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神咒注音.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7276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往生净土神咒注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往生净土神咒注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往生净土神咒注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往生净土神咒注音:南无阿弥多婆夜 n m m du p y 哆他伽多夜 du tu qe du y 哆地夜他 du d y tu 阿弥利都婆毗 m l d p p 阿弥利哆 m l du 悉耽婆毗 x dn p p 阿弥唎哆 m l du 毗迦兰帝 p ji ln d 阿弥唎哆 4 m l du 毗迦兰多 p ji ln du 伽弥腻 qe m n 伽伽那 qe qe nu 枳多迦利 zh du ji l 娑婆诃su p h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差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大悲咒全文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1) n m h l d n du l y y。 南无阿唎耶。(2) n m l y。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3) p l ji d shu b l y。 菩提萨埵婆耶。(4) p t s du p y。 摩诃萨埵婆耶。(5) m h s du p y。 摩诃迦卢尼迦耶。(6) m h ji l n ji y。 唵。(7) ng。 萨皤啰罚曳。(8) s p l f y。 数怛那怛写。(9) sh d n d xi。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10) n m x j l duy mng l y。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11) p l j dsh f l lng tu p。 南无那啰谨墀。(12) n mn l jn ch。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13) x l m h p du sh mi。 萨婆阿他豆输朋。(14) s p tudu sh png。 阿逝孕。(15) sh y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16) s p s dun m p s dun m p qi。 摩罚特豆。(17) m f t du。 怛侄他。(18) d zh tu。 唵阿婆卢醯。(19) ng。 p l x。 卢迦帝。(20) l ji d。 迦罗帝。(21) ji lu d 夷醯唎。(22) y x l。 摩诃菩提萨埵。(23) m h p t s du 萨婆萨婆。(24) s p s p。 摩啰摩啰。(25) m l m l。 摩醯摩醯唎驮孕。(26) m x m xl tu yn。 俱卢俱卢羯蒙。(27) j l j lji m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28) d l d lf sh y d。 摩诃罚阇耶帝。(29) m h f sh y d。 陀啰陀啰。(30) tu l tu l。 地唎尼。(31) d l n。 室佛啰耶。(32) sh f l y。 遮啰遮啰。(33) zh l zh l。 么么罚摩啰。(34) m mf m l。 穆帝隶。(35) m d l。 伊醯伊醯。(36) y x y x。 室那室那。(37) sh n sh n。 阿啰嘇佛啰舍利。(38) l shnf l sh l。 罚娑罚嘇。(39) f su f shn。 佛啰舍耶。(40) f l sh y。 呼卢呼卢摩啰。(41) h l h l m l。 呼卢呼卢醯利。(42) h l h l x l。 娑啰娑啰。(43) su l su l。 悉唎悉唎。(44) x l x l。 苏嚧苏嚧。(45) s l s l。 菩提夜菩提夜。(46) p t yp t y。 菩驮夜菩驮夜。(47) p tu yp tu y。 弥帝利夜。(48) m d l y。 那啰谨墀。(49) n l jn ch。 地利瑟尼那。(50) d l s n n。 婆夜摩那。(51) p y m n。 娑婆诃。(52) s p h。 悉陀夜。(53) x tu y。 娑婆诃。(54) s p h。 摩诃悉陀夜。(55) m h x tu y。 娑婆诃。(56) s p h。 悉陀喻艺。(57) x tu y y。 室皤啰耶。(58) sh p l y。 娑婆诃。(59) s p h。 那啰谨墀。(60) n l jn ch。 娑婆诃。(61) s p h。 摩啰那啰。(62) m l n l。 娑婆诃。(63) s p h。 悉啰僧阿穆佉耶。(64) x l sng m qi y。 娑婆诃。(65) s p h。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66) s p m h x tu y。 娑婆诃。(67) s p h。 者吉啰阿悉陀夜。(68) zh j l x tu y。 娑婆诃。(69) s p h。 波陀摩羯悉陀夜。(70) b tu mji x tu y。 娑婆诃。(71) s p h。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72) n l jn chp qi l y。 娑婆诃。(73) s p h。 摩婆利胜羯啰夜。(74) m p lshng ji l y。 娑婆诃。(75) s p h。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76) n m h l d ndu l y y。 南无阿利耶。(77) n m l y。 婆嚧吉帝。(78) p l j d。 烁皤啰夜。(79) shu p l y。 娑婆诃。(80) s p h。 唵悉殿都。(81) ngx din d。 漫多啰。(82) mn du l 跋陀耶。(83) b tu y。 娑婆诃。(84) s p h。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上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上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一、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上香吗?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三、上香的含义是什么?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四、上香求财可以得到吗?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五、有人一定要上香怎么办?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六、上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往生咒功德利益【一】此咒全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二】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命终之后,任运往生。