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94610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0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背诵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史必背一、政治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演变标志:禹死启继,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特点: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了“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君主地位至高无上。权力: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评价:三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郡县制 评价: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朝1、背景:汉初郡、国制并行。2、措施:政治: A.建立内朝。B.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C.推恩令与附益法。财政:A.改革币制。B.盐铁专卖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1、背景:国家统一强盛,庶族势力发展;解决相权,扩大统治集团的需要。2、措施: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评价: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发挥大臣作用。州县制: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科举制:影响: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加强北宋 (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冗兵冗官 积贫积弱)1、背景: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2、措施: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分割宰相权力:分割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财权,设三司使。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另设通判监督。 解除了禁军兵权。精编禁军,创禁军“更戍法” 设立转运使管理赋税运输,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影响: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 国家积贫积弱。 发展元朝措施: 中央:中央设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务。 行省制度:评价: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7)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撤丞相,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影响: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监察方面,都察院,中央监察机关。设立锦衣卫, “东厂”, “西厂”等特务机构。 科举方面: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2、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制度: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思想统治。选官制度: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2、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察举注重“孝”、“廉”。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在此基础上,士族阶层形成。4、隋唐:科举制产生。(1)隋唐时期确立发展 隋朝开始确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发展: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时期,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 八股取士作用: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评价: 积极方面: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消极方面: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古代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 垄作法。西汉时,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都江堰。 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宋朝时的高转筒车、。评价: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背景 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简单落后 精耕细作,具有一定生产积极性又十分脆弱。评价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二、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 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含义: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瓦解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成: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分类: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地主土地私有制: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三种存在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区分标准是商品是否在市场上流通。1.官营手工业 历史悠久 夏、商、西周时期以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成就:青铜器西周:繁荣 ;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时期,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瓷器:东汉:青瓷 南北朝时,北朝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如五大名窑;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瓷器种类增多。纺织: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西汉:开设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品种繁多,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鼎盛时期。花楼机使用,织造局超过前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出现秦汉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两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纺织业使用花楼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出现时间和地区: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一些手工业部门,如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发展:清朝时继续发展。云南的采铜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丝绸: “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瓷器: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期外销量更大。China。3、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特点(1)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长期受农业生产的制约。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成就;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长期领先世界,尤其是纺织业和制瓷业。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商业: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阶段: 商朝: 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城市繁荣。秦汉时期: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开通丝绸之路。表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缺陷: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商业交换品种增加,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元朝:交通发达。表现:元代的大都国际商业大都会。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严密控制对外贸易。明清时期,表现: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发展的特征: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市的变迁时代市的变迁概况特点西汉长安城东西有九市。定点定时,严格管理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同上宋朝市分散在城中,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管理松懈明清出现单一的商业城市无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资萌;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变化。四、古代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 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原因: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基础,征收赋税) 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农本商末)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实行盐铁专卖。 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固守) 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措施: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影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评价:积极作用: A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消极作用: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落后与世界潮流。 C“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2、“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代的“海禁”: 原因:倭寇 清初厉行“海禁”: 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后果:A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C“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4.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2、政治: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闭关锁国。3、文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束缚百姓。4、社会: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5、科学技术落后。一、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1)三国时期,孙吴开发江南,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2)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3)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隋唐时期,北方仍是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5)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 思想:一、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思想家及其思想:孔子及其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思想:“仁”与“礼”( 核心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文化方面: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 春秋),继承传播文化。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礼法并治,王道为主;性恶论,老子及其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认识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平民利益。(4)法家:韩非子 君主集权、严刑峻法、变革 顺应历史潮流。意义: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汉代儒学1、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政治大一统需要,以思想统一实现政治统一;无为而治积极有为实质:是一种封建的文化专制。内容:君权神授、仁政、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措施: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学经典为教科书。影响:利: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地位上升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进步。弊:禁锢思想,神化皇权;扼杀学术自由。三、宋明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儒学受到冲击;唐后期及北宋进行复兴儒学运动;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跃。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代表人物年代思想主张影响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格物致知。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先有理而后有万物。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理学修养论: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格物致知)。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2、陆王心学历史背景(明朝)封建社会衰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掩盖了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影响。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时代思想主张地位陆九渊南宋 “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明朝,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文化上,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阶级关系上,工商业这阶层队伍扩大,社会矛盾尖锐。思想家及其思想:.李(明中后期)的离经叛道主张: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 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评价:有利于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反映了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现实。 .黄宗羲(明末清初)对君主专制的抨击主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评价:1)这些主张反映了明朝末年,传统社会 生产关系的变化。顾炎武(明末清初)倡导经世致用主张: 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评价:以其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明末清初)的唯物思想主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为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3.评价:进步性:1、对儒学是一种批判地继承2、具有一定民主启蒙的色彩。3、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主张未跳出传统的理想模式,没有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线索时间表: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农民阶级局限性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资本输出 瓜分中国狂潮1898 百日维新 1900 义和团运动 显示抵抗决心 粉碎瓜分中国阴谋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5 清末新政1911 辛亥革命 191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1919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胜利成果 失败教训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南昌、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左倾错误 长征19371945 抗日战争 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正确分析对待1945 重庆谈判1946-1949 解放战争 全面、重点进攻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经济发展时间表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9世纪60年代8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121918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19271937 国民政府前十年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派别及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19世纪60/8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1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20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一、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中1背景(1)根本原因国际:工业革命后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直接原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兵荒银弱”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结果:南京条约(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同等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破坏)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开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关税协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有双方商定。