形),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能够这样算?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个彩条的周长等于红色部分的或者是黄色部分的长度乘以,也就是一条长边加上一条宽边的和的倍。抽至名学生上讲台说。同桌互说。 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种方法,仔细观察一下,其实无论哪种方法,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如果我们从中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作为计算周长的公式,你们觉得选哪种最好?(第种)预设:应该有同学选择其他,不做否定,请他们找出理由说服对方,如果争执不下,可以由教师出面公布:选择计算最快最准确的方法,比赛,出三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题。全班分成两组参与。先做完的起立,订正答案正确率高的一方获胜。三道题:4、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5、用表示长方形的周长,用和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那么长方形公式可以怎样写呢?(b)2)6、自主尝试做课本“试一试”(二)探究正方形计算方法。 1、出示例:用一根彩带刚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厘米的正方形。这段彩带长多少厘米?2、谁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提示: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1)边长+边长+边长+边长(2)边长4 3、交流:学生说出不同办法 3+3+3+3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厘米)边长4 请学生说出最简单的一种。4、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求正方形周长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5、如果用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怎样写?(a)6、尝试做“试一试”。四、综合运用,巩固提高、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米,宽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是厘米,四边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厘米?五、创设情境,汇报小结、同桌互相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谁愿意打电话给花匠老爷爷,向他汇报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告诉他怎样准备绳子七 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教学过程:(一)引入: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它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二)新授: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3)学生排队尝试(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千克)(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蓝鲸 大象 大型机床万吨货轮 一车皮的煤 一大堆木材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 )千克。(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 )千克的车通过。(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三)解决问题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 )的杠铃举过了头顶。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它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四)课堂作业八 探索乐园教案第一课时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33”方格中图形摆出规律的过程。2、能发现并用语言描述“33”方格中图形的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3、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探索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1、通过摆拼、交流、观察等活动,探索并掌握稍复杂图形排列的规律。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几幅图片,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那你们在看一看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那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图片出示完毕)在这里我要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说什么颜色的都有,为什么到后来同学们猜的越来越准了呢?(学生回答)对,他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其实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会遇到的:比如说同学们课桌的排列等等,在生活中这样的规律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二、认识、探究规律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图形,提出要求:学生们有规律的摆成一行,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是怎么摆的。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规律摆的。(老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2、出示“33”方格,让学生按要求将图形摆一摆要求一:每行或者每列的图形都相同。(摆完后交流)练习一:排列星星要求二:按斜行相同的规律摆。(摆完后交流)练习二:出示星星排列图,让同学们说一说空缺处缺少什么颜色的星星。要求三:每行和每列的的图形都不相同。(摆完后交流)练习三:出示水果排列图,让同学们说一说空缺处的水果。三、课堂小结结合刚才我们做的图形排列,同学们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发现规律呢?(学生回答)同学们了解了,我们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发现规律。接下来我们再做一些练习看同学们是不是能从中发现规律呢。四、巩固练习1、速贴游戏: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图片,同学们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贴吗?2、做同步练习,巩固新知。五、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那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我们身边都能发现什么规律呢?(学生回答)六、作业请同学们下课继续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规律,下节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