龙树菩萨愿生安养(西方极乐世界),梦感此咒。耶舍三藏诵此咒,天平等锈法师从耶舍三藏口受此咒。其人云:经本外国不来,受持咒法,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晨夜藻漱嚼扬枝然香火,于形象前跪,合掌诵三七遍,日日恒尔,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除灭。现在不为一切诸邪鬼神之所恼乱,命终之后,任运往生阿弥陀国,何况昼夜受持诵读,功德不可思议!【三】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三十万遍。非久面见阿弥陀佛。晋时远法师诵此咒。有神人。从西持白银台来云。法师寿终。当乘此往生阿弥陀佛国。众人闻空中如奏音乐。异香数日不歇。【四】法苑珠林卷60:此之神呪先已流行。功能利益不可说尽。于晨朝时用杨枝净口散华烧香。佛像前胡跪合掌。口诵七遍。若二七三七遍。灭四重五逆等罪。现身不为诸横所恼。命终生无量寿国。又此呪能转女身令成男子。今别勘梵本。并问真婆罗门僧等。此呪威力不可思议。但旦暮午时各诵一百遍。能灭四重五逆。拔一切罪根得生西方。若能精诚满二十万遍。则菩提芽生得不退转。诵满三十万遍。则面见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安乐净土。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是出于小无量寿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曹魏三藏菩提流支译)。它完整的名称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又名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通常称为往生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众生为什么会流浪生死,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呢?就是因为业障重。这些业障从那 里来的呢?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造了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这些恶业的种子慢慢滋长,形成了众生受苦的原因,循环不息,没有了期。我们想把这些业障的烦恼根本拔起,不受轮回的痛苦,就要虔诚地持诵往生咒。往生咒能帮助我们拔掉一切业障的根本,使烦恼不再生起来,在世时自然幸福快乐,将来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陀罗尼: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咒,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意思是说,咒语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能把一切佛法的意义都包含了,可见咒的功德是无量的。平常我们一提到往生咒,一般人望文生义,总以为那是我们在临命终时才用得著,对现实的人生,不但不相干,而且还是不吉利的。这种想法,实在是错误的!我们了解了往生咒真正的定义以后,就知道往生咒是拔除一切业障的神咒,时时常念,阿弥陀佛会照顾我们,除了临终可以帮助我们往生,在现实人生更使我们得到平安幸福。它那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实在是冥阳两利的!小无量寿经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都有这样的记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诵这咒语,阿弥陀佛时常住在他的头顶,日夜拥护他,以免受到怨家的逼迫和恼害,现世经常得到平安幸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圣众会来接引,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可见称念往生咒的人,不管是在生或往生,都有很大的利益。隋朝流传下来的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记述了持咒的方法和利益:如果我们要持诵往生咒,应该清净三业,沐浴,漱口,至诚一心,在佛前燃香,长跪合掌,日夜各诵念二十一遍,就可以消灭四种严重的罪过(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爱、憎恨、愚痴),甚至连毁谤大乘经典的罪业,都能够消除。现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获得,不被邪恶的鬼神所迷惑和扰乱。如果有恒心地持诵了二十万遍,就会萌生智慧的苗芽。如果念了三十万遍,就能亲自看见阿弥陀佛。因此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在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外,如果能同时兼诵念往生咒,生前可拔除一切业障,临终必定能往生极乐国土。我们每天究竟要念多少往生咒呢?这要看各人的环境和时间而作决定;如果环境许可,时间充裕,不妨经常持诵,希望能早日达到三十万遍的最高目标。不然,就得自己酌量规定一个数目,但至少每天早晚要诵持二十一遍,必须持之以恒,日久自然获得殊胜的效果。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拔过去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地藏经中,一方面详尽描述地狱恶趣中,种种残酷、悲惨、苦痛,令我们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恶出离;另一方面,又大讲人天种种胜妙之乐,使我们生起奔向光明之心,开始动心起念,要求行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在前世或长久世以来,我们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凌辱等而形成了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彼此的各种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决,物质或生命引起的业缘,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六道轮回的根本实质,就是众生与众生之间,冤冤相报,相互还债,无有边际,没完没了 人的修行解脱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无碍的修法。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债所引起。若无法超拔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每天至少读诵三遍以上地藏经的功德力,回向因果,超拔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令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万法”的观点,地狱是众生心中本有之法,业缘成熟时便被调发出来,因此它是自心邪恶的对外投影、外现、外化。故知天堂地狱皆是“业感所成所化”。我们的心不正是这样吗?只关心系念个人私事,只关心己身及己身所需,使自己尘劳不已,把这颗心搞到一点容人的空间也没有。