(关税自主权被破坏)南京条约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4影响(1)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2)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中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英美法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拒绝。结果(1)天津条约开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文化侵略)通航: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领海权遭践踏)(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50万两白银。4影响(1)政治: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中国内地。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中国近代化。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中日1背景(1)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原料、市场等问题根本原因)(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直接原因。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1)破坏中国主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3)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标志着西方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中八国联军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直接原因(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中国侵略的大本营。 (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5)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五、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 (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银价激涨、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各级官吏搜刮百姓。(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4)宗教因素: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2、发展历程:兴起(1851年到1853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发展(1853年到1856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失败(1856年到1864年):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发布资政新篇,1864失败。4、评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5、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心内容:根平均分配土地;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它归国库。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四、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原因 主观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启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口号:扶清灭洋。(2)概况: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3)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六、辛亥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2、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宣传内容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纲领:三民主义5军事和群众条件: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并深入新军中做了扎实的宣传组织工作;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起义, 12日武汉三镇光复,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春,孙中山,南京,参议院制定内容: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自由平等; c.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结局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1)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反封)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反帝)。(2)思想文化: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教育的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国际影响: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3、局限: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表现: (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手工业破产。(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小农经济破产。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3.评价 (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1)中央:奕。(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4.活动 分类时间旗号活动成就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求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近代海军19世纪7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近代教育创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詹天佑)开近代教育的先河5.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6.影响 (1)引进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本国封建经济。(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 (1)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2)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继昌隆剿丝厂。 (3)朱其昂在天津经营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前1.原因 (1)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短暂的春天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1.原因 (1)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2.表现厂矿企业增多 投资总额增加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三)曲折的发展1.国民政府的前十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全国基本统一。 (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抗战时期 19371945年抗战时期(1)原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2)概况: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民族资本日益萎缩。3.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1)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苛捐杂税; 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官僚资本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主要是介绍西方情况,并开始提倡学习西方技术(1)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开始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思想主张与代表人物:“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清朝统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阶级局限。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3)影响:启迪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70、80年代:主要是在实践学习西方技术)(1)社会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代表人物: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3)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4)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5)实践: 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学生出国: (6)结果:失败(7)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8)影响:积极:迈开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客观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封建经济的瓦解 局限性:维护腐朽的专制制度,无法使中国富强;甲午战败,标志失败3、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制(1)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专制统治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王韬、郑观应强调:“商战”)(2)核心内容: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抨击封建顽固势力。特点:把西方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评价: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封建势力局限性: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严 复:借用进化论天演论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4)实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5)实践:1898年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但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最终失败(6)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7)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作用。4、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资本主义共和制(1)背景:同辛亥革命(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建立共和制(3)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制(4)实践: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最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5)影响:同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背景:政治: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思想: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2)兴起:兴起的标志(阵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改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4)内容:前期内容:提倡民主与提倡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指出: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期间, “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后期内容: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进入新阶段。(5)评价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步性: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由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导致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6、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1)背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经过:李大钊:著作: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共一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指导思想(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现代中国史必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年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建设时间顺序1949年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0 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小农土地所有制1953-1956 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生产资料公有制1953-1957 一五计划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 八大正确探索1958年 八大二次会议 总路线提出 会后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91961 严重经济困难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1962 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 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1971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1973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 邓小平 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6 停滞状态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 经济特区建立1983 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成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前期 84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后期 92 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海南经济特区1990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 南方谈话 十四大召开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十五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政治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历史条件1)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2)组织上(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9月,北平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体;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规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3)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作为施政纲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意义:国内: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2)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3)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确立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条件:人民民主政权已初步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制定新中国根本大法条件已具备,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2)内容:国家性质 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 政体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特点: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是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 (3)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发展历程:创立发展: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曲折: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文革”时期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政协工作陷人瘫痪。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