只要把个人自私的小算盘多打打,愈打愈细,就会很容易出现地藏经中无间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的现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关心众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担起来的,也仍旧是这颗心,就是佛菩萨光明法身充满法界。 形容这个无间地狱时,又说:“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我们要知道,这个“大铁围山”,就是我们这颗刚强难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六识、六根、六尘。须知一切“客观世界”的出现,都只不过是众生心中十八界互动的结果而已。 当我们的心变得黑暗邪恶,它就是“大铁围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狱”,又依众生别业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狱景象。 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恶;自心能受乐,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自性起一念恶,灭累劫善因。 我们以黑暗邪恶的“地狱心”,造作诸罪行恶业,就会出现地狱。反之,我们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业,就会出现天堂。 所以经上说一呼地藏名号,或见其形像就会得救。 一呼地藏菩萨名号,就把我们本有的“地藏心”给呼唤出来,地藏心,就是那个厌离地狱、奔往光明的力量。地藏菩萨的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万法不通。 一切力量的发源,在于我们的心。自心轻率、不净,是因为我们的骄狂轻慢,这样就不能接引诸佛菩萨,特别是地藏菩萨的大愿加持力。反之,自心谦下、真诚,必能接引上诸佛菩萨和地藏菩萨大愿神通力的加持。 我们因读诵此经,怖畏黑暗,向往光明,与地藏菩萨功德结缘,再加上布施行善,心向由恶转善,自获多利,又以其心向转故,停止与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在众生缘、六道轮回中的恶性纠缠互动。冤亲债主历代宗亲既失恶性互动对象之相应力及反作为,其恶顿减,又受到读诵者善良光明之感染,或起攀缘,若能起一念善,则不断增长自心光明,终令恒沙恶尽。 读诵地藏经,在佛力的加持下,使读诵者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到超拔,业障逐渐消除,身心、家庭、事业等相应得到改善。 读诵地藏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而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通常经书上回向十方一切众生的回向文并非不好,只是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无始劫来的债到临终前都没有办法还清,如果再背上别人的业障,就像不会游泳的人下水救人一样的道理,结果是人我两误,都无法解脱。大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维摩诘所说经也提出疑问:“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所以自己的业障最好自己消除,千万不要一上手就回向给家人。你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与你最有缘,最易障碍你、纠缠你,故应首先超拔他们。对于家人和朋友,应该向他们介绍方法,让他们明白道理,自己诵经消业。如遇家人亲友遇难急需帮助,我们可以定期定量诵经回向,如七部、二十一部、四十九部,一百零捌部,或诵经四十九天。度人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对方自觉修行,这是真正智慧的帮助。 诵经的过程分三部分:诵经前,诵经中,诵经后。 (一)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二)诵经中 1、 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2、 要用真诚心,忏悔心,感恩心虔诚读诵。 3、 姿势采取跪诵,盘腿诵,正坐诵、站诵都可以。 4、 诵经的速度快慢随缘。有妄念出现是正常的,只要坚持诵经就可以。 5、 初诵经者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以及见到的各种境界或奇怪的梦境等都属于正常的反应,坚持诵经,这些现象会逐渐消失或转好。 6、 一次诵完全部经文,效果是最好的。 (三)诵经后 1、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一般是一部经一回向,如果是连续诵也可以两部或三部诵完后一起回向。 回 向 文 (弟子) 愿以此所诵地藏经 部(或念南无地藏王菩萨 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真心求忏悔。(三遍) 2、 为冤亲债主历代宗亲读诵以下三皈依文: 愿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三遍)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三遍) 皈依佛竟 皈依法竟 皈依僧竟(三遍) 赞叹地藏王菩萨 随喜地藏王菩萨一切善一切功德 赞叹地藏王菩萨 随喜地藏王菩萨一切善一切功德 赞叹地藏王菩萨 随喜地藏王菩萨一切善一切功德五戒的内容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 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供佛可以的,没有具体时间。但是道教或民间信仰或者其他宗教就不清楚,详细请咨询你信仰的宗教。我给你提供佛教的信息:净宗上香法要如下:1、净手,取香(三柱或一柱)点燃,有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香杆,无名指和小指相贴重叠,大拇指顶在香杆尾部,至于胸前,香头平对佛像。2、将香举至齐眉。3、然后落下,如果是三柱香,用左手分香,第一柱插香炉中间,同时默念“供养佛”,第二柱插在右边,同时默念“供养法”,第三柱插在左边,同时默念“供养僧”。三柱香应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平等,距离相等。如果是一柱香,用左手将香插入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三宝”。上香完毕后,合掌默念:“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如果是上环香,就以点燃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法一样,举香时,默念“供养三宝”。“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然后放于香炉中。要是上枝香,以双手食指,拇指分别捻枝香两端,其余三指直竖,举至齐眉,而后以单手放入香炉。第一根枝香,用左手捻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根枝香,右手捻起,左手送入。第三根与第一根同样,默念同前。上完香后,礼佛三拜,方可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